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民族不外乎三大族系:肃慎、东胡、秽貊。东胡系出鲜卑、契丹、蒙古,濊貊系出高句丽,肃慎系出满族及赫哲、鄂伦春、鄂温克等,现在统称“通古斯民族”。 先说鲜卑。 鲜卑,属于东胡支系,最早是游牧于大兴安岭一带的古代民族,语言应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在匈奴统治北亚草原的年代,鲜卑一度曾是“匈奴别部”,源于东胡被匈奴打散,分别退居鲜卑山和乌桓山,于是分称鲜卑族和乌桓族,都受匈奴节制。 东汉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鲜卑跟随匈奴侵扰边境,首次为民族实体被中原王朝所知。匈奴分裂后,鲜卑族逐渐摆脱其控制。之后,受到东汉和南匈奴打击的北匈奴被迫迁往中亚,鲜卑族趁机占据蒙古草原。 鲜卑在魏晋之际大兴,其中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慕容部建立诸燕政权,西魏则是鲜卑宇文部所建立。这一时期,鲜卑族共建立了十个国家。另外在青海、甘肃一带,还有由鲜卑慕容部分化出来的吐谷浑政权,直到663年才被吐蕃吞并。 之后,鲜卑逐渐融入其他民族,作为民族逐渐消亡。 鲜卑人主体为东胡支系的北亚黄种人。1980年在大兴安岭北段发现的嘎仙洞(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10公里),证实鲜卑拓跋部起源于这一带。 但是鲜卑中也有高鼻深目的所谓黄头鲜卑,可能是白种人。《世说新语·假谲》载王敦称晋明帝为:“黄须鲜卑奴”,黄头指的是金发,黄须指的是黄胡子,可见晋明帝的相貌特征是金发黄胡子,具有白种人相貌特征,其生母为荀氏,燕人。 乌桓,与鲜卑同为东胡部落之一,后又同为匈奴别部。其族属和语言系属有突厥、蒙古、通古斯诸说,未有定论。乌桓在两汉时先后两次南迁,逐渐发展壮大,但受汉护乌桓校尉管辖,分成若干部落,各自为政,一直没形成统一的部落联盟。 3世纪初乌桓大部分归附曹操,有万余落入迁中原,渐与汉族融合。留居塞外的大多并于鲜卑。 作为乌桓发源地的乌桓山,据考证在今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天山镇西北140里的乌辽山。 蒙古,始于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的东北亚游牧民族。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以东胡为族源的部落所使用的名称,后来逐渐吸收和融合了聚居于漠北地区的森林狩猎和草原游牧部落,发展成为这些部落的共同名称。“蒙古”一词是“忙豁勒”的音变,最早见于唐代,即新旧《唐书》中的“蒙兀室韦”。至于“蒙古”的汉文译写,始见于元代文献。 契丹,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 “契丹”之名,始见于北齐天保五年(554年)成书的《魏书》,将与之关系最密切的库莫奚放在一起。关于契丹人的起源,一说“是匈奴和鲜卑融合的产物”,一说“起源于鲜卑系别部而不是鲜卑的直接后裔” 2004年以来,在有关专家用DNA技术认定达斡尔族及云南阿、莽、蒋姓“本人”为契丹族后裔的消息公布于众之后,阜新成为解开契丹源流问题的“重地”。日前,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部分专家利用DNA技术解开了契丹族消失之谜:达斡尔族与契丹有最近的遗传关系,为契丹人后裔。云南的阿、莽、蒋氏“本人”与达斡尔族有相似的父系起源,也是契丹族后裔。 原来,元代蒙古人建立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大帝国时,契丹人被分散到各地,有的保持较大的族群,达斡尔族作为民族续存保留下来,有的则被当地人同化了。后者是最难寻找的,因为,契丹族一千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外婚制”,所以纯粹意义上的契丹人已不复存在了。用一个专业术语命名即“分子意义上的后裔”。 女真,源自3000多年前的肃慎,最早的生息地可能是在西伯利亚。汉至晋时期称挹娄,南北朝时期称勿吉,隋至唐时期称黑水靺鞨,辽朝时期称“女真”、“女直”, 基本形成民族形态的时期大约是在唐朝时期。 1115年,女真部落首领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并驱逐契丹,建立金朝。1234年,蒙古人摧毁了金朝。元朝政府在松花江下游和黑龙江设斡朵里、胡里改、桃温、脱斡怜、孛苦江五万户府,管辖当地女真人和水达达。 女真在明朝初期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东海女真三大部。后又按地域分为建州、长白、东海、扈伦四大部分。1635年,建州女真首领皇太极改为满州族。1644年,满族建立的清朝入主中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少数民族统一的王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