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阅读,学生可以发现美、感受美,最终创造美。所以教师应重视阅读教学,并采用多样化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进行美学渗透,引导学生发现课文的外在美与内在美,激发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在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共同引领下,进行美的创造。 一、创设真实情境,在阅读中挖掘美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大量美文,教师应利用这些课文引导学生融入美的意境,引导学生领会美的形象、语言、构造等,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在教学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其中“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整首诗的经典,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其中的“疑”字进行质疑,为什么在这里诗人用“疑”而不用“真”或“就”,学生经过反复咀嚼和揣摩,最终能理解“疑”字的精妙之处,自然而然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美感,从而与作者形成思想上的交融,以及情感上的共鸣,真正享受到了诗文的精美之处。又如,在教学人物类的课文时,应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剖析,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了解,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与人性之美。审美教育隐含于课文教学当中,需要教师仔细研读,深入挖掘,这样才能将蕴含于字里行间的光泽呈现出来,让美的教育贯穿始终,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操。 二、合理运用语言,引导学生发现美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之美,主要通过教师富有美感的朗读,来让学生领略我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和美轮美奂。我们要知道,教学语言对于激发学生情感、思维、感知等方面具有很强的调节作用,一段高深的教学语言往往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脑力劳动的效率。例如,《燕子》这篇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文字优美婉转,充满诗情画意,是一篇难得的美文佳作。教师可以利用课文教学,实施美学渗透,将丰富的教学语言和优美的课文内容相结合,使其相映成趣,借助循循善诱、绘声绘色的描述,将燕子在天空飞翔的画面呈现的一览无余,唤醒学生对美的感知,让学生获得直观的审美熏陶,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三、通过对比体会,从而感受形象美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很多语言、文字、形象、内涵都非常美的文章,教师应带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课文进行深入分析,帮助学生形成独特的自身体会,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奠定基础。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深入把握教学内容,通过美丑对比,在学生脑海中形成鲜明形象,冲击学生各个感官,从而形成学生的独特感受。实际上,培养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方法有很多,对比就是其中一种。例如,在教学《钓鱼的启示》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不守规则的图片或视频,通过视觉形成直观刺激,在鲜明强烈的对比下,引发学生自主分析,并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让学生从自己角度出发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这样一来,学生才能充分认识到规则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规则在社会发展历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通过对比,学生才能明白怎样的行为是真善美,怎样的行为是假丑恶,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审美意识,而且能够帮助学生认清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相互对比的过程中产生美的体验。 四、用心体会字词,感受文中语言美语文教材中存在大量的优美词句,几乎随处可见,尤其在古诗文和诗词中,蕴含了更多精炼优美的语句,只要用心体会,就能充分感受,并获得美的熏陶。例如,在《翠鸟》中作者是这样描述翠鸟颜色的:“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这段话描写的既精彩又生动,将翠鸟的外形描述的淋漓尽致,其中“头巾、外衣、衬衫”运用非常传神,更是运用比喻手法,在学生脑海中描绘出翠鸟的美丽形态。这样的语言不需经过教师过多引导,只要学生稍加思考就能充分体会文章美感。此外,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散文,其语言特点就是生动优美,对于句式的要求较高,不但要工整对称,还要充满段落美,所以教师可以利用散文教学渗透美的教育。 作为语文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样化方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审美环境,增强学生发现美的能力,促使学生感受美、享受美、创造美,从而真正达到语文美学教育的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