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地海绵综合体探索—重庆两江新区悦来新城后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实践

 GXF360 2018-04-17

悦来新城位于重庆两江新区西部片区的核心区域,2012年入选国家首批8个绿色生态示范城区,2015年入选国家第1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悦来新城是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中唯一的典型山地海绵城市,也是唯一的大面积未开发城市新区。悦来新城海绵城市建设将从理念更新、项目建设、试点价值等方面力求创新;从碎片化走向流域治理,从表层化走向深度融合,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发展。

后河是嘉陵江左岸一级支流,是重庆山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质的天然海绵体。从流域的角度来看,本次设计区域位于后河最下游,向西汇入嘉陵江,对嘉陵江水质有直接影响。从行政区划的角度来看,本次设计区域位于悦来新城与水土、渝北两区的交界处,对于协调三区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设计范围包含后河干流段、猪肠溪河段及猪肠溪支沟段。场地现状为纯天然河道,河谷横断面呈深U型,邻河山体局部坡度较大(大于30%),河道纵断面存在7处跌落。现状基本为Ⅲ类水质,存在一定面源污染。设计红线内河谷大部分为自然植被覆盖的坡地,有部分人工梯田及若干片弃土堆填区,生态敏感性较高。现状谷深弯多,多处制高点可远眺观景,亲水视线变化丰富。场地周边尚无城市建设,规划以科研、居住用地为主。

本项目是悦来新城建设的重点项目,包含流域综合整治、海绵城市、山体修复、生态景观、市政综合管网、智能监控监测、轨道保护等内容。本项目由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无界景观工作室负责统筹协调,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等单位合作,通过多专业协同、多维度思考的设计方式,经济高效的利用土地资源,兼顾当下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问题与目标导向同步,山地海绵引导新城开发

后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是其所在片区的先导性项目,先于周边规划地块建设。设计团队从全局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了项目所在地现存或将要面临以下问题:现状自然河谷的土地综合利用有待提高。经模拟计算,现状本底无法满足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指标要求。周边排水分区雨水将通过规划9个雨水管,5个生态泄洪通道汇入后河,周边城区的开发建设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并带来一定程度的环境破坏,自然河谷难以应对未来的污染压力。红线内现状道路不成系统,红线外大部分规划城市道路尚未实施,规划轻轨线路穿过河道,交通流线组织应兼顾现状与规划,满足公园近远期的使用需求。

设计团队提出以立体山地海绵系统为基础,探索具有示范意义的CBA(Clean、Beautiful、Active)新城开发模式,以洁净、美丽、活力为目标,将海绵涵养廊道、生态景观廊道、活力休闲廊道合一,切实保护自然河谷生态本底,智慧应对新城开发;让自然做功,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综合应用“渗、滞、蓄、净、用、排”措施,将流域综合整治、天然海绵保护修复、生态景观营造相互融合,展现青山绿水自然景观,构建新城生态安全屏障。设计兼顾当下与未来,适应城市开发,分期建设:近期完成流域水环境整治、自然山地海绵体的保护提升,沿河绿道基本建成;远期完善绿道服务设施,发挥综合效益,提升土地功能价值。

山地海绵综合体模式图

构建河谷河道、地上地下、灰绿结合的综合整治系统

(1)山地海绵系统:结合山体保护与修复,统筹考虑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

本项目山地海绵系统的主要功能是雨水蓄存与污染削减,同时保障河道水利安全并助力提升水质。强调生态优先、最小干扰,完善两岸截污工程,切实保护河谷生态本底,设计生态岸线,以最小的工程量,最低的造价投入,达到综合效益最大化。坚持因地制宜、顺势而为,结合现状山谷地形组织地表径流,有效进行雨水调蓄与高水低用。收集区域内雨水,在场地中停留净化成为景观水,滞水的同时完成对降水峰值的控制,减轻城市排水压力。

保护山谷现有植被体系,恢复山地生态系统,充分发挥植被对于雨水的滞留能力,降低年雨量径流系数。改造现有梯田,使其变为具有蓄滞净化作用的堰塘及净水梯田。针对山地系统表层土薄、土壤较贫瘠、渗透性较差等特点,设置植草沟将雨水导引至堰塘及净水梯田,有效实现初期雨水净化。将原有化学试剂厂改造为旁路式生态塘,发挥净水作用,兼做水体调蓄。调蓄雨水用于绿化灌溉、河道补水等。充分利用现状水利设施蓄水,就近补给净水梯田和生态塘,保持低影响开发(LID)系统在旱季时仍可运行。利用现状冲沟设置超标雨水排放系统,防止对山体的冲刷和对LID系统的破坏。

堰塘、净水梯田、生态岸线效果图

(2)智能绿道系统:引领绿色生活,打造山地海绵特色水景观

设计总长23.9公里,包含主线和支线两个等级山地、滨水两个类型的绿道。将绿道作为功能复合的网络结构,发挥连通、休闲健身、生态保护、社会与文化、旅游与经济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高山流水效果图(20年一遇洪水位)

绿道结合植草沟

绿道游径布局因山就势,对现状道路进行补充与完善,预留与规划路网的衔接点,合理组织动静态交通。弹性考虑洪水、自然景观、游憩空间的关系。营造多层级的户外休闲空间,依托智慧网络加强体验性,激发场所活力。引入智能健身系统,云数据库引导科学健身,引领亲近自然的绿色生活理念。结合绿道主题活动策划,实现轻资产运营,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绿道休闲系统与山地海绵系统紧密结合:在整体布局上,绿道游径与植草沟体系结合设置;在节点设计上,依托堰塘和净水梯田打造“瑶台叠瀑”景点,利用现状高差将生态塘打造为“高山流水”景点。同时通过科普标识,向游人说明展示山地海绵的相关知识。配合智能水质监测设施,加强环保教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