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方陶瓷】中国古代陶俑欣赏

 RK588 2018-04-18























红陶说唱俑

东汉

高47cm

介绍:

东汉时期,陶俑的制作中心从西汉时期的长安、洛阳等地转移至四川地区。相对安定的社会氛围与富足的民生经济,使生活在这一地区的人们,更加注重现实享乐。因此,作为明器的陶俑在高度写实的基础上,愈发自由生动,在庄严肃穆的中国礼教雕塑中显得独树一帜。 这件泥塑说唱俑头戴幘巾,额前满布皱纹,挤眉弄眼,歪嘴吐舌,上身赤膊,下着短裆长裤,耸肩缩颈,腆着肚子,左臂下挟圆鼓,右手举桴欲击,赤脚踞坐于圆垫土台之上,左足紧贴土台,右足随势上扬。诙谐的表情神态与夸张的“亮相”动作,惟妙惟肖的塑造出俳优说唱时的精彩瞬间,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与极高的艺术感染力。 说唱俑,又称“说书俑”、“俳优俑”,因表演者多为侏儒,也称为“侏儒导俑”。说唱者通常以调谑、滑稽的表演来取悦观赏者,有时也对观赏者的一些错误想法进行讽谏。汉代陶俑、画像石及古代文献中,说唱俳优形象屡见不鲜,显示出说唱表演在古代社会生活中颇为流行。




灰陶双檐楼阁

东汉

高93cm

介绍:

这件汉代陶楼分为上、下两层。下层有矮墙围绕,留正面作出入口,台基垫高,设有台阶供入内之用,台阶右侧蹲坐着一只看门犬,左侧两人分别倚柱站立。屋室左侧有窗,窗外挂有版木条隔片,既能通风,又可避免外客窥视屋内情景,右侧则设有一开放露台,屋内有三人围矮几而坐,两人对奕,一人旁观,露台处则有一女子凭栏张望。楼阁下层挑高,由一斗三升斗拱支承腰檐,腰檐上置菱形镂孔平坐,平坐上施勾栏,正面勾栏处有四名伎乐分别演奏琴、鼓、笛及表演杂耍,右侧另有一人静思远眺。上层结分段的庑殿顶,可清晰辨识出所使用的筒瓦、板瓦,以及屋顶正中的西王母戴胜形瓦饰。从陶楼的整体结构来看其应为汉代的木构建筑。 汉代是木构建筑框架结构与施工技术发展的重要时期。建筑技术的合理运用,不仅使木构楼阁在功能上满足了遮阳避雨、凭栏远眺的基本要求,其腰檐与平坐节奏性地挑出与收进,以及多样化的屋顶、斗拱及柱式等,也使楼阁建筑的各部分产生出虚实明暗的对比,在外观上呈现出稳中求变的特性,成为此后中国古代木构楼阁长期遵循的建筑形式。 这件陶制的汉代双檐楼阁不仅生动展现出当时的社会生活,也可谓是汉代的木构楼阁建筑的一个典型缩影。

红陶驾车俑

东汉

长 168cm

介绍:

汉代有着一套完整而复杂的车舆制度,车马出行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的选择,也成为皇室贵族们地位与权势的表现。 这件东汉时期的驾车陶俑,体量较大,马、驭车夫及马车的辕、轭、轮、辖等部件都是分别烧制再组装而成。陶马头高体大,竖耳张口,英姿矫健,右蹄前举,左蹄在后,作行走状。马车前端有横轭,置于马颈背处,轭下接双辕,与轮轴连接,两轮高大,车座三面有围,无厢顶,车座上跪坐一头戴高帽的圉人俑,双臂曲弯,作勒缰驾车状。 整组陶俑形象逼真,造型优美,车体结构细致严谨,可供作为研究汉代车舆的参考。汉代陶塑工艺,继承并且发扬了秦代陶塑艺术的精华,由于重视陪葬制度,制陶业得到空前繁荣,尤其是陶塑车马,制作精细逼真,时代气息浓厚。

灰陶庖厨俑

东汉

高 57cm

介绍:

庖厨俑是以厨师形象作为塑像题材的俑类,其造型大多是反映厨房中的劳作情景。这件庖厨俑面带微笑,坐于案板前,双袖上挽,右手持刀,左手捉鱼,作抚案切鱼状,整体线条明快,形态逼真生动。 在四川地区的东汉墓葬中,这类庖厨题材的陶俑作品屡有发现,它不仅反映出当时汉人的饮食习惯与富有阶级对于“食”的讲究,也是中国古代厨师及传统烹饪料理的真实写照。

神兽

南朝

高118 cm

介绍:

在中国古人的思维中,陵墓既是一段生命的终结,又是一个世界的开始。从地上设置的封土、建筑、雕刻与石碑,到地下华丽的陈设与丧葬用品,处处充盈着世人的敬意与畏惧。 这件南朝时期的神兽似狮非狮,似鹿非鹿,头顶双角,目含凶光,口张齿露,昂首阔胸,颌下须髯垂胸,胸腹肌体紧实,前肘翅翼贴腹,残存四足前后交错,体形高大,神态威猛。这类石刻神兽一般作为辟除邪恶、“守护”墓主之用,也用来彰显墓主生前拥有的至高无上权威。 中国古代陵墓前置镇兽之风大约肇始于汉代,此后因三国两晋时期的连年战乱以及薄葬的盛行而数量锐减,直至南朝时期才得以复兴。南朝时期的镇墓神兽通常以成对的形式列于神道两侧,形象有双角、独角和无角三种。关于三者的具体名称,历来说法不一,头顶双角与独角者多称为麒麟、天禄,无角者则多称为辟邪。从迄今的六朝考古发现来看,双角与独角神兽仅见于帝陵,无角神兽则专用在诸侯王墓,三者之间似乎有着严明的等级划分,不可随意僭越。因此民间也就有了 “丹阳的麒麟,南京的辟邪”一说,以暗指在丹阳建陵的齐、梁两代帝王,以及多在南京安葬的齐、梁两代王侯。

彩绘陶仕女俑

唐代

高43cm

介绍:

唐代是我国封建文化的繁荣时期,相对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使女性摆脱传统礼教的束缚,敢于大胆追求服饰的自然之美。此时,不仅时兴衫裙褒博的袒露装,在公开场合穿着胡服也颇为流行。 这件唐代的仕女俑头梳高髻,鬓发抱面,面庞丰腴,细眼小口,身着翻领缺胯袍,下穿长袴,足蹬尖头鞋,两手抬于胸前,头和身躯微微左转,重心落于右脚之上,身姿婀娜,悠然闲适。

彩绘陶胡人乐俑

唐代

高 18~18.5cm

介绍:

这组乐俑中四名头戴幞头的男性乐手,脸型圆阔,双眼深邃,鼻梁高挺,留有络腮胡,身着窄袖翻领上衣与长裤,脚套长筒靴,五官特征与衣着打扮都是典型的胡人风格。四人分持答腊鼓、五弦、排箫和钹,双腿交叠坐在小圆毡上,头部微微倾侧,脸上充满笑意,彼此互动和谐自然。 类似的胡人乐俑可见于陕西西安枣园村俾失襄墓出土的加彩乐俑。这类题材陶俑的大量出现说明在唐代胡汉交融已成为极其普遍的社会现象。

彩绘陶金彩乐俑

唐代

高22~26公分

介绍:

隋唐在结束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局面的同时,也迎来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繁荣兴盛。隋朝建立伊始便在宫廷内设立九部乐,而唐代宫廷“合胡部”而成的燕乐则在充分体现开放自信、浪漫辉煌的时代精神之余,集中展示出这一时期音乐艺术的最高成就。 这组彩绘陶金彩女俑身上的绘彩多已剥落,只有披肩上的金红彩,颜色依然鲜艳夺目。从乐伎仪容仪态以及使用乐器等方面来看,可能表现的就是一组宫廷乐团。六位女乐伎手中分持觱篥、箜篌、琵琶、毛员鼓、笙和钹作演奏状,个个面颊圆满,薄施脂粉,秀眉朱唇,神情自若,姿态优雅,体态丰腴,表情丰富,造型曼妙,具有强烈的表演艺术风格。

彩绘陶仕女俑

唐代

高 35cm,45cm

介绍:

汉唐陶俑很少再现有名有姓的个体形象,多是表现与死后世界息息相关的普通角色。 这组唐代彩绘陶仕女俑容颜圆满,体态丰腴,两女子身着男装,腰带系于髋部,佩承露囊,足蹬尖头鞋。右侧抱婴女子头梳高椎髻,双手环抱一活泼幼婴于左肘处,婴孩双臂伸张,迎向左侧女子,此女子头梳坠马髻,双手作捧托状,似准备接抱婴孩。从中国古代传统来看,抱婴女子可能是女侍或乳娘,其职责大约就是照看儿童。 在汉唐陶俑中常见的狩猎、庖厨、伎乐等形象,往往与此组仕女俑一样,通过不同的人物造型与随同器物来加以展现。这些极富生活气息并且具有强烈象征功能的雕塑作品,不仅极大的增强了陶俑的艺术魅力,也展现出为墓主所营造的一个个具体而微又与众不同的冥间世界。

红陶彩绘骑骆驼胡人俑

唐代

高 59cm

介绍:

这件彩绘骑骆驼胡人俑,骆驼匍匐于地,双目圆睁,张口嘶鸣,前腿跪伏,后腿半撑,似乎正用力站起前行,背部隆起的双峰之间跨坐着一名胡人。此人短发微卷,额间束带,深目高鼻,体格魁梧,身穿窄袖上衣与合身长裤,足蹬翘头长筒靴,双手似牵拉缰绳,两腿紧贴骆驼腹部,具有明显的异域特征,是典型的胡人造型。 所谓“胡人”并不是专指某一民族的人,而是古代汉人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统称,后来也指中亚、西亚等周边民族和国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