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四段主要的纷争时期,天下群雄割据,彼此征伐。这四段时期分别为:春秋战国、汉末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春秋战国历时549年,是中国有史记载以来最长的战乱时期,先后出现“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各种争霸战争、兼并战争层出不穷,到战国中期,西陲秦国通过商鞅变法一跃而成“虎狼强秦”,历经七君励精图治,终在秦王嬴政时期灭六国,一统天下,建立秦朝。然而,相比秦国之强,秦朝却甚为短命,二世而亡(这是习惯说法,其实在秦二世之后还有个秦王子婴),享国仅14年;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为平定叛乱,朝廷下令各地募兵平叛,正是这一道命令,开启了81年的乱世。各地豪强趁势坐大,东汉朝廷无力把控局势,于是乎,刘表、孙坚、公孙瓒等各路豪强为争夺地盘,彼此厮杀,经过长期大吃小的整合后,天下形成孙刘曹三家割据的形势。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结束了汉朝,开启了正式意义上的三国时代。孙权、刘备也相继称帝,中华大地上出现了魏蜀吴三国。45年后,曹丕代汉的历史再度上演,只不过这次的主角换成了司马炎与曹奂,晋军南下灭吴,西进灭蜀,天下再度一统,这个朝代,史称西晋。然,西晋亦享国不久,仅仅50年后就亡于刘渊建立的“汉”。皇族司马睿南逃,建立东晋,北方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整个东晋时期,都是天下大乱,东晋末年,北府军将领刘裕废晋帝,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宋”,南朝开始。这是南北朝时期,不仅有南朝和北朝之间的互相敌视与战争,在各自内部也是动荡不安,南朝先后历经宋齐梁陈四朝,北朝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多个朝代。南北朝的混乱,超乎人们想象,可以说,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无人能出其右;公元581年,北周静帝禅位于外戚杨坚,隋朝开始。在隋军的攻势下,南方的陈朝灭亡,天下再度一统。享国37年后,隋朝灭亡;在隋朝之后是唐朝,唐玄宗时期,安史之乱爆发,类似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时的诏令再度出现,并埋下唐朝灭亡,群雄割据的种子。藩镇割据自安史之乱起,藩镇权力与朝廷权力较量了多年,在黄巢覆亡后,由义军将领转为藩镇节度使的朱温灭唐,战乱的潘多拉魔盒再次开启,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直到77年后,才由赵匡胤结束了乱世。之后的历史是:北宋立国167年,南宋立国152年。 秦、西晋、隋、北宋,四个结束了乱世的一统王朝,国祚分别为14年、50年、37年与167年,除北宋外,皆为短命王朝。这种现象为何出现?北宋何以做到独树一帜? 先论秦朝。秦朝的灭亡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得归结为军功爵制度的弊端。军功爵制度由商鞅制定,商鞅变法时,颁布二十等爵制,从公士到彻侯,以军功选人才。这在战争年代作用巨大,军功爵制使人人“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秦国的尚武风气倏忽之间得到培养,人人向武,人人勇战,在军功这一选拔人才、评定价值、决定社会地位的指挥棒的指挥下,秦军在山东六国眼中,是虎豹貔貅组成的军队。可以说,没有军功爵制,就没有直到如今仍让世人津津乐道的精锐秦军,就没有秦兼并六国,一统天下的壮举。 但是,军功爵制适用于战争年代,在统一后的和平年代,军功爵制选拔出来的各级官僚仍保留着战争思维,由他们来治国治民势必会产生一连串的难以适应。在早已适应了战争思维的官僚眼中,治国治民与行军打仗,上阵杀敌无甚区别。弥漫在整个官僚阶层的战争思维虽然使行政效率提高,但是强加在百姓身上的压力有增无减。在战争时期形成的轻罪重罚的秦律在统一后仍旧如此。试举一例,在《史记·陈涉世家》中有“失期,法皆斩”,从中便可窥得秦法之严酷一二。因此,秦二世及秦王子婴时期,天下处处反秦的现象便不难理解了。 秦朝还面临着一个严重问题,长期存在的分封制到了秦朝时突然被秦始皇一把打破,郡县制取代分封制,诸侯之权被生生打断,从此皇权至上。长期历史所形成的心理惯性在短时间内很难改掉,故而,秦朝立国之初,在朝堂之上就爆发了一场关于实行郡县制还是分封制的大论战。朝堂上尚且存在如此强大的心理惯性,民间更自不必说,秦灭六国,六国旧贵族仍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史记·陈涉世家》中有“天下苦秦久矣”的记载,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上文所述的秦朝苛政外,当也有分封制形成的心理惯性的原因。虎狼秦军打烂了六国,却驱不散六国在人们心中的念想。陈胜吴广起义时打出的旗号中有楚国故将军、大泽乡反秦之火一燃,六国旧贵族纷纷响应,原因就在于此。 再论西晋。西晋建国始于禅让,和平取代魏国,而后仅用四个月便灭吴,在禅让之前,魏已灭蜀,所以,西晋统一全国并未花多少力气。西晋统一天下后,虽经历了太康之治,但终究短暂,在二世晋惠帝时,就爆发了八王之乱,八王之乱结束十年后,西晋灭亡,“五胡十六国”时代开始。 西晋一立国便现颓势,它不像是甫立国的新兴王朝,反倒暮气沉沉。究其原因,九品中正制要为此背锅。九品中正制始于曹操时期,在《三国志·吴志·鲁肃传》中有记载,“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牍车,从吏卒,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九品中正制之初始,本是为国家政权选拔人才创造便利条件,将官吏任免权收归中央。但到西晋时,九品中正制已经变味,变为门阀政治的基石。当时,文学家左思有诗云,“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世家大族把控权力,寒门士子纵然才华横溢,有分不到权力的一杯羹。社会阶级严重缺乏流动性,权力长期过度集中在少数大家族手中,如此导致的后果是世家大族成员无所事事,不思进取也能大权独揽,既然权力来得如此轻松,又何必努力呢?故而,整个西晋政治格局出现了类似于苏联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老人政治”的局面,纵使西晋并非全是老人掌权,但也无甚差别,死气沉沉。 魏晋时期有两点直到如今,仍有大批诟病之人,一是奢靡,二是清谈。论奢靡,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石崇王恺斗富,无所不用其极,司马炎身为皇帝,竟参与其中为王恺助力。王恺奢侈,石崇更恶,其财富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其任职地方时劫掠过境商旅,这是“官匪”的行为,却不受惩戒。论清谈,魏晋时人竞相以清谈为能事,谈天说地,玄而又玄,却与社会无半点关联,士大夫已经丧失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念,不仅如此,与清谈紧密相连的是服药。五石散,服后浑身燥热,神清气爽,士大夫趋之若鹜,实际上,服五石散与吸毒无异。 不论奢靡还是清谈,都是门阀政治的产物。门阀政治还间接导致了西晋灭亡的直接原因。西晋直接灭亡于北方游牧民族之手。八王之乱后,匈奴、鲜卑、羌、羯、氐等民族趁西晋内耗之机,大举进入中原,西晋由此灭亡。门阀政治使世家大族无心于国事,军事衰弱,对内又争权夺利,造成极其严重的内耗。 西晋之灭亡,还有一个重要推手——分封制。历史证明,分封制一向深藏着不稳定因素,各诸侯仿佛一个个火药桶,随时都可能被引燃,炸开,撕裂统一的局面。周朝实行分封制,引发春秋战国,数百年的战乱;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埋下“七国之乱”的祸根;西晋分封诸王,结果八王共争权柄;明朝广建诸侯,燕王发动”靖难之役“以夺权。晋武帝在位时,尚能压制住诸侯谋反的苗头,待到晋武帝一死,白痴晋惠帝登位后,大权尽落于皇后、外戚之手。诸侯王杀外戚后,自相残杀。八王之乱的结果是什么?没有赢家,只有对西晋国力的严重消耗。 接下来论隋朝。隋朝其实是一个很辉煌的朝代,隋文帝开皇之治时人口的增长到贞观之治时都没有恢复过来,而人口是古代衡量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由此可知隋朝经济的发达。纵使是在中国历史暴君榜上数一数二的隋炀帝,亦有开通大运河、奠定科举制基础等历史功绩。但是,隋朝最终还是盛极而衰了,并且是迅速崩塌。隋朝建国仅仅30年后,在今天的山东地区就爆发了王薄起义,随后,杨玄感、瓦岗军、窦建德等各路势力纷纷造反,隋朝天下分裂,隋炀帝最终也被缢死于江都。 隋朝灭亡于隋炀帝未能认清现状。刚刚结束从汉末黄巾军起义到隋灭陈为止,长达405年无休无止的战乱,人民需要休养生息,打心底里不愿再有战争,再有繁重的徭役。隋朝经济成就大不假,可四百多年的战乱给人们留下的心理阴影也是巨大的,好比一台机器,长时间高负荷运转,创造了很多产品,但也需要休息,涂抹润滑油,修理修理。隋炀帝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三征高句丽,他开凿大运河,他营建东都,他亲征吐谷浑,等等。每一项行动都耗费了大量民力,却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譬如,三征高句丽,从612年到614年,每一年都大举进兵,每一年都无功而返。上文提到,隋朝立国30年,就爆发了王薄起义,时值611年,正发生于隋炀帝为第一次征伐高句丽而强征士兵、民工的时期,其直接目的就是抵抗隋炀帝强征百姓征伐高句丽的行为。“长白山前知世郎,纯着红罗绵背裆。长槊侵天半,轮刀耀日光。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起义军《无向辽东浪死歌》淋漓尽致地体现了隋朝埋藏的这种危机。 如前文所述,秦、西晋、隋都各有各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促使它们成为短命王朝的历史中“居功至伟”,那么,北宋是如何逃脱这一魔咒的束缚的? 赵匡胤是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上皇帝的,在统一全国后,他鉴于自身经历与五代十国的教训,确立贯穿整个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对于“重文轻武”政策,人们一直对其有非议,认为在“重文轻武”政策下建立的宋军人虽多,却孱弱。诚然,“重文轻武”有其弊端,但不能忽视其有利作用。“重文轻武”削弱了武将权力,打破了唐末及五代十国时的军阀政治。纵观安史之乱至北宋建立间的历史,节度使权力膨胀,天下割据纷争,借用近代的一句话“有枪便是王”来形容那个时期,那个时期盛行的法则是“有刀便是王”,谁兵强马壮,谁就可以为所欲为,横行霸道。后梁建立者朱温,本是黄巢降将,后靠节度使一职,势力不断膨胀,以致最终代唐自立;后唐建立者李存勖,沙陀军阀出身;后晋建立者石敬瑭,以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一职至于皇帝······那段时期有大量例子可以证明当时军阀政治的横行,而“重文轻武”政策实际上瓦解了武将拥兵自重的根基,终宋一朝,没有武将叛乱、割据的原因正在于此。所以,“重文轻武”打破了武将作乱的可能性,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严重的副作用。 北宋还有其他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如分化事权,设枢密使、参知政事、三司使等多职来分化相权;实行官职分离的制度,官衔与实际职权分离,常有“虚衔”之设,等等。 北宋统治稳固的原因还在于其经济,中国历史上王朝灭亡的原因常常在于经济,灾荒、粮价飙升、苛捐杂税、经济崩溃等,起义军常常是饥民组成,例如,明末气候异常,粮食减产,粮价异常飙升,饥民不得食,故而铤而走险揭竿而起。在北宋时期,经济繁荣,商业发达,物价也正常,经济因素降低了天下大乱的可能性。 在逐一分析各个朝代的个性之后,我们来探讨一下共性,一条中国历史规律:改朝换代之后,新王朝常常会继承旧王朝的制度,同时也会将旧王朝的问题一并继承过来,这时,新王朝会通过种种措施进行革新,以避免重蹈旧王朝覆辙,历史著作中常说的”汉承秦制“就是这个道理。 秦朝从春秋战国时期继承来的是什么?是分封制的旧观念,虽然秦始皇、李斯等人已经形成了皇帝制、郡县制的新观念,但全天下大多数人仍未改变旧观念,秦朝的革新措施又不到位,故而产生了人心不稳的局面。西晋从三国时期继承来的是什么?是萌芽于曹操时的九品中正制,由此形成了门阀政治。隋朝从南北朝继承来的是什么?是关陇集团的势力,后来李唐建立者就诞生于北朝西魏的八柱国之一——李虎的家族,瓦岗军首领李密的曾祖父李弼,也是八柱国之一。北宋从五代十国继承来的是什么?是军阀政治,但北宋成功地进行了革新,打破了军阀政治局面,为北宋长期统治奠定了基础。上文所述那么多原因,总结起来,其实就一条:顺应历史规律。 鉴镜,鉴世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