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此句出自明朝时期王阳明先生的《教条示龙场诸生》一文中,文中列出了四条原则用于告诫及教导跟随他的弟子门生,分别是:(立志、勤学、改过、责善)一、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这是阳明先生首先指出的第一点,他讲到,志向不能立定,天下便没有可以做得成功的事情,凡各种能工巧匠技艺高超的人,没有不以立志为根本的。凡是没有立定自己的志向的人,就好象没有舵木的船,没有衔环的马,随水漂流,任意奔逃,一个人的志向,就相当于指南针,关系着未来的平衡与方向,否则,人生没有确切的方向,生活就会是一盘散沙。 (自己第一次接触这篇文章时,立志这一原则就深刻的点醒了我,为什么很多人都会对未来感到无尽的迷茫,就是因为我们没有立下自己的志向,以至于随波逐流得过且过) 二、勤学“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阳明先生提出的第二点:勤学,他说,凡立志之后,就要勤于学习,如诸葛亮《诫子书》中说到的: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如果你立定了志向,却做不到勤学,那就只能说明一个问题:立志不真,你的志向根本就不坚定,要立志,还要志向坚定,这才是阳明先生所强调的真正立志。 (这也是我们很多人都曾在生活中所经历过的,明明下定决心去做一件事,颇有壮士断腕的决心,但可能不过几天的时间,就被自己的惰性给打回原形,这种三分钟热度也是因为我们立志不真,且没有深思熟悉过自己真正的志向是什么。) 再提到,学习要端正态度,不以为聪慧机灵为好,而是以勤奋谦逊为高,其实,这一点,何止适用于勤学,谦逊有礼,勤奋积极,不管做任何事情都需如此。这已经涵盖了我们的为人处世之道。 三、改过,“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阳明先生提到的第三点,过错,连圣人贤者都不能避免,然而过错对贤者没有造成消极影响,是因为他们能知错就改,所以不以没有过错为贵,而以善于改正错误为贵。 又指出人应当经常反省两个问题:平常自己有没有不知耻、不诚信、不道义的言语行为?有没有对父母不孝顺,对他人不友爱,而与奸猾、狡诈、苟且和刻薄沾了边?这两点,一个关系为人,一个关系处世。 王阳明说,有这些不良行为的人,要么是不自知,要么是没有良师善友的规劝约束;说白了,就是没有教养不知好歹。同时又强调了一点——应积极改过,但不能因犯了错而过度地羞愧、沮丧和自卑。 (不然,还哪有信心和功夫去改过?所以既要树立起态度,还要摆正好心态。当坚持不懈的改过,终能尽除自己的恶习。) 四、责善“朋友之道,忠告而善道” 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方法上,阳明先生强调一点——要“忠告而善道之”。即对于朋友的过失,要做到尽力地劝告和开导,但要注意说话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尽到自己对朋友忠诚爱护的心意。 怎样才是好的说话方式?就是在劝告和开导时,态度要尽量温和婉转。因为只有这样,受批评的人才更容易接受,进而反思,于是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进而改正,对自己则就只有感激而没有恼怒。 如果不这样,在劝告和开导时,先揭发他的过失,并进行斥责,让本就心怀愧疚的朋友更加无地自容,那么就只会激怒他,他就不仅不会反省和改正,甚至还可能变本加厉,以至于反目成仇。 阳明先生又进一步说,如果是当面这样对待朋友,那就不只是方法不当的问题了,还是在用揭别人的短、抖露别人的隐私,去体现自己的正直,这是人品有问题。这番话,显然已经超越了交友之道,而完全就是说话之道。 归结起来,就是不论对朋友、长辈、师长、领导还是他人,该说的话还是要说,虽坦诚相待但不至于恶言冒犯,不因为避讳而不说但又要温和委婉的转达。如此,才能实实在在地有益于别人,且增进彼此的感情。这是修养的体现,也是说话的智慧。这番话,明显是建立在对人性深刻洞察的基础上的,令人心服口服。 从王阳明先生提出的这四点原则来解读我们现实生活的话: 立志可谓人生的起步与方向,以及最终的目标,勤学则是通往目标的基石,再推展开来就是为人处世之道,改过是修养德性、提升自身之法,责善推而广之则是说话之道。短短四句话,就道出了我们人生的大方向。可谓一语点醒梦中人。愿我们与之共勉。 |
|
来自: 大成t1gnmm9n48 > 《王阳明文章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