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号,是在我国古代,统治者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的称号,是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吧。 对于大臣尤其是文臣来说,在宋代仁宗以前,等最高等级的谥号是文贞,宋代仁宗以后到明代,最高等级的谥号是文正(即文贞,避讳改称),明代开始明令规定文正是大臣等级最高的谥号。 早在唐朝时期,最高等级的谥号便是“文贞”,这是历代读书人梦寐以求的谥号,比如魏征、宋璟、张悦这些贤臣,死后都谥“文贞”。北宋初年,“文贞”仍然沿袭唐制,是最高等级谥号。比如太宗年间的贤臣李昉、王旦等都在死后获谥“文贞”。 到了宋仁宗开始,因为宋仁宗御名“赵祯”,为了避讳,将“文贞”改为“文正”,此后历代沿袭。“文正”就成了文官的最高等级的谥号。最早获得这个殊荣的是那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文正公,和《通鉴》作者司马(光)文正公。能得文正谥号的,可以说是人中之龙,表现堪称圆融完美,并且有大成就大勋绩。司马光第一次提出:“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司马光认为文是道德博闻,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极至。经过他的宣扬,文正从此以后被认为是人臣极美的谥号。皇帝不肯轻易给人。 终宋一朝仅李昉、范仲淹、司马光、王旦、王曾、蔡卞、蔡沈、黄中庸、郑居中等获得此谥号,金朝谥“文正”者:虞仲文、张行简。元朝谥“文正”者:耶律楚材、刘秉忠、吴澄、许衡等。明朝谥“文正”者6名:李东阳、谢迁、孙承宗、刘理顺、倪元璐、方孝孺。清朝谥“文正”八名: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台湾郑氏朝廷谥“文正”者:陈永华。李东阳死前,杨一清来探视,告诉他,死后给予谥“文正”。李东阳竟然在床上向他磕头。有诗云: 文正从来谥范王,如今文正却难当。 大风吹倒梧桐树,自有旁人说短长。 明清两朝群臣谥号定为二字,且有严格规范,“明会典”记载,以“文”字为第一字的谥号,等级最高的是“文正”,其次是“文贞”,正、贞之后,依次与“文”搭配的字为成、忠、端、定、简、懿、肃、毅、宪、庄、敬、裕、节、义、靖、穆、昭、恪、恭、襄、清、修、康、洁、敏、达、通、介、安、烈、和。 在众多的谥号之中,“文正”居于首位,难怪明清时代的朝臣诸公要为谋取这一荣誉大动心思。例晚清重臣张之洞,自恃功冠群僚,当他得知曾国藩死后获谥“文正”大感不平,愤愤然道:“如涤生(曾国藩字涤生)者,也能谥‘文正’,那我又该得谥如何?”可怜他哪料得到自己死后,竟然仅得谥“文襄”,不但远比不上曾国藩的“文正”,而且比李鸿章的“文忠”还低了十多级。 在邢台历史上,共有5人获得文贞的谥号,其中4人在宋代以前,分别是北魏的崔宏和游肇,唐代的魏征和宋璟,另一人是元代的刘秉忠,其谥号先是文贞,后加封文正。其中北魏时期谥号文贞是否最高等级,尚不明确,但是后三人的谥号确实当时最高等级,魏征宋璟二文贞公画像早在宋代就在邢州府衙张挂,元代时期顺德府三文贞公更是建立专门的祠堂祭祀,堪称是流芳百世。 1、崔宏(?~418),字玄伯,晋十六国时期,清河人。出身关东名门士族。少号冀州神童。初仕前秦苻坚,坚亡,为翟钊及晋叛将张愿所留。继仕后燕慕容垂,任吏部郎、尚书左丞、高阳内史。北魏道武帝访得之,任黄门侍郎,与张衮执掌机要,草创典章。398,议改国号为魏,为道武帝采纳。迁吏部尚书,总裁律令、朝仪、官制。通制36曹,权倾一时。明元帝即位,奉诏与穆观查处不法官吏,又与长孙嵩疏决刑狱。神瑞初年(414—),建议明元帝起用寿光侯建,讨平并州羯胡。拜为天部大人,封白马公。善书法,时人引为摹本。卒,追赠司空,谥文贞公。 2、游肇,字伯始,高祖赐名焉,游明根之子,广平任(邢台市任县)人也。幼为中书学生,博通经史及《苍》、《雅》、《林》说。高祖初,为内秘书侍御中散。司州初建,为都官从事,转通直郎、秘阁令,迁散骑侍郎、典命中大夫。寻迁太子中庶子。肃宗即位,迁中书令、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相州大中正。出为使持节,加散骑常侍、镇东将军、相州刺史,有惠政。征为太常卿,迁尚书右仆射,方正之操,时人服之。及领军元义之废灵太后,将害太傅、清河王怿,乃集公卿会议其事。于时群官莫不失色顺旨,肇独抗言以为不可,终不下署。正光元年八月卒,年六十九。诏给东园秘器、朝服一袭,赗帛七百匹。肃宗举哀于朝堂。赠使持节、散骑常侍、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冀州刺史,谥文贞公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