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喝过的好茶---吴三地老枞水仙

 问茶Leo 2018-04-13

编者按:又到武夷制茶季,好期待这样的神游;从采茶到复焙退火出成品还有漫长的几个月,何以消磨?唯有唤醒味蕾记忆,沉淀岩韵无相。


吴三地,武夷山至今保存最好的山中净土,拥有较高的海拔和生态环境,茶园海拔都在800米以上,周围群山环抱,山上植被丰富,山脚溪流密布,常年云雾缭绕,且因日照少等诸多因素,茶的品质极高。吴三地的老枞水仙,在岩茶界的各家各派都认可其在老枞水仙界的地位。

好的茶树是自然的馈赠,靠的就是祖祖辈辈、一代代的保护,应该感恩,茶就像当地茶农的亲人一般,不可分割。不久前,他们专门给我寄了一款今年的全手工制作的100多年树龄的老枞水仙与我分享。


这样一款茶品开泡,我是慎重对待,生怕愧对时光。先细细赏茶,色泽润绿、粗壮肥大、乌润重实的条索显现在面前,带着一股幽柔的兰香气息。

连忙用盖杯泡上茶,第二道水,金黄色的茶汤在灯光下显得格外透亮,金圈若隐若现,轻啜一口,茶汤进喉,感觉一股森林中的木质气息弥漫开来并透进鼻鼻翼,那是岁月包藏着的香气,似乎一眼看穿岁月。

第三道水,萦绕在茶汤之上的,依然是清爽而淡雅清香的木质味,入口细柔绵滑,喉底回甘迅即。继续往后冲泡,木质味始终清晰可辨,茶汤越显清纯,没有让杂味混入,并显特有的粽叶香,也越能感受到水底的吴三地山场特有的丰富内涵。

从第七道起,花香甜香渐起,越喝越顺,越喝越润,而且香气和口感稳定而持久,可泡十余道,可见其制作工艺纯熟细致,即便到最后汤水淡了,花香褪去,木本、粽叶的甜香还在持续。

走进武夷山洋庄乡坑口村,这是一片未受污染的山中净土,只见青山碧水,万亩竹海气势磅礴,路边河水清澈,草木葱茏,百花娇艳,空气中飘散着浓浓的竹叶香,沁入心扉。当地茶农阿宝介绍,坑口村的老枞水仙与吴三地山场接近,这里竹林茂密,植被丰富,土质肥沃,气温较低,老枞水仙便生活在这种环境里,民间戏称为老枞水仙的山场必须“头戴帽子、腰穿裙子、脚系袜子”,老枞水仙因为生长时间长,茶树枝干上都长满青苔。到了阿宝家,采取评审的方式,开泡刚焙出笼的八十年树龄老枞水仙,从第一道水开始,甘甜感顿生,细闻,鼻前溢满空谷兰花香,茶汤里中带着特有的棕叶香和青苔味,八道水后甘味仍经久不衰,携着满口腔的枞味。

百年老枞叶面鲜活甘爽,开泡就出木质味,内质丰富,从第三道水开始,浓厚的兰花底伴着果、蜜、花、薯等香型依次融入茶汤中,十泡之后,口感仍然饱满,绵柔清甜,喝后异常舒爽,沁入心脾,仿佛置身于茫茫大草原,感受到风吹草低现牛羊的情怀。再观叶底,亮丽舒展、秀挺鲜活,实为老枞中之精品。


在武夷岩茶品种中,吴三地百年老枞早已成为一种标配,是个性和品格的象征,成为众茶客追求的目标。评姐家这款私房茶开盖入杯,可见叶质肥厚壮实,叶端扭曲,色泽滑润暗沙绿。

头道开冲就显浓郁的木质味,从第二道汤开始品尝,中火功汤色橙黄明亮,汤水及挂杯中均有馥郁的兰花香,茶气足,口感极为醇厚且顺滑鲜甜,喉韵回甘极为通透,仿佛舌底鸣泉。此款茶枞味极佳,第三道出青苔味,第四道出青苔味和糙米味,第五道出粽叶味,第六道品出甘蔗甜,第七道品出淡淡的冰糖调味,第八第九道冰糖甜凸显,第十道,茶气和汤水依然不弱,杯盖和水中竟然出现了栀子花香。

此时,众茶友的口腔中,仿佛吐出来的气息都带有枞味。第十一道,特意坐杯五分钟,条索与汤水依然紧密融合不脱离,冰糖甜仍显。第十二道,为逼出最后的枞味,再次坐杯三分钟,此时的汤虽淡,但入口后集合了所有的花香和枞味。再看叶底,厚软黄亮,绿叶红镶边分明。再回喝道茶,那种冷凝香的滋味口感就是用再华丽的词藻也无法形容,一句话:透到骨髓深处的感觉!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茶也是如此,很多茶友们饮茶,并不是因为她有多么名贵,而是独好这一口。真正做的好的老枞水仙,她独特的枞味特征是不需要靠人去引导的,而是入口那一刹就感受得到。正是因为不同的感官,不同的说法,才让她变得如此神秘。也正是因为武夷岩茶的多样多变,耐人寻味,才让如此众多的茶客为之倾倒。现在,比较广为人知的老枞是吴三地老枞和正岩老枞,两者都有自己独有的特征,每个人的感官不同,在这里就不过多去评判,找到自己喜欢的老枞风格就可以了。喝茶要回归本质,让自己喝起来对味,舒服,就够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