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玩在前门--甘丹

 老北京的记忆 2018-04-16


  广和楼的戏里戏外

  光绪三十年,七月初七(1904年8月17日),七夕。前门肉市胡同广和楼的里里外外人声鼎沸,一到中午,这里便开始热闹沸腾。门口小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园子里的戏迷们闹哄哄地聚在一起,喝茶,聊天,等待着开锣。不多时之后,为七夕节准备的剧目《长生殿·鹊桥密誓》开演,11岁的梅兰芳扮演织女,这是他人生的第一次登台。在这座历史最悠久的古老戏台上,梅兰芳一唱成名,广和楼也因此更被人铭记。

  富连成科班的“驻唱地”

  广和楼曾是许多戏迷的乐园,这里撒下了不知道多少人的回忆和欢笑,而广和楼的名字也屡屡出现在许多文人名士的笔下。从那些文字中,我们发现鲁迅、曹禺、吴祖光都曾经是这里的客人。如今,见证过上世纪40年代前广和楼的人,已寥寥无几,黄宗江便是其中的一位。虽然黄宗江说自己是广和楼的稀客,但广和楼却曾是他最留连的一个所在,“因为这里有人,有戏。”

  往往他是早晨十来点钟,就走进广和楼。“过道墙上成年贴着红纸金字的海报,没有戏名,只是些科班学生的名字。”这个科班便是著名京剧科班——富连成。富连成科班从1906年开始,便在广和楼驻场演出,虽然曾经有过短暂的离开,但在它的42年历史中,有37年都与广和楼密不可分。科班的弟子们一年365天都在广和楼演出,这些弟子们大多都还没有出科,却有不少人在广和楼的演出中崭露头角,赢得戏迷们的关注。比如当时“连”字辈的马连良,“富”字辈的谭富英,“盛”字辈的裘盛戎、叶盛兰都是当时班里的“大腕”。许多戏迷到广和楼听戏都是冲着这些还未出科的名角们来的。

  走过过道,便是第二道门口,每天在这门口都会放着当天压轴大戏的砌末(道具),据说这是老规矩。“在行的一看就知道今天唱什么戏。如唱《群英会》,就设上大帐,摆上刀枪剑戟;如唱《马思远》,就摆个木驴。”去的早,戏院子里还很空,嘱咐看座的人给留一个座位,然后黄宗江便溜溜达达去到外面下个小馆。否则,到开锣再去戏楼,就恐怕找不到座儿了,因为这里实在太热闹。

  台上台下皆是戏

  待到填饱肚子,方才悠哉哉地晃进广和楼。坐下,掏出自己带来的茶叶,等着看座的给沏好茶,就只等开锣。广和楼是四方形的戏台,戏台坐东向西,最前端有两根大台柱子。台柱上有一幅对联,上联“学君臣,学父子,学夫妇,学朋友,汇千古忠孝节义,重重演出,漫道逢场作戏”;下联是“或富贵,或贫贱,或喜怒,或哀乐,将一时离合悲欢,细细看来,管教拍案惊奇。”

  观众们围坐在舞台下方的座池,长条桌、长条凳,围绕池座的两廊上也密布着座位,虽然隔着舞台稍远,但也不影响戏迷听戏。而楼上则是包厢。没开锣之前,戏园子里颇为热闹,戏迷们三三两两闲聊,叫卖的也在人群中穿梭来往,等到一开锣,大家便安静下来,聚精会神地听起戏来。先是武戏,再是青衣花旦戏,最后压轴的多半是科班里大师兄的大武戏。许多戏常演,观众们对剧目都了解得很,何处可以鼓掌,何处可以叫好都熟记于心。

  清末民初的十来年是广和楼的黄金时代,那时名角儿在这里登台的颇多。梅兰芳十一岁在广和楼初次登太后,偶尔会到这里来演出,但还只是临时的。到他十四岁时,便正式搭富连成班,“每天都在广和楼、广德楼这些园子里轮流演出。”那时的广和楼,戏好价廉,又有梅兰芳、马连良、谭富英等一些名角,因而每天前来看戏的人都多不胜数。戏剧家吴祖光就曾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印象更深的是,(广和楼)没有一天不是满坑满谷,坐满了观众的。”

  看戏的人多了,难免会有许多“捧角儿”,这些捧角儿的争风吃醋,勾心斗角也成了那时的广和楼颇为有名的一道风景线。如果有两个观众同时喜欢一个花旦,那一场好戏就势必上演:花旦一出场,坐在前排的一位大声叫好,后排的另一位必定不甘于落后,会以更大地叫好声示威。随后叫好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倘若实在分不出胜负,还有人会一个激灵站起来,大叫一声:“小子敢出来吗?”或者“外头见!”,有时候还会真的打起来。台上演的是一出戏,而台下演的又是另一出戏。戏里戏外都被古老的广和楼见证着。

  戏散曲不终

  “人散了,我喜欢坐在门口的馄饨摊上。那馄饨真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一种馄饨,难以形容,馄饨摊过去,是卖灌肠的,卖羊头肉的……再过去是厕所。”除了戏园子,黄宗江最难以忘怀的竟然还有广和楼门口的那些小吃摊子。端起一碗馄饨,虽然旁边厕所的臭味随风阵阵吹来,但吃起来却依然是津津有味。

  爱吃的不仅仅是他一个人。曾经读到好些个回忆广和楼的文字里,都提到了每天戏散场后,那散落于胡同口的小吃,和那间臭味扑鼻的厕所。这一切似乎都已经和广和楼融为一体,随着广和楼的兴盛而出现,随着它的凋敝而逝去。

  看完戏之后,也常常能看到科班的弟子们都身穿蓝色大褂,秃着头,按个头高矮排队下戏。班里的规矩是不准跟外人说话的。只看那些学生们,目不斜视地匆匆走过,一旁的铁杆戏迷甚至能挨个叫出他们的名字。等着这些弟子们走过后,人们才意犹未尽地离开广和楼,期待着下一出戏的登场。

  广和楼的历史:

  追溯广和楼的历史要直至明代末年。它的前身“查楼”,曾是明末查家的别墅,那时,戏台就建在别墅内,并不对外营业。直到康熙年间,“查楼”才改为茶园,成为一个公众的娱乐场所。命运波折的“查楼”在光绪年间连遭两次大火,一度萧条,后来被老北京的“白薯王”王静斋买下,重修后改名广和楼戏园,它的辉煌时代从此开始。日军占领北平后,广和楼日渐萧条,到解放时已成一片废墟。此后重建,于1954年正式改名广和剧场,并在上世纪80年代末转型成为综合性文体活动场所。它是内陆戏剧史上存在时间最久的一座戏楼。2008年,它将迁入新的前门大街。

  其他去处:

  大观楼影院

  原地址:前门大栅栏大街36号

  最早它叫马思远茶楼,1905年改名为大观楼,1907年12月改为大观楼影戏院,据称大观楼影院放映的第一部影片是外国片《麻疯女》,当时观众很踊跃,场场爆满。1905年,当时影戏园的经营者任景丰拍摄了中国第一部影片《定军山》。随后大观楼影戏院成为《定军山》的首映场地,大观楼也因此见证了中国电影史的开端。《定军山》在大观楼戏园放映时有“万人空巷来观看之势”。当时,到前门来游玩的人许多都会选择到大观楼影院来看电影。

  大北照相馆

  原地址:前门大街2号

  成立于1921年的大北照相馆是北京历史最古老的照相馆之一。因为位于前门大街的优越地理位置,那时的许多人如果要照相,都会去大北。据说,大北照相馆最善于拍摄集体大合照。

  八大胡同:

  前门外的著名“红灯区”。八大胡同位于在西珠市口大街以北、铁树斜街以南,由西往东依次为:百顺胡同、胭脂胡同、韩家潭、陕西巷、石头胡同、王广福斜街、朱家胡同、李纱帽胡同。其实,老北京人所说的“八大胡同”,并不专指这八条街巷,而是泛指前门外大栅栏一带,因为在这八条街巷之外的胡同里,还分布着近百家大小妓院。只不过当年,这八条胡同的妓院多是一等二等,妓女的“档次”也比较高,所以才如此知名。 据30年代末的一份统计资料,当时“八大胡同”入册登记准予营业的妓院达117家,妓女有750多人,这只是正式“挂牌”的,还不算“野妓”和“暗娼”。八大胡同兴盛时,北京的达官贵人,富商商贾都常常流连于此地。

  广德楼:

  原地址:前门外大栅栏街39号

  “广德楼戏园”,它大约兴建于清代(清嘉庆元年),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戏园之一。程长庚、余紫云、梅巧玲、余三胜、汪桂芬等京剧祖师爷以及后来的"喜连成"、"双庆社"、"斌庆社"等著名科班都曾先后在此长期献艺,是当时京城场地最火、人气最旺、艺术最佳的娱乐场馆。解放后,“广德楼”由戏园子改成了专演曲艺的北京曲艺厅。

  铛铛车:

  逛前门,坐铛铛车,在旧时可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铛铛车”是老北京对有轨电车的称呼。因为在车头下面挂着一只铜铃铛,司机踩脚下的一个踏板,铃铛便发出“铛铛”的声响。这算是北京第一代现代化交通工具。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于1924年12月18日正式开通。这条路线从西直门经新街口、西四、西单、天安门到前门。全长约9公里,后来延长到天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