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发和传统

 睡不醒的卷发猫 2018-04-18

                 开发和传统---从万科说起

 

                 开发和传统---从万科说起

       前年我给国内著名的房地产开发公司万科写了一本书,叫《骨子里的中国情结》,是通过万科在深圳的开发的一个住宅区——“第五园”来谈谈自己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感受。这个楼盘是我参与策划的,楼盘名字是我根据“岭南四园”(分别是梁园、青晖园、余阴山房、可园)顺着起的,那个盘用的是中国形式,白色的墙,灰色屋顶,院落相连。记得书出来的时候,我正在广州的白云机场等飞机回美国,接到万科董事长王石的电话,说很喜欢那本书,希望能够继续合作,做更多有传统文化的现代住宅。那年12月份,我回国办事,和王石在深圳吃饭,万科深圳公司老总徐洪舸在席,谈及最多的是有关传统住宅文化的保存和发展等问题。能够做一些保存和发扬传统建筑文化方面的工作,并且有所成就,这是担任万科顾问近十年来,我最开心的一件事了。

 

万科这类具有保存目的的项目其实不多,这个公司基本还是一个走优质、现代化批量生产住宅道路的股份公司,保存性的项目有一定的风险,不是人人都敢或都愿意冒险的。记得“第五园”开盘那天,我有参加为配合发售召开的设计文化座谈会,会场就设在王石从安徽买来的那栋古老民居建筑“老房子”改成的会所里。去开会的路上,见徐洪舸在外面踱来踱去,问他怎么了,他说不知道效果如何,有点紧张。其实我心中也不是很有底,作品虽不错,但是民众接受吗?开完会,我走了。后来听说3个多小时基本卖完了,我松了口气,我想整个万科也松了口气吧。

 

一次,和万科的人聊天,他们说起其实天津有个盘,叫“水晶城”,也是万科为保存津门文化所作的努力之一。水晶城是在2003年开盘的,他们说有机会我应该去看看。

 

说话都过了3年了。也是机缘凑巧,06年,万科天津公司通过深圳公司找我去看看这个盘,说是水晶城马上卖完了、封园了,希望我能从文化总结的角度写点什么。

 

老实说,这种邀请于他们、于我都有点不寻常。在我,通常要写关于开发项目的书,总是在项目还没启动以前,因为开发商是希望拿我的书做促销用的,或者起码做文化包装用。我帮万科写的《骨子里的中国情》,其中介绍了深圳的万科“第五园”,书是在项目开盘前半年就已经在深圳的文化博览会上推出,开幕那天,我和王石都坐台签名,这已经好像是一个固定程式了。可现在,作为开发商的天津万科,请我写这本书,却是在“水晶城”的销售已经接近尾声的时候。房子都快卖完了,才出书?在其他一些开发商看来,恐怕是匪夷所思的有点傻,但我倒真从这“傻”中,感受到万科与一般开发商不同的地方了。

 

上个月,按照惯例,我给万科深圳公司人员做每年常规的培训,结束之后抽了点时间和公司副总肖楠、万科自己的建筑设计部门万创的总建筑师朱正文聊聊万科在天津的 “水晶城”。他们两位,是最早主持那个盘的设计和开发的,算是那个盘的始作俑者。说水晶城,没有他们的介绍,根本说不通。因为大家打交道多了,互相都了解,因此聊得很畅快,毫无拘束。无论是楼盘的原始构想、设计初衷,还是后来的调整修改,他们都给我做了相当详尽的介绍。肖楠还拿出纸笔,将当时的设计构想画给我看。  

 

 

我去了,华北的春天刮风多,沙尘多,但看见杨树抽芽、榆树泛绿,还是很开心的。我找陪同我看小区的几位要了点资料看看,万科水晶城是天津万科地产推出的一个大规模的居住社区,位于天津南部城区,梅江南板块之卫津河东岸,北接潭环支路,南至浯水道,西起友谊路延长线,东临解放南路。占地近670亩,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住宅建筑类型主要是三种,以层层退台的情景洋房为主,还有少量的小高层洋房(万科称为空中洋房)和联排住宅。销售说明中称:“项目规划充分考虑了社区及其与地块原貌、与周边城区的关系,通过保留、对比、叠加的手法,营造了丰富的欧洲小城意象和浓厚的历史感、文化感。建筑借鉴了欧洲小城和天津“五大道”的风格和神韵,外观色调素雅、稳重,层次丰富,材料的质感极强,内部空间布局更为新颖,尺度更加合理。”

 

这个盘在天津卖得很好,获奖也很多。到我去这里走走的时候,是2006年春天了,销售基本进入尾声阶段,这个盘在天津的地位也牢固的奠定了,我在天津的几个搞设计的朋友谈到这个住宅区,都说是少有的好区。

 

  我去看水晶城的时候,当年开盘时候的火爆气氛已经过去了,连售楼部门前树林旁边几栋一直保留做样板房的情景洋房也拍卖出去了,据说成交价超过一万元一平方米,在天津地产界还引起了相当的震撼。树荫婆娑,院里很安静,我们在里面走,看见旧铁路,路基石中有花,花从枕木、铁轨中长出来,很繁密;一辆很旧的蒸汽机车,据说是从唐山买来的,安静的停在铁路上,旁边就是这里原来玻璃厂的巨大厂房改造的一个通透的会所,两个大嫂用水管在冲洗地面,上个礼拜刚刚有场沙尘暴,降了不少灰土。不过,早已经入住的小楼房、连排住宅、多层住宅间的院落已经打扫过了,看上去很干净。

 

这么多年以来,我一直在担任不少发展项目的规划和建筑设计的顾问工作,看得多了,自己又是做理论的,所以对规划和建筑比较敏感,很容易看出一个城市、一个小区的特点和内容。广州南面那一大片“豪宅”,我经过门口就知道毫无底蕴,就剩下个商业噱头,基本连进去的欲望都没有,就是这种敏感导致的。我知道这样有时候会伤人,特别会伤那些自我感觉特别好的开发商,因此往往选择不说话来应对。在“水晶城”里面走在,我很直觉地感受到两个不同的元素在发酵,一个是天津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租界型住宅文化,特别是他们称为“五大道”那片住宅区的尺度、比例、建筑文化的内涵、立面装饰元素、肌理感觉等等;另外一个是解放后的工业建设的痕迹。和早几年胡吹“欧陆风”的牛皮劲头不同了,现在比较有点说头的楼盘里,传统往往是一个要素,不过大部分人都只把老祖宗的东西当成传统,解放前的还勉强当传统看,而解放后的建筑,基本没有人重视,好像那几十年,就不算传统了。

 

万科的人说,王石当年到这里看地,走到这个旧玻璃厂,看见厂房内锅炉房前面有个大烟筒,老高老高的,手一指说:给留下来!我还没有找王石当面落实,但是肖楠说确有此事,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烟筒没留下,最后还是拆了。当时好像是没有什么办法能保留。后来他们去日本,看见一个住宅区里居然用原来工厂烟筒的砖重做了一个装置,形状虽然不是烟囱,但感觉还在,就挺后悔了。看来对解放后工业建筑、大院文化这个元素,他们的确是很认真的。

原来的那个玻璃厂有年头了,据说最早是法国人在这里建的,解放后扩建过,但到2000年前后关掉了,万科买下来改做住宅区。玻璃厂的那些员工,好些人在这里工作了一辈子,厂子要拆了,真有些无可奈何,都没有勇气去看自己那么熟悉的角角落落一下子被拆了。据说2003年开盘的时候,原来玻璃厂的老厂长终于随大流来看看,突然看见那栋熟悉的厂房还保留着,那些叫“牛腿柱”的钢筋混凝土粗大立柱还屹立在那里,原来工厂卫生所门口的那些老树也都在,铁轨也保留了,轨道上长出了野花。老人就墩在那座厂房前面,嘤嘤地哭开了。

 

   这个故事很打动我,所以当他们提出希望我写点什么来总结、纪念这个住宅区的开发的时候,我一口就答应了,虽然我手头还有好多事情等着。因为提倡万科在水晶城的做法,总会产生一些回响,如果这些回响能够变成一种力量,能对我们自己的传统,其中也包括对解放后半个世纪的传统,有多一些的保护。虽然力量可能很微弱,可能抵不住来势汹汹的拆除一切的大潮,但是有人挡一下,就总还能够有点传统剩余给我们的后代,就好像那些“牛腿柱”一样,既是现在社区的会所的结构,又是一个历史阶段的纪念碑。

开发和传统---从万科说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