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匡胤祖籍之谜”试解(2)

 墨香笙樵 2018-04-19
二,北宋制礼与真宗托祖


    宋代立国,继承了后周“包举天下,混一宇内”,以致太平的大志,和“先南后北”,渐次统一的方略,从而结束了五代军阀割据,王朝短暂的局面。唐祚沦亡虽不久远,但晚唐的混乱已经导致了新一轮的“礼崩乐坏”。宋代要建立新的社会秩序,仍然需由制礼入手。故《宋史》志第五十一《礼一·吉礼一》开首即言:


      “五代之衰乱甚矣,其礼文仪注往往多草创,不能备一代之典。宋太祖兴兵间,受周禅,收揽权纲,一以法度振起故弊。”


    此卷缕述了宋代制礼的曲折经过,可供参考。按照西周“慎终追远,敬天法祖”的文化设计,本有“天子七庙,诸侯五庙”之说,“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6 也就是说天子袷禘,需要追封六代血胤先祖。祖庙在数量上所以有所差别,原因之一是等级使然,原因之二便是《尚书·咸有一德》所言“七世之庙,可以观德。”意味着身为天子,必定是祖上血胤分明,德泽久远,故尔天命有归。但后世朝廷改姓易代,往往起于乱世之中,以庶民之身君临天下,难以追溯久远,故在汉初就已作出变通。如后晋天福二年议宗庙之制,御史中丞张昭远奏议就曾以刘邦为例,认为“(汉)高祖父太上皇执嘉无社稷功,不立庙号,高帝自为高祖。”“周武虽祀七世,追为王号者,但四世而已。故自东汉以来,有国之初,多崇四庙,从周制也。况商因夏礼,汉习秦仪,无劳博访之文,宜约已成之制。请依隋、唐有国之初,创立四庙,”7他给宋太祖提出的也是类似建议。所以宋朝立国,迳以四庙为追崇祖先之制,这样就必须上溯四代血胤先祖,这就是宋廷奉祀僖、顺、翼、宣四祖的原由。8


    五代诸帝“你方唱罢我登场”,“礼文仪注往往多草创”,但都把宗庙祖陵的事情放到开国典仪的重要项目加以研讨,诸般议论可参《旧五代史·志四·礼志上》。宋初立国,赵匡胤、赵光义哥俩儿应当也不例外。《宋朝事实》虽也列明宋太祖登基之建隆元年(960年)就曾追尊三世祖以皇帝称号。但是为何又出现了“自国初加上四祖陵名,钦陵、康陵、定陵,并幽州。安陵旧在京城东南隅,及改卜葬安陵后,三陵尚未修奉”9的情况呢?敬请读者留意,此处“并幽州”三字至为关键,只是“幽州”早已为后晋石敬塘割让给契丹了,10无法寻访,正所谓“虽鞭之长,不及马腹”。


    但是当时赵氏兄弟攻取幽燕的“恢复”的情结尚浓,《涑水纪闻》言:


    “开宝九年,群臣请上太祖尊号曰应天广运一统太平圣文神武明道至德仁孝皇帝,上曰:‘幽燕未定,何谓一统?’遂却其奏。”11


    宋太宗曾两次北伐,第一次是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灭北汉以后,未及休整战力即令转兵北向,意欲一举夺取幽州。六月,亲率10万大军出镇州(治真定,今河北正定)北进,突破辽军在沙河(今河北涿州北拒马河)的阻截,进围幽州。及至,辽守城军苦战待援。辽南院大王耶律斜轸于城北示弱诱伏,引宋军北进,以分其攻势;旋与北院大王耶律休哥援兵夹击,大败宋军于高梁河(史称“高粱河之战”)。宋军退保定州(治安喜,今河北定州)、关南(今河北高阳东)、镇州。第二次是雍熙三年(辽统和四年,986年),在宋辽战争中,宋举兵三路攻辽,进行战略决战。其间曹彬10万军曾经占据涿州,仅旬余即迫于粮草不济而退兵。后曹彬未及中、西路会师,又孤军冒进,往攻涿州。时值酷暑,遭到耶律休哥沿途阻击,推进艰难。复抵涿州,士气已疲乏不堪。此刻萧太后已率军进抵涿州东,形成对宋军钳击之势。曹彬见势不利,引军冒雨南撤。耶律休哥率精骑驰追。五月初三,于岐沟关大败宋军,史称“岐沟关之战”。所谓“岐沟之蹶,终宋不振”,此后北宋始终未再有武力恢复之举。值得指出的是,这两次战役中,涿州都成为重要战场。随着宋军失败,宋、契丹的边界也相对固定在白沟河一带。即便赵光义曾有在幽州寻访先人族墓的计划,也不得不无限期搁置下来。


    回到前述赵恒在景德元年的两条诏书的发布日期,会发现著名的宋辽“澶渊之盟”正横亘其间。八月“癸酉,辽主与太后大举南下”,连下数城,攻打瀛州,在寇准力主之下,十一月赵恒率军北上亲征,十二月订立“澶渊之盟”,在维持边界现状的前提下,从此结成了“两国兄弟邦”,但也断送了他恢复幽燕的雄心壮志。《左传》有“天子之事,唯祀与戎”之语,据说和议成立後,“上(宋真宗)既罢兵,垂意典礼”,12 此后他即弃戎从祀,开始计议“天书降神”。我在《“天书降神”新议——试论北宋与契丹的文化竞争》13一文中分析了这一过程,故不赘。


    与本文论题相关的一点,就是他在“降神”中另外托祖。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十月八日,真宗曾称他梦见了景德中所睹“神人”传玉玺之命云:


    “先令汝祖赵某授汝天书,将见汝,如唐朝恭奉玄元皇帝。”“翌日夜,复梦神人传天尊言:‘吾坐西,当斜设六位。’即于延恩殿设道场候迎。五鼓后天尊至,冠服如元始天尊像。六人秉圭,其中四人仙衣,二人通天冠,绛纱袍。真宗再拜于阶下。天尊与六人皆就座。真宗再拜于西阶。命设榻,召真宗坐,令饮碧玉汤。天尊语:‘吾,人皇九子中一人也。是赵之始祖。再降,乃轩辕黄帝,凡世所知少典之子,非也。母感电,梦天人,生于寿丘、后唐时七月一日下降,总治下方,主赵氏之族,今已百年。皇帝既善为抚育苍生,无怠前志。’”14


    又在戊午日,宣称有“九天司命上卿保生天尊”降于延恩殿,于是赵桓正式宣称,宋室为“轩辕黄帝之后”。并一再敕封所降之神为“圣祖天尊皇帝”。今辑入《全宋文》15第七册卷二六四、二六五、二六六诸卷之宋真宗表、告中,就屡次对这位子虚乌有的“赵氏之祖”充满着虔敬之颂词。《宋史·王钦若传》还说:钦若任景灵使时曾“阅《道藏》,得赵氏神仙事迹四十人,绘于廊庑。”这实际上是着手将赵氏祖先神话虚拟泛化,从而绕开了清苑二墓的真伪问题。此后整个礼仪制度的设计重心,也由“法祖”转为“敬天”,“神道设教”亦由此而兴。这倒是关系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转折,以其逸出本文主旨,另文不提。1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