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芪双向性功用探讨

 易针堂 2018-04-14


黄芪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又名“戴糁”,列为上品,至《本草纲目》始称“黄芪”。《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载:黄芪以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入药,味甘,性微温,主入归肺、脾二经,功效为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用于治疗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痈疽难溃、久溃不敛。笔者查阅经方用药和历代医家对黄芪的运用发现:黄芪既能发汗,又能止汗;既能通便,又能止泻;既能利尿,又能缩尿;既能活血,又能止血;既能补气,又能清热;既能透疹,又能收敛;既能升阳举陷,又能降逆平喘、降阴火、降浊阴。现将黄芪的双向性作用介绍如下,以便更好地运用于临床。

1既能发汗,又能止汗

历代医家运用黄芪止汗的作用于临床较多。如《世医得效方》中的玉屏风散:黄芪三两,白术一两,防风一两,上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加大枣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后热服。该方具有益气固表的作用,主治表虚自汗、面色白、舌淡、苔白、脉浮虚而软者。又如《外台秘要》中的延年疗夜卧盗汗方:牡蛎三两、黄芪三两、麻黄根五两、杜仲二两,上四味捣筛为散,一服方寸匕,日三夜一服。该方用于治疗体虚、卫气不固之自汗证。对于气虚外感、汗源匮乏而无汗者,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能资汗源而使汗出。

2既能通便,又能止泻

《金匮翼》中的黄芪汤主要作用是通便,由黄芪、麻仁、白蜜、陈皮组成,主治气虚性便秘,症见大便不硬、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便后乏力、面白神疲、脉弱者。《脾胃论》的升阳汤则是以黄芪为主组成的具有止泻作用的方剂,药物组成:柴胡、益智仁、当归身、橘皮(以上各三分),升麻(六分),甘草(二钱),黄芪(三钱),红花(少许),上咀,分作二服,每服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该方主要治疗大便一日三四次,溏而不多,有时泄泻,腹中鸣,小便黄。

3既能利尿,又能缩尿

黄芪利水,在经方中早有运用。如《金匮要略》中的防己黄芪汤:防己四两、甘草一两、白术三两、黄芪五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上锉麻豆大,每服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以腰以下如冰,后坐被中,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瘥。该方具有益气祛风、健脾利水的功效,主治汗出恶风、身重微肿或肢节疼痛、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虚者。方中祛风与固表之药同用,益气与利水之法俱备,扶正祛邪,标本兼顾,近代常用于治疗慢性肾炎、心脏病水肿、风湿病证属气虚湿滞或停水者,每获良效。清代王清任之《医林改错·卷下·瘫痿论》中的补阳还五汤是用来治疗中风及中风后遗症的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药物组成:生黄芪四两、当归尾二钱、赤芍一钱半、地龙一钱、川芎一钱、红花一钱、桃仁一钱。该方主治中风及中风后遗症,症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黯淡、苔白、脉缓等。

4既能活血,又能止血

黄芪活血的作用在经方中也早有记载。如《金匮要略》中的黄芪桂枝五物汤即是黄芪治疗瘀血病证的活血方例,药物组成: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该方功效为益气温经、和血通痹,主治营卫气血不足、肌肤麻木不仁、活动障碍、肌肉瘦削、舌淡、脉微涩而紧之血痹证。《兰室秘藏·疮疡门》中的圣愈汤则是治疗气虚不能摄血、出血过多的止血方剂,药物组成:生地黄三分、熟地黄三分、川芎三分、人参三分,当归五分、黄芪五分,上药为粗末。该方功能为补气养血,主治诸恶疮出血多,心烦不安,不得睡眠,以及妇女月经超前、量多、色淡、质清稀,少腹有空坠感,心慌气促,倦怠肢软,纳谷不香,舌质淡,苔薄润,脉细软等。

5既能补气,又能清热

黄芪作为补气药,历代医家广泛将其运用于因气虚而导致的各种疾病。如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中的大枣汤:大枣十五枚、黄芪四两、附子一枚、生姜二两、麻黄五两、甘草一尺,上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服一升,每日三次。该方功效为补气温阳、散寒通络,主治因气虚寒甚而导致的历节疼痛。又如《杨氏家藏方》中的六物汤:阿胶(蛤粉炒成珠子)、糯米(炒)、黄耆(蜜炙)、川芎、当归(洗,焙)、熟干地黄(洗,焙)各等分,上药咀为末,水煎,去滓,空腹时温服。该方功效为补气安胎,主要治疗因气虚而导致的妊娠胎动不安、腰腿疼重、恶露频下。再如《脾胃论》中的补中益气汤:黄芪一钱、炙甘草五分、人参三分、白术三分、橘皮二分、升麻二分、柴胡二分、当归身二分,上8味药切碎,水煎一次,去渣,空腹稍热服。该方功效为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要治疗脾胃气虚,症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白、大便稀溏、脉大而虚软等。对于黄芪清热的作用,临床运用方剂虽然较补气方剂少,但也不乏有名方为临床所常用。如《兰室秘藏·自汗门》中的当归六黄汤就是治疗气虚有热的方剂,药物组成:当归、生地黄、熟地黄、黄连、黄芩、黄柏各等分,黄芪量加一倍,上药为粗末、每服五钱,水煎,食前服,小儿量减半。该方功效为滋阴清热、固表止汗,主治气、阴虚有火而导致的盗汗发热、面赤口干、心烦唇燥、便难尿赤、舌红脉数者。又如《医林改错》中的黄芪甘草汤,药物组成:生黄芪四两、生甘草八钱,水煎服,病重一日两付。该方主要用于治疗老年人气虚有热、溺尿、玉茎痛如刀割,不论年月深久。故李杲称“黄芪与人参、甘草三味,为除燥热、肌热之圣药”。

6既能透疹,又能收敛

以黄芪透疹作用为主的方剂有《博爱心鉴》中的保元汤:黄芪三钱、人参二钱、甘草一钱、肉桂(春夏二三分,秋冬六七分),上四味,水煎服。该方功效为益气温阳,主治因气虚而引起的疹发不透,特别是小儿痘疮、阳虚顶陷、不能发起灌浆者。黄芪收敛作用的方剂如《刘涓子鬼遗方》中的内补黄芪汤:黄芪二两,茯苓、桂心、人参各二两,麦门冬三两,甘草、生姜四两,远志、当归二两,五味子四两,大枣二十枚,上十一味切,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六服,日四夜二。该方用于治疗因气虚而导致的疮疡溃后痈溃脓多、久不收口者。又如《外科精要》中的内补黄芪丸:黄芪八两,木香、肉桂、沉香、乳香各一两,当归三两,绿豆末四两,上药为细末,用姜汁绿豆粉糊为丸,熟水送下。该方也是主治针砭所伤、恶寒发热、脓水不止、肌肉不生、疮口不敛等。

7既能升阳举陷,又能降逆平喘、降阴火、降浊阴

黄芪作为补气药,升阳举陷常用。如《景岳全书》的举元煎:人参五钱,黄耆(炙)五钱,炙甘草二钱,升麻二钱(炒用),白术(炒)二钱,水一盅半,煎七八分,温服。该方主治气虚下陷、血崩血脱、亡阳垂危等证。又如《傅青主女科》中的补气解晕汤:人参一两、生黄芪一两、当归一两(不酒洗)、黑芥穗三钱、姜炭一钱,水煎服。该方主治妇人产后气虚血晕。再如《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的升陷汤:生黄芪六钱,知母三钱,柴胡一钱五分,桔梗一钱五分,升麻一钱,水煎服。该方既有升阳举陷的作用,又有降逆平喘的作用,主治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兼见寒热往来,或咽作渴,或满闷怔忡,或神昏健忘,脉沉迟微弱,关前尤甚,剧者六脉不全,或三、五不调。还有北京中医学院西苑医院研制的固本丸:黄芪、白术、防风、茯苓、陈皮、半夏、党参、补骨脂、紫河车、甘草4.5g,研末、水泛为丸,每服9g,每日2次。该方具有扶正培本、降逆平喘的作用,可防治老年性哮喘。

8小结

临床中,不仅黄芪具有双向性作用,其他一些中药也具有双向性作用,如:三七既能活血,又能止血;麻黄发汗,但麻黄根止汗;大黄既能通便,又能止泻。中药的这种双向性作用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和运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