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本草纲目》卷十二 下

 昵称20622184 2018-04-20

《本草纲目》第十二卷 草部一

 

肉苁蓉   《本经》上品

【释名】    肉松容《吴普》、黑司命《吴普》。 〔时珍曰〕此物补而不峻,故有从容之号。从容,和缓之貌。

【集解】   〔别录曰〕 肉苁蓉生河西山谷及代郡雁门,五月五日采,阴干。 〔普曰〕 生河西山阴地,丛生,二月至八月采。 〔弘景曰〕 代郡雁门属并州,多马处便有之,言是野马精落地所生。 生时似肉,以作羊肉羹补虚乏极佳,亦可生啖,河南间至多。今第一出陇西,形扁广,柔润多花而味甘。次出北国者,形短而少花。巴东建平间亦有,而不嘉也。〔恭曰〕 此乃论草苁蓉也,陶未见肉者。 今人所用亦草苁蓉刮去花,代肉苁蓉,功力稍劣。 〔保升曰〕 出肃州福禄县沙中。 三月、四月掘根,长尺余,切取中央好者三四寸,绳穿阴干,八月始好,皮有松子鳞甲。 其草苁蓉四月中旬采,长五、六寸至一尺以来,茎圆紫色。 〔大明曰〕 ?落树下,并土堑上,此即非马交之处,陶说误尔。 又有花苁蓉,即暮春抽苗者,力较微尔。 〔颂曰〕 今陕西州郡多有之,然不及西羌界中来者,肉厚而力紧。 旧说是野马遗沥所生,今西人云大木间及土堑垣中多生,乃知自有种类尔。或疑其初生于马沥,后乃滋殖,如茜根生于人血之类是也。 五月采取,恐老不堪,故多三月采之。 〔震亨曰〕 河西混一之后,今方识其真形,何尝有所谓鳞甲者,盖苁蓉罕得,人多以金莲根用盐盆制而为之,又以草苁蓉充之,用者宜审。 〔嘉谟曰〕 今人以嫩松梢盐润伪之。

【修治】   〔敩曰〕凡使先须清酒浸一宿,至明以棕刷去沙土浮甲,劈破中心,去白膜一重,如竹丝草样。有此,能隔人心前气不散,令人上气也。以甑蒸之,从午至酉取出,又用酥炙得所。

【气味】甘,微温,无毒。〔别录曰〕酸、咸。〔普曰〕神农、黄帝:咸。雷公:酸。李当之:小温

【主治】五劳七伤,补中,除茎中寒热痛,养五脏,强阴,益精气,多子,妇人癥瘕。久服轻身。《本经》。除膀胱邪气腰痛,止痢。《别录》。益髓,悦颜色,延年,大补壮阳,日御过倍,治女人血崩。《甄权》。 男子绝阳不兴, 女子绝阴不产,润五脏,长肌肉,暖腰膝,男子泄精,尿血遗沥,女子带下阴痛。《大明》。

【发明】〔好古曰〕命门相火不足者,以此补之,乃肾经血分药也。凡服苁蓉以治肾,必妨心。 〔震亨曰〕峻补精血。骤用,反动大便滑也。 〔斅曰〕强筋健髓,以苁蓉、鳝鱼二味为末,黄精汁丸服之,力可十倍。此说出《乾宁记》。 〔颂曰〕西人多用作食。只刮去鳞甲,以酒浸洗去黑汁,薄切,合山芋、羊肉作羹,极美好,益人,胜服补药。〔宗奭曰〕洗去黑汁,味皆尽矣。然嫩者方可作羹,老者味苦。入药少则不效。

【附方】旧一,新四。

1.      补益劳伤 精败面黑。 用苁蓉四两,水煮令烂,薄细切,研精羊肉,分为四度,下五味,以米煮粥空心食。《药性论》。

2.      肾虚白浊:肉苁蓉、鹿茸、山药、白茯苓等分,为末,米糊丸梧子大,每枣汤下三十丸。《圣济总录》。

3.      汗多便秘 老人虚人皆可用。 肉苁蓉酒浸焙二两,研沉香末一两,为末,麻子仁汁打糊,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白汤下。《济生方》。

4.      消中易饥:肉苁蓉、山茱萸、五味子为末,蜜丸梧子大,每盐酒下二十丸。《医学指南》。

5.      破伤风病 口禁身强。 肉苁蓉切片晒干,用一小盏,底上穿定,烧烟于疮上熏之,累效。《卫生总微》。

列当   宋《开宝》

【释名】    栗当《开宝》、草苁蓉《开宝》、花苁蓉《日华》。

【集解】   〔志曰〕 列当生山南岩石上,如藕根,初生掘取阴干。 〔苏颂曰〕 原州、秦州、渭州、灵州皆有之。 暮春抽苗,四月中旬采取,长五、六寸至一尺以来,茎圆紫色,采取压扁日干。 〔颂曰〕 草苁蓉根与肉苁蓉极相类,刮去花压扁以代肉者,功力殊劣。 即列当也。

【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男子五劳七伤,补腰肾,令人有子,去风血,煮酒浸酒服之。《开宝》。

【附方】旧一。 阳事不兴 栗当好者二斤,即列当,捣筛毕,以好酒一斗浸之经宿,随性日饮之。昝殷《食医心镜》。

锁阳   《补遗》

【集解】   〔时珍曰〕 锁阳出肃州。 按陶九成《辍耕录》云:锁阳生鞑靼田地,野马或与蛟龙遗精入地,久之发起如笋,上丰下俭,鳞甲栉比,筋脉连络,绝类男阳,即肉苁蓉之类。或谓里之淫妇,就而合之,一得阴气,勃然怒长。土人掘取洗涤,去皮薄切晒干,以充药货,功力百倍于苁蓉也。 时珍疑此自有种类,如肉苁蓉、列当,亦未必尽是遗精所生也。

【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大补阴气,益精血,利大便。虚人大便燥结者,啖之可代苁蓉,煮粥弥佳。不燥结者勿用。《震亨》。 润燥养筋,治痿弱。《时珍》。

赤箭《本经》上品   天麻   宋《开宝》

校正:天麻系宋本重出,今并为一。

【释名】    赤箭芝《药性》、独摇芝《抱朴子》、定风草《药性》、离母《本经》、合离草《抱朴子》、神草《吴普》、鬼督邮。《本经》〔弘景曰〕赤箭亦是芝类。其茎如箭杆,赤色,叶生其端。根如大魁,又云如芋,有十二子为卫。有风不动,无风自遥。如此,亦非俗所见。而徐长卿亦名鬼督邮。又有鬼箭,茎有羽,其主疗并相似,而益大乖异,并非此赤箭也。〔颂曰〕按《抱朴子》云:仙方有合离草,一名独摇芝,一名离母。 所以谓之合离、离母者,此草下根如芋魁,有游子十二枚周环之,以仿十二辰也。去大魁数尺,皆有细根如白发,虽相须而实不相连,但以气相属尔。如菟丝之草,下有伏菟之根。无此则丝不得上,亦不相属也。然则赤箭之异,陶隐居已云非俗所见;菟丝之下有伏菟,亦不闻有见者,殆其种类时有神异者而如此尔。 〔时珍曰〕赤箭以状而名,独摇、定风以性异而名,离母、合离以根异而名,神草、鬼督邮以功而名。天麻即赤箭之根,《开宝本草》重出一条,详后集解下。

【集解】   〔别录曰〕 赤箭生陈仓川谷、雍州及太山少室,三月、四月、八月采根暴干。 〔弘景曰〕 陈仓今属雍州扶风郡。 〔志曰〕 天麻生郓州、利州、太山、劳山诸处,五月采根暴干。 叶如芍药而小,当中抽一茎,直上如箭杆。茎端结实,状若续随子。至叶枯时,子黄熟。其根连一二十枚,犹如天门冬之类。形如黄瓜,亦如芦菔,大小不定。 彼人多生啖,或蒸煮食之。今多用郓州者佳。 〔恭曰〕 赤箭是芝类。 茎似箭杆,赤色。端有花,叶赤色,远看如箭有羽。四月开花,结实似枯苦楝子,核作五、六棱,中有肉如面,日暴而枯萎。其根皮肉汁,大类天门冬,惟无心脉尔。去根五六寸,有十余子卫之,似芋,可生啖之,无干服之法。 〔颂曰〕 赤箭今江湖间亦有之,然不中药用。其苗如苏恭所说,但《本经》云三月、四月、八月采根,不言用苗。而今方家乃三月、四月采苗,七月、八月、九月采根,与《本经》参差不同,难以兼著,故但从今法。 又曰:天麻今汴京东西、湖南州郡皆有之。 春生苗,初出若芍药,独抽一茎直上,高三四尺,如箭杆状,青赤色,故名赤箭芝。茎中空,依半以上,贴茎微有尖小叶。梢头生成穗,开花结子,如豆粒大。其子至夏不落,却透虚入茎中,潜生土内。其根形如黄瓜,连生一二十枚,大者至重半斤,或五六两。其皮黄白色,名曰龙皮。肉名天麻,二月、三月、五月、八月内采。初得乘润刮去皮,沸汤略煮过,暴干收之。蒿山、衡山人,或取生者蜜煎作果食,甚珍之。 〔宗奭曰〕 赤箭,天麻苗也。与天麻治疗不同,故后人分为二条。 〔承曰〕 今医家见用天麻,即是赤箭根。《开宝本草》又于中品出天麻一条,云出郓州。 今之赤箭根苗,皆自齐郓而来者为上。 苏颂《图经》所载天麻之状,即赤箭苗之未长大者也。 赤箭用苗,有自表入里之功;天麻用根,有自内达外之理。 根则抽苗径直而上,苗则结子成熟而落,返从杆中而下,至土而生,此粗可识其外内主治之理。 今翰林沈括最为博识,尝云:古方用天麻不用赤箭,用赤箭不用天麻,则天麻、赤箭本为一物明矣。 〔机曰〕 赤箭、天麻一物也,经分为二,以根与苗主治不同也。产不同地者,各有所宜也。 〔时珍曰〕 《本经》止有赤箭,后人称为天麻。甄权《药性论》云,赤箭芝一名天麻,本自明白。宋人马志重修本草,重出天麻,遂致分辩如此。沈括《笔谈》云:《神农本草》明言赤箭采根。后人谓其茎如箭,疑当用茎,盖不然也。譬如鸢尾、牛膝,皆因茎叶相似,其用则根,何足疑哉?上品五芝之外,补益上药,赤箭为第一。世人惑于天麻之说,遂止用之治风,良可惜哉。 沈公此说虽是,但根茎并皆可用。 天麻子从茎中落下,俗名还筒子。其根暴干,肉色坚白,如羊角色,呼羊角天麻;蒸过黄皱如干瓜者,俗呼酱瓜天麻,皆可用者。一种形尖而空,薄如玄参状者,不堪用。 《抱朴子》云:独摇芝生高山深谷之处,所生左右无草。其茎大如手指,赤如丹素。叶似小苋。根有大魁如斗,细者如鸡子十二枚绕之。人得大者,服之延年。 按:此乃天麻中一种神异者,如人参中之神参也。 〔敩曰〕 凡使天麻勿用御风草,二物相似,只是叶茎不同。御风草根茎斑,叶背白有青点。使御风草即勿使天麻。若同用,令人有肠结之患。

[正误]〔藏器曰〕天麻生平泽,似马鞭草,节节生紫花。花中有子,如青葙子,子性寒,作饮去热气。茎叶捣傅痈肿。〔承曰〕《藏器》。所说,与赤箭不相干,乃别一物也。〔时珍曰〕陈氏所说,乃一种天麻草,是益母草之类是也。《嘉祐本草》误引入天麻下耳。今正其误。

【修治】   〔敩曰〕修事天麻十两,剉安于瓶中。用蒺藜子一镒,缓火熬焦,盖于天麻上,以三重纸封系,从巳至未取出。蒺藜炒过,盖系如前,凡七遍。用布拭上气汗,刀劈焙干,单捣用。若用御风草,亦同此法。〔时珍曰〕此乃治风痹药,故如此修事也。若治肝经风虚,惟洗净,以湿纸包,于糠火中煨熟,取出切片,酒浸一宿,焙干用。

赤箭

【气味】辛,温,无毒。〔志曰〕天麻,辛、平,无毒。〔大明曰〕甘,暖。 〔权曰〕赤箭芝一名天麻。 味甘,平,无毒。〔好古曰〕苦,平,阴中之阳也。

【主治】杀鬼精物,蛊毒恶气。久服益气力,长阴肥健。《本经》。 轻身增年,消痈肿,下支满,寒疝下血。《别录》。天麻:主诸风湿痹,四肢拘挛,小儿风痫惊气,利腰膝,强筋力。久服益气,轻身长年。《开宝》。治冷气??痹,摊缓不随,语多恍惚,善惊失志。《甄权》。 助阳气,补五劳七伤,鬼疰,通血脉,开窍。服食无忌。《大明》。治风虚眩晕头痛。《元素》。

【发明】〔杲曰〕肝虚不足者,宜天麻、芎以补之。 其用有四:疗大人风热头痛,小儿风痫惊悸,诸风麻痹不仁,风热语言不遂。 〔时珍曰〕天麻乃肝经气分之药。 《素问》云:诸风掉眩,皆属于木。故天麻入厥阴之经而治诸病。按罗天益云:眼黑头旋,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治。天麻乃定风草,故为治风之神药。今有久服天麻药,遍身发出红丹者,是其祛风之验也。〔宗奭曰〕天麻须别药相佐使,然后见其功,仍须加而用之。人或蜜渍为果,或蒸煮食,当深思则得矣。

【附方】新二。

1.      天麻丸:消风化痰,清利头目,宽胸利膈。治心忪烦闷,头运欲倒,项急,肩背拘倦,神昏多睡,肢节烦痛,皮肤瘙痒,偏正头痛,鼻齆,面目虚浮,并宜服之。 天麻半两,芎二两,为末,炼蜜丸如芡子大。每食后嚼一丸,茶酒任下。《普济方》。

2.      腰脚疼痛:天麻、半夏、细辛各二两,绢袋二个,各盛药令匀,蒸热交互熨痛处,汗出则愈。数日再熨。《卫生易简方》。

还筒子

【主治】定风补虚,功同天麻。《时珍》。

【附方】新一。益气固精 补血黑发益寿,有奇效。 还筒子半两,芡实半两,金银花二两,破故纸酒浸,春三、夏一、秋二、冬五日,焙研末二两,各研末,蜜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盐汤温酒任下。郑西泉所传方。《邓才杂兴方》。   

直律切。《本经》   上品

【释名】    山蓟《本经》、杨桴音孚、桴蓟《尔雅》、马蓟《纲目》、山姜《别录》、山连《别录》、吃力伽《日华》。 〔时珍曰〕按《六书》本义,术字篆文,象其根干枝叶之形。《吴普本草》一名山芥,一名天蓟。因其叶似蓟,而味似姜、芥也。西域谓之吃力伽,故《外台秘要》有吃力伽散。扬州之域多种白术,其状如,故有杨蓟之名,今人谓之吴术是也。乃鼓槌之名。 古方二术通用,后人始有苍、白之分,详见下。

【集解】   〔别录曰〕 术生郑山山谷、汉中、南郑,二月、三月、八月、九月采根暴干。 〔弘景曰〕 郑山,即南郑也。今处处有,以蒋山、白山、茅山者为胜。十一月、十二月采者好,多脂膏而甘。其苗可作饮,甚香美。 术有两种:白术叶大有毛而作桠,根甜而少膏,可作丸散用;赤术叶细无桠,根小苦而多膏,可作煎用。 东境术大而无气烈,不任用。今市人卖者,皆以米粉涂令白,非自然矣,用时宜刮去之。 〔颂曰〕 术今处处有之,以茅山、嵩山者为佳。 春生苗,青色无桠。茎作蒿干状,青赤色,长三二尺以来。夏开花,紫碧色,亦似刺蓟花,或有黄白色者。入伏后结子,至秋而苗枯。根似姜而旁有细根,皮黑,心黄白色,中有膏液紫色。 其根干湿并通用。 陶隐居言术有二种,则《尔雅》所谓桴蓟,即白术也。 今白术生杭、越、舒、宣州高山岗上,叶叶相对,上有毛,方茎,茎端生花,淡紫碧红数色,根作桠生。 二月、三月、八月、九月采暴干用,以大块紫花为胜。 古方所用术者,皆白术也。 〔宗奭曰〕 苍术长如大拇指,肥实,皮色褐,其气味辛烈,须米泔浸洗去皮用。白术粗促,色微褐,其气亦微辛苦而不烈。 古方及《本经》止言术,不分苍、白二种,亦宜两审。 〔时珍曰〕 苍术,山蓟也,处处山中有之。苗高二三尺,其叶抱茎而生,梢间叶似棠梨叶,其脚下叶有三五叉,皆有锯齿小刺。根如老姜之状,苍黑色,肉白有油膏。白术,蓟也,吴越有之。人多取根栽莳,一年即稠。嫩苗可茹,叶稍大而有毛。根如指大,状如鼓槌,亦有大如拳者。彼人剖开暴干,谓之削术,亦曰片术。陈自良言白而肥者,是浙术;瘦而黄者,是幕阜山所出,其力劣。 昔人用术不分赤白。自宋以来,始言苍术苦辛气烈,白术苦甘气和,各自施用,亦颇有理。并以秋采者佳。春采者虚软易坏。嵇含《南方草木状》云:药有乞力伽,即术也。濒海所产,一根有至数斤者,采饵尤良。 〔嘉谟曰〕 浙术俗名云头术,种平壤,颇肥大,由粪力也,易润油,歙术俗名狗头术,虽瘦小,得土气充也,甚燥白,胜于浙术,宁国、昌化、池州者,并同歙术,境相邻也。 术白术也。

【气味】甘,温,无毒。〔别录曰〕甘。〔权曰〕甘、辛。〔杲曰〕味苦而甘,性温,味厚气薄,阳中阴也,可升可降。 〔好古曰〕入手太阳、少阴,足太阴、阳明、少阴、厥阴六经。 〔之才曰〕防风、地榆为之使。 〔权曰〕忌桃、李、菘菜、雀肉、青鱼。 〔嘉谟曰〕咀后人乳汁润之,制其性也。脾病以陈壁土炒过,窃土气以助脾也。

【主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本经》。主大风在身面,风眩头痛,目泪出,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结肿,除心下急满,霍乱吐下不止,利腰脐间血,益津液,暖胃消谷嗜食。《别录》。治心腹胀满,腹中冷痛,胃虚下利,多年气痢,除寒热,止呕逆。《甄权》。 反胃,利小便,主五劳七伤,补腰膝,长肌肉,治冷气,痃癖气块,妇人冷癥瘕。《大明》。除湿益气,和中补阳,消痰逐水,生津止渴,止泻痢,消足胫湿肿,除胃中热、肌热。得枳实,消痞满气分。佐黄芩,安胎清热。《元素》。 理胃益脾,补肝风虚,主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身体重,心下急痛,心下水痞。 冲脉为病,逆气里急,脐腹痛。《好古》。  

【发明】〔好古曰〕本草无苍、白术之名。近世多用白术,治皮间风,出汗消痰,补胃和中,利腰脐间血,通水道。上而皮毛,中而心胃,下而腰脐,在气主气,在血主血,无汗则发,有汗则止,与黄耆同功。 〔元素曰〕白术除湿益燥,和中补气。其用有九:温中,一也;去脾胃中湿,二也;除胃中热,三也;强脾胃,进饮食,四也;和胃生津液,五也;止肌热,六也;四肢困倦,嗜卧,目不能开,不思饮食,七也;止渴,八也;安胎,九也。 凡中焦不受湿不能下利,必须白术以逐水益脾。非白术不能去湿,非枳实不能消痞,故枳术丸以之为君。 〔机曰〕脾恶湿,湿胜则气不得施化,津何由生?故曰膀胱者津液之府,气化则能出焉。用白术以除其湿,则气得周流而津液生矣。

【附方】旧七,新二十四。

1.      枳术丸:消痞强胃,久服令人食自不停也。 白术两,黄壁土炒过,去土,枳实麸炒去麸一两,为末,荷叶包饭烧熟,捣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气滞,加橘皮一两。 有火,加黄连一两。有痰,加半夏一两。有寒,加干姜五钱,木香三钱。有食,加神曲、麦蘖各五钱。《洁古家珍》。

2.      枳术汤: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 寒气不足,则手足厥逆,腹满胁鸣相逐。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疼。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遗尿,名曰气分,宜此主之。 白术一两,枳实七个,水五升,煮三升,分三服。腹中软即散。仲景《金匮玉函》。

3.      白术膏:服食滋补,止久泄痢。 上好白术十斤,切片,入瓦锅内,水淹过二寸,文武火煎至一半,倾汁入器内,以渣再煎,如此三次,乃取前后汁同熬成膏,入器中一夜,倾去上面清水,收之。每服二三匙,蜜汤调下。《千金良方》。

4.      参术膏:治一切脾胃虚损,益元气。 白术一斤,人参四两,切片,以流水十五碗浸一夜,桑柴文武火煎取浓汁熬膏,入炼蜜收之,每以白汤点服。《集简方》。

5.      胸膈烦闷:白术末,水服方寸匕。《千金方》。

6.      心下有水:白术三两,泽泻五两,水三升,煎一升半,分三服。《梅师方》。

7.      五饮酒癖 一留饮,水停心下;二癖饮,水在两胁下;三痰饮,水在胃中;四溢饮,水在五脏间;五流饮,水在肠间。皆由饮食冒寒,或饮茶过多致此。倍术丸:用白术一斤,干姜炮、桂心各半斤,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温水服二三十丸。《惠民和剂局方》。

8.      四肢肿满:白术三两,?,每服半两,水一盏半,大枣三枚,煎九分,温服,日三四服,不拘时候。《本事方》。

9.      中风口噤 不知人事。 白术四两,酒三升,煮取一升,顿服。《千金方》。

10.  产后中寒 遍身冷直,口噤,不识人。 白术四两,泽泻一两,生姜五钱,水一升,煎服。《产宝》。

11.  头忽眩晕 经久不瘥,四体渐羸,饮食无味,好食黄土。 用术三斤,曲三斤,捣筛,酒和丸梧子大。每饮服二十丸,日三服。 忌菘菜、桃、李、青鱼。《外台秘要》。

12.  湿气作痛:白术切片,煎汁熬膏,白汤点服。《集简方》。

13.  中湿骨痛:术一两,酒三盏,煎一盏,顿服。不饮酒,以水煎之。《三因良方》。

14.  妇人肌热 血虚者。 吃力伽散:用白术、白茯苓、白芍药各一两,甘草半两,为散,姜、枣煎服。王焘《外台秘要》。

15.  小儿蒸热 脾虚羸瘦,不能饮食。 方同上。

16.  风瘙瘾疹:白术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二服。《千金方》。

17.  面多?黑曾 雀卵色。 苦酒渍术,日日拭之,极效。《肘后方》。

18.  自汗不止:白术末,饮服方寸匕,日二服。《千金方》。

19.  脾虚盗汗:白术四两,切片,以一两同黄耆炒,一两同牡蛎炒,一两同石斛炒,一两同麦麸炒,拣术为末。每服三钱,食远粟米汤下,日三服。《丹溪方》。

20.  老小虚汗:白术五钱,小麦一撮,水煮干,去麦为末,用黄耆汤下一钱。《全幼心鉴》。

21.  产后呕逆 别无他疾者。 白术一两二钱,生姜一两五钱,酒水各二升,煎一升,分三服。《妇人良方》。

22.  脾虚胀满 脾气不和,冷气客于中,壅遏不通,是为胀满。 宽中丸:用白术二两,橘皮四两,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食前木香汤送下三十丸,效。《指迷方》。

23.  脾虚泄泻:白术五钱,白芍药一两,冬月用肉豆蔻煨,为末,米饭丸梧子大。每米饮下五十丸,日二。《丹溪心法》。

24.  湿泻暑泻:白术、车前子等分,炒为末,白汤下二三钱。《简便方》。

25.  久泻滑肠:白术炒、茯苓各一两,糯米炒二两,为末,枣肉拌食,或丸服之。《简便方》。

26.  老小滑泻:白术半斤黄土炒过,山药四两炒,为末,饭丸。量人大小,米汤服。或加人参三钱。《濒湖集简方》。

27.  老人常泻:白术二两,黄土拌蒸,焙干去土,苍术五钱,泔浸炒,茯苓一两,为末,米糊丸梧子大,每米汤下七、八十丸。《简便方》。

28.  小儿久泻 脾虚,米谷不化,不进饮食。 温白丸:用白术炒二钱半,半夏曲二钱半,丁香半钱,为末,姜汁面糊丸黍米大,每米饮随大小服之。《全幼心鉴》。

29.  泻血萎黄 肠风痔漏,脱肛泻血,面色萎黄,积年不瘥者。 白术一斤,黄土炒过,研末,干地黄半斤,饭上蒸熟,捣和,干则入少酒,丸梧子大。每服十五丸,米饮下,日三服。《普济方》。

30.  孕妇束胎:白术、枳壳麸炒等分,为末,烧饭丸梧子大。入月一日,每食前温水三十丸,胎瘦则易产也。《保命集》。

31.  牙齿日长 渐至难食,名髓溢病。 白术煎汤,漱服取效,即愈也。张锐《鸡峰备急良方》。

苍术

【释名】   赤术《别录》、山精《抱朴》、仙术《纲目》、山蓟。〔时珍曰〕异术言术者山之精也,服之令人长生辟谷,致神仙,故有山精、仙术之号。 术有赤、白二种,主治虽近,而性味止发不同。本草不分苍、白,亦未可据。今将《本经》并《别录》、《甄权》、《大明》四家所说功用,参考分别,各自附方,庶使用者有所依凭。

【修治】   〔大明曰〕用术以米泔浸一宿,入药。〔宗奭曰〕苍术辛烈,须米泔浸洗,再换泔浸二日,去上粗皮用。〔时珍曰〕苍术性燥,故以糯米泔浸去其油,切片焙干用。亦有用脂麻同炒,以制其燥者。

【气味】苦、温,无毒。〔别录曰〕甘。〔权曰〕甘、辛。 〔时珍曰〕白术甘而微苦,性温而和。赤术甘而辛烈,性温而燥,阴中阳也,可升可降,入足太阴、阳明、手太阴、阳明、太阳之经。 忌同白术。

【主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本经》。 主头痛,消痰水,遂皮间风水结肿,除心下急满及霍乱吐下不止,暖胃消谷嗜食。《别录》。除恶气,弭灾沴。《弘景》。主大风??痹,心腹胀痛,水肿胀满,除寒热,止呕逆下泄冷痢。《甄权》。 治筋骨软弱,痃癖气块,妇人冷气癥瘕,山岚瘴气温疾。《大明》。明目,暖水脏。《刘完素》。除湿发汗,健胃安脾,治痿要药。《李杲》。 散风益气,总解诸郁。《震亨》。 治湿痰留饮或挟瘀血成窠囊,及脾湿下流,浊沥带下,滑泻肠风。《时珍》。

【发明】〔宗奭曰〕苍术气味辛烈,白术微辛苦而不烈。古方及《本经》止言术,未分苍、白。只缘陶隐居言术有两种,自此人多贵白者,往往将苍术置而不用。如古方平胃散之类,苍术为最要药,功效尤速。殊不详本草原无白术之名。 稽康曰:闻道人遗言,饵术、黄精,令人久寿。亦无白字,用宜两审。 〔杲曰〕本草但言术,不分苍、白。而苍术别有雄壮上行之气,能除湿,下安太阴,使邪气不传入脾也。以其经泔浸火炒,故能出汗,与白术止汗特异,用者不可以此代彼。盖有止发之殊,其余主治则同。 〔元素曰〕苍术与白术主治同,但比白术气重而体沉,若除上湿发汗,功最大;若补中焦,除脾胃湿,力少不如白术。腹中窄狭者,须用之。 〔震亨曰〕苍术治湿,上中下皆有可用。又能总解诸郁。 痰、火、湿、食、气、血六郁,皆因传化失常,不得升降,病在中焦,故药必兼升降。将欲升之,必先降之;将欲降之,必先升之。 故苍术为足阳明经药,气味辛烈,强胃强脾,发谷之气,能径入诸经,疏泄阳明之湿,通行敛涩。香附乃阴中快气之药,下气最速。一升一降,故郁散而平。 〔杨士瀛曰〕脾精不禁,小便漏浊淋不止,腰背酸疼,宜用苍术以敛脾精,精生于谷故也。 〔弘景曰〕白术少膏,可作丸散;赤术多膏,可作煎用。 昔刘涓子挼取其精而丸之,名守中金丸,可以长生。 〔颂曰〕服食多单饵术,或合白茯苓,或合石菖蒲,并捣末,旦日水服,晚再进,久久弥佳。斫取生术,去土水浸,再三煎如饴糖,酒调饮之,更善。今茅山所造术煎,是此法也。 陶隐居言取其精丸之,今乃是膏煎,恐非真也。 〔慎微曰〕《梁·庾肩吾答陶隐居卖术煎启》云:绿叶抽条,紫花标色。百邪外御,六府内充。山精见书,华神在录。木荣火谢,尽采撷之难;启旦移申,穷淋漉之剂。又《谢术蒸启》云:味重金浆,芳逾玉液。足使坐致延生,伏深铭感。 又葛洪《抱朴子·内篇》云:南阳文氏,汉末逃难壶山中,饥困欲死。有人教之食术,遂不饥。数十年乃还乡里,颜色更少,气力转胜。 故术一名山精,《神农药经》所谓欲长生,常服山精,是也。 〔时珍曰〕按《吐纳经》云:紫微夫人术序云:吾察草木之胜速益于己者,并不及术之多验也。可以长生久视,远而更灵。山林隐逸得服术者,五岳比肩。 又《神仙传》云:陈子皇得饵术要方,其妻姜氏得疲病,服之自愈,颜色气力如二十时也。 时珍谨按已上诸说,皆似苍术,不独白术。今服食家亦呼苍术为仙术,故皆列于苍术之后,又张仲景辟一切恶气,用赤术同猪蹄甲烧烟。陶隐居亦言术能除恶气,弭灾沴。故今病疫及岁旦,人家往往烧苍术以辟邪气。 《类编》载越民高氏妻,病恍惚谵语,亡夫之鬼凭之。其家烧苍术烟,鬼遽求去。 《夷坚志》载江西一士人,为女妖所染。其鬼将别曰:君为阴气所浸,必当暴泄,但多服平胃散为良。中有苍术能去邪也。 许叔微《本事方》云:微患饮癖三十年。始因少年夜坐写文,左向伏几,是以饮食多坠左边。中夜必饮酒数杯,又向左卧。壮时不觉,三、五年后,觉酒止从左下有声,胁痛食减嘈杂,饮酒半杯即止。十数日,必呕酸水数升。暑月止右边有汗,左边绝无。遍访名医及海上方,间或中病,止得月余复作。其补如天雄、附子、礜石辈,利如牵牛、甘遂、大戟,备尝之矣。自揣必有癖囊,如潦水之有科臼,不盈科不行。但清者可行,而浊者停滞,无路以决之,故积至五、七日必呕而去。脾土恶湿,而水则流湿,莫若燥脾以去湿,崇土以填科臼。乃悉屏诸药,只以苍术一斤,去皮切片为末,油麻半两,水二盏,研虑汁,大枣五十枚,煮去皮核,捣和丸梧子大。每日空腹温服五十丸,增至一二百丸。忌桃、李、雀肉。服三月而疾除。自此常服,不呕不痛,胸膈宽利,饮啖如故,暑月汗亦周身,灯下能书细字,皆术之力也。初服时必觉微燥,以山栀子末沸汤点服解之,久服亦自不燥矣。

【附方】旧三,新三十。

1.      服术法:乌髭发,驻颜色,壮筋骨,明耳目,除风气,润肌肤,久服令人轻健。 苍术不计多少,米泔水浸三日,逐日换水,取出刮去黑皮,切片暴干,慢火炒黄,细捣为末。每一斤,用蒸过白茯苓末半斤,炼蜜和丸梧子大,空心卧时热水下十五丸。别用术末六两,甘草末一两,拌和作汤点之,吞丸尤妙。 忌桃、李、雀、蛤、及三白、诸血。《经验方》。

2.      苍术膏:《邓才笔峰杂兴方》除风湿,健脾胃,变白驻颜,补虚损,大有功效。 苍术新者,刮去皮薄切,米泔水浸二日,一日一换,取出,以井华水浸过二寸,春、秋五日,夏三日,冬七日,漉出,以生绢袋盛之,放在一半原水中,揉洗津液出,纽干。将渣又捣烂,袋盛于一半原水中,揉至汁尽为度。将汁入大砂锅中,慢火熬成膏。每一斤,入白蜜四两,熬二炷香。每膏一斤,入水澄白茯苓末半斤,搅匀瓶收。每服三匙,侵早、临卧各一服,以温酒送下。 忌醋及酸物、桃、李、雀、蛤、菘菜、首鱼等物。 吴球《活人心统》苍术膏治脾经湿气,少食,足肿无力,伤食,酒色过度,劳逸有伤,骨热。 用鲜白苍术二十斤,浸刮去粗皮,晒切,以米泔浸一宿,取出,同溪水一石,大砂锅慢火煎半干,去渣。再入石南叶三斤,刷去红衣,楮实子一斤,川当归半斤,甘草四两,切,同煎黄色,滤去滓,再煎如稀粥,乃入白蜜三斤,熬成膏。每服三、五钱,空心好酒调服。

3.      苍术丸:萨谦斋《瑞竹堂方》云:清上实下,兼治内外障,服。 茅山苍术洗刮净一斤,分作四分,用酒、醋、糯泔、童尿各浸三日,一日一换,取出,洗捣晒焙,以黑脂麻同炒香,共为末,酒煮面糊丸梧子大,每空心白汤下五十丸。李仲南《永类方》 八制苍术丸:疏风顺气养肾,治腰脚湿气痹痛。 苍术一斤,洗刮净,分作四分,用酒、醋、米泔、盐水各浸三日,晒干。又分作四分,用川椒红、茴香、补骨脂、黑牵牛各一两,同炒香,拣去不用,只取术研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盐酒送下。五十岁后,加沉香末一两。

4.      苍术散:治风湿,常服壮筋骨,明目。 苍术一斤,粟米泔浸过,竹刀刮去皮。半斤以无灰酒浸,半斤以童子小便浸,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取出。净地上掘一坑,炭火煅赤,去炭,将浸药酒、小便倾入坑内,却放术在中,以瓦器盖定,泥封一宿,取出为末。每服一钱,空心温酒或盐汤下。《万表积善堂方》六制苍术散:治下元虚损,偏坠茎痛。 茅山苍术净刮六斤,分作六分:一斤,仓米泔浸二日,炒;一斤,酒浸二日,炒;一斤,青盐半斤炒黄,去盐;一斤,小茴香四两炒黄,去茴;一斤,大茴香四两炒黄,去茴;一斤,用桑椹子汁浸二日,炒。取术为末,每服三钱,空心温酒下。

5.      固真丹:《瑞竹堂方》固真丹:燥湿养脾,助胃固真。 茅山苍术刮净一斤,分作四分:一分青盐一两炒,一分川椒一两炒,一分川楝子一两炒,一分小茴香、破故纸各一两炒。并拣术研末,酒煮,面糊丸梧子大,每空心米饮下五十丸。 《乾坤生意》平补固真丹治元脏久虚,遗精白浊,妇人赤白带下崩漏。 金州苍术刮净一斤,分作四分:一分川椒一两炒,一分破故纸一两炒,一分茴香、食盐各一两炒,一分川楝肉一两炒。取净术为末,入白茯苓末二两,酒洗当归末二两,酒煮,面糊丸梧子大,每空心盐酒下五十丸。

6.      固元丹:治元脏久虚,遗精白浊五淋,及小肠膀胱疝气,妇人赤白带下,血崩便血等疾,以小便频数为效。 好苍术刮净一斤,分作四分:一分小茴香、食盐各一两同炒,一分川椒、补骨脂各一两同炒,一分川乌头、川楝子肉各一两同炒,一分用醇醋、老酒各半升,同煮干焙,连同炒药通为末,用酒煮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男以温酒,女以醋汤,空心下。此高司法方也。王璆《百一选方》。

7.      少阳丹:苍术米泔浸半日,刮皮晒干为末一斤,地骨皮温水洗净,去心晒研一斤,熟桑椹二十斤,入瓷盆揉烂,绢袋压汁,和末如糊,倾入盘内,日晒夜露,采日精月华,待干研末,炼蜜和丸赤小豆大。每服二十丸,无灰酒下,日三服。 一年变发返黑,三年面如童子。刘松石《保寿堂方》。

8.      交感丹:补虚损,固精气,乌髭发,此铁瓮城申先生方也,久服令人有子。 茅山苍术刮净一斤,分作四分,用酒、醋、米泔、盐汤各浸七日,晒研,川椒红、小茴香各四两,炒研,陈米糊和丸梧子大。每服四十丸,空心温酒下。《圣济总录》。

9.      交加丸:升水降火,除百病。 苍术刮净一斤,分作四分:一分米泔浸炒,一分盐水浸炒,一分川椒炒,一分破故纸炒。黄柏皮刮净一斤,分作四分:一分酒炒,一分童尿浸炒,一分小茴香炒,一分生用。拣去各药,只取术、柏为末,炼蜜丸梧子大。 每服六十丸,空心盐汤下。《邓才笔峰杂兴方》。

10.   坎离丸:滋阴降火,开胃进食,强筋骨,去湿热。 白苍术刮净一斤,分作四分:一分川椒一两炒,一分破故纸一两炒,一分五味子一两炒,一分川芎一两炒,只取术研末。川柏皮四斤,分作四分:一斤酥炙,一斤人乳汁炙,一斤童尿炙,一斤米泔炙,各十二次,研末。和匀,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早用酒,午用茶,晚用白汤下。《积善堂方》。

11.   不老丹:补脾益肾,服之,七十亦无白发。 茅山苍术刮净,米泔浸软,切片四斤:一斤酒浸焙,一斤醋浸焙,一斤盐四两炒,一斤椒四两炒。赤、白何首乌各二斤,泔浸,竹刀刮切,以黑豆、红枣各五升,同蒸至豆烂,曝干。地骨皮去骨一斤。各取净末,以桑椹汁和成剂,铺盆内,汁高三指,日晒夜露,取日月精华,待干,以石臼捣末,炼蜜和丸梧子大。每空心酒服一百丸。此皇甫敬之方也。王海藏《医垒元戎》。

12.   灵芝丸:治脾肾气虚,添补精髓,通利耳目。 苍术一斤,米泔水浸,春、夏五日,秋、冬七日,遂日换水,竹刀刮皮切晒,石臼为末,枣肉蒸,和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枣汤空心服。《奇效良方》。

13.   补脾滋肾 生精强骨,真仙方也。 苍术去皮五斤,为末,米泔水漂,澄取底用。脂麻二升半,去壳研烂,绢袋滤去渣,澄浆拌术,暴干。每服三钱,米汤或酒空心调服。 《孙氏集效方》。

14.   面黄食少 男妇面无血色,食少嗜卧。 苍术一斤,熟地黄半斤,干姜炮各一两,春秋七钱,夏五钱,为末,糊丸梧子大,每温水下五十丸。《济生拔萃方》。

15.   小儿癖疾:苍术四两,为末,羊肝一具,竹刀批开,撒术末线缚,入砂锅煮熟,捣作丸服。《生生编》。

16.   好食生米 男子、妇人因食生熟物留滞肠胃,遂至生虫,久则好食生米,否则终日不乐,至憔悴萎黄,不思饮食,以害其生。 用苍术米泔水浸一夜,剉焙为末,蒸饼丸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食前米饮下,日三服。 益昌伶人刘清啸,一娼名曰花翠,年逾笄病此。惠民局监赵尹,以此治之,两旬而愈。 盖生米留滞,肠胃受湿,则谷不磨而成此疾,苍术能去湿暖胃消谷也。《杨氏家藏经验方》。

17.   腹中虚冷 不能饮食,食辄不消,羸弱生病。 术二斤,曲一斤,炒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汤下,日三服。大冷加干姜三两,腹痛加当归三两,羸弱加甘草二两。 《肘后方》。

18.   脾湿水泻 注下,困弱无力,水谷不化,腹痛甚者。 苍术二两,芍药一两,黄芩半两,淡桂二钱,每服一两,水一盏半,煎一盏,温服。脉弦头微痛,去芍药,加防风二两。《保命集》。

19.   暑月暴泻 壮脾温胃,饮食所伤。 曲术丸:用神曲炒,苍术米泔浸一夜焙,等分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米饮下。《和剂局方》。

20.   飧泻久痢:椒术丸:用苍术二两,川椒一两,为未,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温水下。恶痢久者,加桂。《保命集》。

21.   脾湿下血:苍术二两,地榆一两,分作二服,水二盏,煎一盏,食前温服。久痢虚滑,以此下桃花丸。《保命集》。

22.   肠风下血:苍术不拘多少,以皂角挼浓汁浸一宿,煮干,焙研为末,面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饮下,日三服。《妇人良方》。

23.   湿气身痛:苍术泔浸切,水煎,取浓汁熬膏,白汤点服。《简便方》。

24.   补虚明目 健骨和血。 苍术泔浸四两,熟地黄焙二两,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温酒下三五十丸,日三服。《普济方》。

25.   青盲雀目:《圣惠方》用苍术四两,泔浸一夜,切焙研末。每服三钱,猪肝三两,批开掺药在内,扎定,入粟米一合,水一碗,砂锅煮熟,熏眼,临卧食肝饮汁,不拘大人、小儿皆治。 又方:不计时月久近。用苍术二两,泔浸,焙捣为末,每服一钱,以好羊子肝一斤,竹刀切破,掺药在内,麻扎,以粟米泔煮熟,待冷食之,以愈为度。

26.   眼目昏涩:苍术半斤,泔浸七日,去皮切焙,木贼各二两,为末。每服一钱,茶酒任下。《圣惠方》。

27.   婴儿目涩 不开,或出血。 苍术二钱,入猪胆中扎煮。将药气熏眼后,更嚼取汁与服妙。《幼幼新书》。

28.   风牙肿痛:苍术盐水浸过,烧存性,研末揩牙,去风热。《普济方》。

29.   脐虫怪病 腹中如铁石,脐中水出,旋变作虫行,绕身匝痒难忍,拨扫不尽。 用苍术浓煎汤浴之。仍以苍术末,入麝香少许,水调服。《夏子益奇疾方》。

【主治】作饮甚香,去水。《弘景》。亦止自汗。

狗脊   《本经》中品

【释名】    强膂《别录》、扶筋《别录》、百枝《本经》、狗青《吴普》。 〔恭曰〕此药苗似贯众,根长多歧,如狗之脊骨,而肉作青绿色,故以名之。〔时珍曰〕强膂、扶筋,以功名也。《别录》又名扶盖,乃扶筋之误。《本经》狗脊一名百枝,《别录》萆薢一名赤节,而《吴普本草》谓百枝为萆薢,赤节为狗脊,皆似误也。

【集解】   〔别录曰〕 狗脊生常山川谷,二月、八月采根暴干。 〔普曰〕 狗脊如萆薢,茎节如竹有刺,叶圆赤,根黄白,亦如竹根,毛有刺。 《岐伯经》云:茎无节,叶端圆青赤,皮白有赤脉。 〔弘景曰〕 今山野处处有之,与菝葜相似而小异。其茎叶小肥,其节疏,其茎大直,上有刺,叶圆有赤脉,根凸凹巃嵸如羊角强细者是。 〔苏颂曰〕 今太行山、淄、温、眉州亦有之。 苗尖细碎青色,高一尺以来,无花。其茎中似贯众而细。其根黑色,长三四寸,多歧,似狗之脊骨,大有两指许。其肉青绿色。 春秋采根暴干。 今方亦有用金毛者。陶氏所说乃有刺萆薢,非狗脊也,今江左俗犹用之。 〔敩曰〕 凡使狗脊,勿用透山藤根,形状一般,只是入顶苦,不可饵也。 〔时珍曰〕狗脊有二种:一种根黑色,如狗脊骨;一种有金黄毛,如狗形,皆可入药。 其茎细而叶花两两对生,正似大叶蕨,比贯众叶有齿,面背皆光。其根大如拇指,有硬黑发簇之。 吴普、陶弘景所说根苗,皆是菝葜;苏恭、苏颂所说,即真狗脊也。按张揖《广雅》云:菝葜,狗脊也。张华《博物志》云:菝葜与萆薢相乱,一名狗脊。观此则昔人以菝葜为狗脊,相承之误久矣。然菝葜、萆薢、狗脊三者,形状虽殊,而功用亦不甚相远。

【修治】   〔敩曰〕凡修事,火燎去须,细剉了,酒浸一夜,蒸之,从巳至申,取出晒干用。〔时珍曰〕今人惟剉炒去毛须用。

【气味】苦,平,无毒。〔别录曰〕甘,微温。〔普曰〕神农:苦。桐君、黄帝、岐伯、雷公、扁鹊:甘,无毒。李当之:小温。〔权曰〕苦、辛,微热。 〔之才曰〕萆薢为之使,恶败酱、莎草。

【主治】腰背强,关机缓急,周痹寒湿膝痛,颇利老人。《本经》。疗失溺不节,男女脚弱腰痛,风邪淋露,少气目暗,坚脊利俯仰,女子伤中关节重。《别录》。男子女人毒风软脚,肾气虚弱,续筋骨,补益男子。《甄权》。 强肝肾,健骨,治风虚。《时珍》。

【附方】新四。

1.      男子诸风 四宝丹:用金毛狗脊,盐泥固济,煅红去毛,苏木、萆薢、川乌头生用等分,为末,米醋和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温酒、盐汤下。《普济方》。

2.      室女白带 冲任虚寒,鹿茸丸:用金毛狗脊燎去毛、白敛各一两,鹿茸酒蒸焙二两,为末,用艾煎醋汁打糯米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温酒下。《济生方》。

3.      固精强骨:金毛狗脊、远志肉、白茯神、当归身等分,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酒服五十丸。《集简方》。

4.      病后足肿 但节食以养胃气,外用狗脊煎汤渍洗。吴绶《蕴要》。   

贯众   《本经》下品

【释名】    贯节《本经》、贯渠《本经》、百头《本经》又名虎卷 扁府、草鸱头《别录》、黑狗脊《纲目》、凤尾草《图经》。〔时珍曰〕此草叶茎如凤尾,其根一本而众枝贯之。故草名凤尾,根名贯众、贯节、贯渠。渠者,魁也。 《吴普本草》作贯中,俗作贯仲、管仲者,皆谬称也。《尔雅》云,泺音灼,贯众,即此也。《别录》一名伯萍,一名药藻,皆字讹也。金星草一名凤尾草。与此同名,宜互考之。 〔弘景曰〕近道皆有之。叶如大蕨。 其根形色毛芒,全似老鸱头,故呼为草鸱头。

【集解】   〔别录曰〕 贯众生玄山山谷及冤句少室山,二月、八月采根阴干。 〔普曰〕 叶青黄色,两两相对。茎有黑毛丛生,冬夏不死。四月花白,七月实黑,聚相连卷旁生。 三月、八月采根,五月采叶。 〔保升曰〕 苗似狗脊,状如雉尾,根直多枝,皮黑肉赤,曲者名草鸱头,所在山谷阴处则有之。 〔颂曰〕 今陕西、河东州郡及荆、襄间多有之,而少有花者。 春生苗,赤。叶大如蕨。茎干三棱,叶绿色似鸡翎,又名凤尾草。其根紫黑色,形如大瓜,下有一黑须毛,又似老鸱。 郭璞注《尔雅》云,叶员锐,茎毛黑,布地,冬不死,《广雅》谓之贯节是矣。 〔时珍曰〕 多生山阴近水处。 数根丛生,一根数茎,茎大如箸,其涎滑。其叶两两对生,如狗脊之叶而无锯齿,青黄色,面深背浅。其根曲而有尖嘴,黑须丛族,亦似狗脊根而大,状如伏鸱。

【气味】苦,微寒,有毒。 〔之才曰〕雚菌、赤小豆为之使,伏石钟乳。

【主治】腹中邪热气,诸毒,杀三虫。《本经》。去寸白,破癥瘕,除头风,止金疮。《别录》。为末,水服一钱,止鼻血有效。《苏颂》。治下血崩中滞下,产后血气胀痛,斑疹毒,漆毒,骨哽。解猪病。《时珍》。

【发明】〔时珍曰〕贯众大治妇人血气,根汁能制三黄,化五金,伏钟乳,结砂制汞,且能解毒软坚。 王海藏治夏月痘出不快,快斑散用之。云贯众有毒,而能解腹中邪热之毒,病因内感而发之于外者多效,非古法之分经也。 又黄山谷煮豆帖,言荒年以黑豆一升挼净,入贯众一斤,剉如骰子大,同以水煮,文火斟酌至豆熟,取出日干,覆令展尽余汁,簸去贯众,每日空心啗豆五、七粒,能食百草木枝叶有味可饱。 又王璆《百一选方》,言滁州蒋教授,因食鲤鱼玉蝉羹,为肋肉所哽,凡药皆不效。或令以贯众浓煎汁一盏,分三服,连进至夜,一咯而出。亦可为末,水服一钱。 观此可知其软坚之功,不但治血治疮而已也。

【附方】新一十五。

1.      鼻衄不止:贯众根末,水服一钱。《普济方》。

2.      诸般下血 肠风酒痢,血痔鼠痔下血。 黑狗脊,黄者不用,须内肉赤色者,即本草贯众也。 去皮毛,剉焙为末。每服二钱,空心米饮下。或醋糊丸梧子大,每米饮下三、四十丸。 或烧存性,出火毒为末,入麝香少许,米饮服二钱。《普济方》。

3.      女人血崩:贯众半两,煎酒服之,立止。《集简方》。

4.      产后亡血 过多,心腹彻痛者。 用贯众状如刺猬者一个,全用不剉,只揉去毛及花萼,以好醋蘸湿,慢火炙令香熟,候冷为末,米饮空心每服二钱,甚效。《妇人良方》。

5.      赤白带下 年深,诸药不能服,日二服。久咳,渐成劳瘵。 凤尾草为末,用鱼鲊蘸食之。《圣惠方》。

6.      痘疮不快:快斑散:用贯众、赤芍药各一钱,升麻、甘草各五分,入淡竹叶三片,水一盏半,煎七分,温服。王海藏方。

7.      头疮白秃:贯众、白芷为末,油调涂之。 又方:贯众烧末,油调涂。《圣惠方》。

8.      漆疮作痒:油调贯众末涂之。《千金方》。

9.      鸡鱼骨哽:贯众、缩砂、甘草等分,为粗末,绵包少许,含之咽汁,久则随痰自出。《普济方》。

10.   解轻粉毒 齿缝出血,臭肿。 贯众、黄连各半两,煎水,入冰片少许,时时漱之。 陆氏《积德堂方》。

11.   血痢不止:凤尾草根,即贯众,五钱,煎酒服。陈解元吉言所传。《集简方》。

12.   便毒肿痛:贯众,酒服二钱良。《多能鄙事》。

【主治】恶疮,令人泄。《别录》。

巴戟天   《本经》上品

【释名】    不凋草《日华》、三蔓草。〔时珍曰〕名义殊不可晓。

【集解】   〔别录曰〕 巴戟天生巴郡及下邳山谷,二月、八月采根阴干。 〔弘景曰〕 今亦用建平、宜都者,根状如牡丹而细,外赤内黑,用之打去心。 〔恭曰〕 其苗俗名三蔓草。 叶似茗,经冬不枯。根如连珠,宿根青色,嫩根白紫,用之亦同,以连珠多肉厚者为胜。 〔大明曰〕 紫色如小念珠,有小孔子,坚硬难捣。 〔宗奭曰〕 巴戟天本有心,干缩时偶自落,或抽去,故中心或空,非自有小孔也。 今人欲要中间紫色,则多伪以大豆汁沃之,不可不察。 〔颂曰〕 今江淮、河东州郡亦有,但不及蜀川者佳,多生山林内。 内陆生者,叶似麦门冬而厚大,至秋结实。今方家多以紫色为良。蜀人云:都无紫色者。 采时或用黑豆同煮,欲其色紫,殊失气味,尤宜辨之。又有一种山葎根,正似巴戟,但色白。土人采得,以醋水煮之,乃以杂色戟,莫能辨也。但击破视之,中紫而鲜洁者,伪也;其中虽紫,又有微白,糁有粉色,而理小暗者,真也。真巴戟嫩时亦白,干时亦煮治使紫,力劣弱耳。

【修治】   〔敩曰〕凡使须用枸杞子汤浸一宿,待稍软漉出,再酒浸一伏时,漉出,同菊花熬焦黄,去菊花,以布拭干用。〔时珍曰〕今法:惟以酒浸一宿,剉焙入药。若急用,只以温水浸软去心也。

【气味】辛、甘、微温,无毒。〔大明曰〕苦。 〔之才曰〕覆盆子为之使,恶雷丸、丹参、朝生。

【主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补中增志益气。《本经》。疗头面游风,小腹及阴中相引痛,补五劳,益精,利男子。《别录》。治男子夜梦鬼交精泄,强阴下气,治风癞。《甄权》。 治一切风,疗水胀。《日华》。治脚气,去风疾,补血海。《时珍》。出仙经。

【发明】〔好古曰〕巴戟天,肾经血分药也。 〔权曰〕病人虚损,加而用之。 〔宗奭曰〕有人嗜酒,日须五、七杯,后患脚气甚危。或教以巴戟半两,糯米同炒,米微转色,去米不用,大黄一两,剉炒,同为末,熟蜜丸,温水服五、七十丸,仍禁酒,遂愈。

【附录】巴棘〔别录曰〕味苦,有毒。 主恶疥疮出虫。 生高地,叶白有刺,根连数十枚。 一名女木

远志   《本经》上品

【释名】    苗名小草《本经》、细草《本经》、棘菀《本经》、葽绕《本经》。 〔时珍曰〕此草服之以益智强志,故有远志之称。《世说》载谢安云:处则为远志,出则为小草。 《记事珠》谓之醒心杖。

【集解】   〔别录曰〕 远志生太山及冤句川谷,四月采根叶阴干。 〔弘景曰〕 冤句属兖州济阴郡,今此药犹从彭城北兰陵来。 用之去心取皮,一斤止得三两尔。亦入仙方用。 小草状似麻黄而青。 〔志曰〕 茎叶似大青而小,比之麻黄,陶不识也。 〔禹锡曰〕 按《尔雅》云:葽绕,棘菀。郭璞注云:今远志也。似麻黄,赤华,叶锐而黄。其上谓之小草。 〔颂曰〕 今河、陕、洛西州郡亦有之。 根形如蒿根,黄色。苗似麻黄而青,又如毕豆。叶亦有似大青而小者。三月开白花。根长及一尺。 泗州出者花红,根叶俱大于他处。商州出者根乃黑色。 俗传夷门出者最佳。 四月采根晒干。 古方通用远志、小草。今医但用远志,稀用小草。 〔时珍曰〕 远志有大叶、小叶二种:陶弘景所说者小叶也,马志所说者大叶也,大叶者花红。

【修治】   〔敩曰〕凡使须去心,否则令人烦闷。仍用甘草汤浸一宿,暴干或焙干用。

【气味】苦,温,无毒。 〔之才曰〕远志、小草,得茯苓、冬葵子、龙骨良。畏珍珠、藜芦、蜚蠊、齐蛤。 〔弘景曰〕药无齐蛤,恐是百合也。〔权曰〕是蛴螬也。〔恭曰〕 《药录》下卷有齐蛤,陶说非也。

【主治】咳逆伤中,补不足,除邪气,利九窍,益智慧,耳目聪明,不忘,强志倍力。久服轻身不老。《本经》。利丈夫,定心气,止惊悸,益精,去心下膈气,皮肤中热,面目黄。《别录》。杀天雄、附子、乌头毒,煎汁饮之。之才。治健忘,安魂魄,令人不迷,坚壮阳道。《甄权》。 长肌肉,助筋骨,妇人血噤失音,小儿客忤。《日华》。肾积奔豚。《好古》。 治一切痈疽。《时珍》。

【主治】益精补阴气,止虚损梦泄。《别录》。

【发明】〔好古曰〕远志,肾经气分药也。〔时珍曰〕远志入足少阴肾经,非心经药也。 其功专于强志益精,治善忘。 盖精与志,皆肾经之所藏也。肾精不足,则志气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善忘。《灵枢经》云:肾藏精,精舍志。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又云:人之善忘者,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虚则营卫留于下,久之不以时上,故善忘也。陈言《三因方》,远志酒治痈疽,云有奇功,盖亦补肾之力尔。 葛洪《抱朴子》云:陵阳子仲服远志二十年,有子三十七人,能坐在立亡也。

【附方】旧三,新四。

1.      心孔昏塞 多忘善误。 丁酉日密自至市买远志,着巾角中,还为末服之,勿令人知。《肘后方》。

2.      胸痹心痛 逆气,膈中饮食不下。 小草丸:用小草、桂心、干姜、细辛、蜀椒出汗各三两,附子二分炮,六物捣下筛,蜜和丸梧子大。先食米汁下三丸,日三服,不知稍增,以知为度。 忌猪肉、冷水、生葱、生菜。范汪《东阳方》。

3.      喉痹作痛:远志肉为末,吹之,涎出为度。《直指方》。

4.      脑风头痛 不可忍。 远志末?鼻。《宜明方》。

5.      吹乳肿痛:远志焙研,酒服二钱,以滓敷之。《袖珍方》。

6.      一切痈疽:远志酒:治一切痈疽发背疖毒,恶候侵大。 有死血阴毒在中则不痛,敷之即痛。有忧怒等气积,内攻则痛不可忍,敷之即不痛。或蕴热在内,热逼人手不可近,敷之即清凉。或气虚冷,溃而不敛,敷之即敛。此本韩大夫宅用以救人方,极验。若七情内郁,不问虚实寒热,治之皆愈。用远志不以多少,米泔浸洗,捶去心,为末。每服三钱,温酒一盏调,澄少顷,饮其清,以滓傅患处。《三因方》。

7.      小便为浊 远志,甘草水煮半斤,茯神、益智仁各二两,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空心枣汤下五十丸。《普济》。

百脉根   《唐本》

【集解】   〔恭曰〕 出肃州、巴西。叶似苜蓿,花黄,根如远志。 二月、三月采根日干。 〔时珍曰〕按《唐书》作柏脉根,肃州岁贡之。《千金》、《外台》大方中亦时用之。今不复闻此,或者名称又不同也。

【气味】苦,微寒,无毒。

【主治】下气止渴去热,除虚劳,补不足。酒浸或水煮,丸散兼用。《唐本》。

淫羊藿   《本经》中品

【释名】    仙灵脾《唐本》、放杖草《日华》、弃杖草《日华》、千两金《日华》、干鸡筋《日华》、黄连祖《日华》、三枝九叶草《图经》、刚前《本经》。〔弘景曰〕服之使人好为阴阳,西川北部有淫羊,一日百遍合,盖食此藿所致,故名淫羊藿。〔时珍曰〕豆叶曰藿,此叶似之,故亦名藿。仙灵脾、千两金、放杖、刚前,皆言其功力也。鸡筋、黄连祖,皆因其根形也。柳子厚文作仙灵毗,人脐日毗,此物补下,于理尤通。

【集解】   〔别录曰〕 淫羊藿生上郡阳山山谷。 〔恭曰〕 所在皆有。叶形似小豆而圆薄,茎细亦坚,俗名仙灵脾是也。 〔颂曰〕 江东、陕西、泰山、汉中、湖湘间皆有之。 茎如粟秆。叶青似杏,叶上有棘。根紫色有须。四月开白花,亦有紫花者。碎小独头子。 五月采叶晒干。 湖湘出者,叶如小豆,枝茎紧细,经冬不凋,根似黄连。关中呼为三枝九叶草。苗高一二尺许,根叶俱堪用。 《蜀本草》言生处不闻水声者良。 〔时珍曰〕生大山中。一根数茎,茎粗如线,高一二尺。一茎二桠,一桠三叶。叶长二三寸,如杏叶及豆藿,面光背淡,甚薄而细齿,有微刺。

根叶

【修治】   〔敩曰〕凡使时呼仙灵脾,以夹刀夹去叶四畔花枝,每一斤用羊脂四两拌炒。待脂尽为度。

【气味】辛,寒,无毒。〔普曰〕神农、雷公:辛。李当之:小寒。〔权曰〕甘,平。可单用。〔保升曰〕性温。〔时珍曰〕甘、香、微辛,温。 〔之才曰〕薯蓣、紫芝为之使,得酒良。

【主治】阴痿绝伤,茎中痛,利小便,益气力,强志。《本经》。坚筋骨,消瘰疬赤痈,下部有疮,洗出虫。丈夫久服,令人无子。《别录》。 〔机曰〕无子字误,当作有子。 丈夫绝阳无子,女人绝阴无子,老人昏耄,中年健忘,一切冷风劳气,筋骨挛急,四肢不仁,补腰膝,强心力。《大明》。

【发明】〔时珍曰〕淫羊藿味甘气香,性温不寒,能益精气,乃手足阳明、三焦、命门药也,真阳不足者宜之。

【附方】旧三,新五。

1.      仙灵脾酒 益丈夫兴阳,理腰膝冷。 用淫羊藿一斤,酒一斗,浸三日,逐时饮之。《食医心镜》。

2.      偏风不遂 皮肤不仁,宜服。 仙灵脾酒:仙灵脾一斤,细剉,生绢袋盛,于不津器中,用无灰酒二斗浸之,重封,春、夏三日、秋、冬五日后,每日暖饮,常令醺然,不得大醉,酒尽再合,无不效验。合时,切忌鸡犬妇人见。《圣惠方》。

3.      三焦咳嗽 腹满不饮食,气不顺。 仙灵脾、覆盆子、五味子炒各一两,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姜茶下二十丸。《圣济录》。

4.      目昏生翳:仙灵脾,生王瓜即小栝楼红色者,等分,为末。每服一钱,茶下,日二服。《圣济总录》。

5.      病后青盲 日近者可治。 仙灵脾一两,淡豆豉一百粒,水一碗半,煎一碗,顿服即瘳。《百一选方》。

6.      小儿雀目:仙灵脾根、晚蚕蛾各半两,炙甘草、射干各二钱半,为末。用羊子肝一枚,切开掺药二钱,扎定,以黑豆一合,米泔一盏,煮熟,分二次食,以汁送之。《普济方》。

7.      痘疹入目:仙灵脾、威灵仙等分,为末。每服五分,米汤下。 《痘疹便览》。

8.      牙齿虚痛:仙灵脾为粗末,煎汤频漱,大效。《奇效方》。

仙茅   《开宝》

【释名】    独茅《开宝》、茅爪子《开宝》、婆罗门参。〔珣曰〕其叶似茅,久服轻身,故名仙茅。梵音呼为阿轮勒陀。 〔倾曰〕其根独生。始因西域僧罗门僧献方于唐玄宗,故今江南呼为婆罗门参,言其功补如人参也。

【集解】   〔珣曰〕 仙茅生西域,叶似茅,其根粗细有节,或如笔管,有节文理。花黄色多涎。自武城来,蜀中诸州亦皆有之。今大庾岭、蜀川、江湖、两浙诸州亦有之。叶青如茅而软,且略阔,面有纵文。又似初生棕榈秧,高尺许。至冬尽枯,春初乃生。 三月有花如栀子花,黄色,不结实。其根独茎而直,大如小指,下有短细肉根相附,外皮稍粗褐色,内肉黄白色。 二月、八月采根暴干用。 衡山出者花碧,五月结黑子。 〔时珍曰〕 苏颂所说详尽得之。但四五月中抽茎四五寸,开小花深黄色六出,不似栀子。 处处大山中有之,人惟取梅岭者用,而会典成都岁贡仙茅二十一斤。

【修治】   〔敩曰〕采得以清水洗,刮去皮,于槐砧上用铜刀切豆许大,以生稀布袋盛,于乌豆水中浸一宿,取出用酒拌,湿蒸之,从巳至亥,取出暴干。勿犯铁器及牛乳,斑人鬓须。〔大明曰〕彭祖单服洗:以竹刀刮切,糯米泔浸去赤汁出毒,后无妨损。

【气味】辛,温,有毒。〔珣曰〕叶,微温,有小毒。又曰:辛,平,宣而复补,无大毒,有小热、小毒。

【主治】心腹冷气不能食,腰脚风冷挛痹不能行,丈夫虚劳,老人失溺无子,益阳道。久服通神强记,助筋骨,益肌肤,长精神,明目。《开宝》。治一切风气,补暖腰脚,清安五脏。久服轻身,益颜色。丈夫五劳七伤,明耳目,填骨髓。《李珣》。开胃消食下气,益房事不倦。《大明》。

【发明】〔颂曰〕五代唐筠州刺史王颜著《续传信方》,因国书编录西域婆罗门僧服仙茅方,当时盛行。云五劳七伤,明目益筋力,宣而复补。云十斤乳石不及一斤仙茅,表其功力也。本西域道人所传。开元元年婆罗门僧进此药,明皇服之有效,当时禁方不传。天宝之乱,方书流散,上都僧不空三藏始得此方,传与司徒李勉、尚书路嗣供、给事齐杭、仆射张建封服之,皆得力。路公久服金石无效,得此药,其益百倍。齐给事守缙云曰,少气力,风疹继作,服之遂愈。 八九月采得,竹刀刮去黑皮,切如豆粒,米泔浸两宿,阴干捣筛,熟蜜丸梧子大,每旦空心酒饮任便下二十丸。 忌铁器,禁食牛乳及黑牛肉,大减药力。 〔机曰〕五台山有仙茅,患大风者,服之多瘥。 〔时珍曰〕按许真君书云:仙茅久服长生。其味甘能养肉,辛能养节,苦能养气,咸能养骨,滑能养肤,酸能养筋,宜和苦酒服之,必效也。 又范成大《虞衡志》云:广西英州多仙茅,其羊食之,举体悉化为筋,不复有血肉,食之补人,名乳羊。 沈括《笔谈》云:夏文庄公禀赋异于人,但睡则身冷如逝者,既觉须令人温之,良久乃能动。常服仙茅、钟乳、硫黄,莫知纪极。 观此则仙茅盖亦性热,补三焦命门之药也,惟阳弱精寒、禀赋素怯者宜之。若体壮相火炽盛者服之,反能动火。 按张杲《医说》云:一人中仙茅毒,舌胀出口,渐大与肩齐。因以小刀之,随破随合,至百数,始有血一点出,曰可救矣。煮大黄、朴硝与服,以药掺之,应时消缩。此皆火盛性淫之人过服之害也。 弘治间,东海张弼梅岭仙茅诗,有使君昨日才持去,今日人来乞墓铭之句。皆不知服食之理,惟借药纵恣以速其生者,于仙茅何尤。

【附方】新二。

1.      仙茅丸:壮筋骨,益精神,明目,黑髭须。 仙茅二斤,糯米泔浸五日,去赤水,夏月浸三日,铜刀刮剉阴干,取一斤;苍术二斤,米泔浸五日,刮皮焙干,取一斤;枸杞子一斤;车前子十二两;白茯苓去皮,茴香炒,柏子仁去壳,各八两;生地黄焙,熟地黄焙,各四两;为末,酒煮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温酒下,日二服。《圣济总录》。

2.      定喘下气 补心肾。 神秘散:用白仙茅半两,米泔浸三宿,晒炒;团参二钱半;阿胶一两半,炒;鸡膍胵一两,烧;为末。每服二钱,糯米饮空心下,日二。《三因方》。

玄参   《本经》中品

【释名】    黑参《纲目》、玄台《吴普》、重台《本经》、鹿肠《吴普》、正马《别录》、逐马《药性》、馥草《开宝》、野脂麻《纲目》、鬼藏《吴普》。〔时珍曰〕玄,黑色也。《别录》一名端,一名咸,多未详。〔弘景曰〕其茎微似人参,故得参名。〔志曰〕合香家用之,故俗呼馥草。

【集解】   〔别录曰〕  玄参生河间川谷及冤句,三月、四月采根暴干。 〔普曰〕 生冤句山阳。 三月生苗。其叶有毛,四四相值,似芍药。黑茎,茎方,高四五尺。叶亦生枝间。四月实黑。 〔弘景曰〕 今出近道,处处有之。茎似人参而长大。根甚黑,亦微香,道家时用,亦以合香。 〔恭曰〕 玄参根苗并臭,茎亦不似人参,未见合香。 〔志曰〕 其茎方大,高四五尺,紫赤色而有细毛。叶如掌大而尖长。根生青白,干即紫黑,新者润腻。 陶云茎似人参,苏言根苗并臭,似未深识。 〔颂曰〕 二月生苗。叶似脂麻对生,又如槐柳而尖长有锯齿。细茎青紫色。七月开花青碧色。八月结子黑色。 又有白花者,茎方大,紫赤色而有细毛,有节若竹者,高五六尺。 其根一根五七枚,三月、八月采暴干。或云蒸过日干。 〔时珍曰〕 今用玄参,正如苏颂所说。其根有腥气,故苏恭以为臭也。 宿根多地蚕食之,故其中空。花有紫白二种。

【修治】   〔敩曰〕凡采得后,须用蒲草重重相隔,入甑蒸两伏时,晒干用。 勿犯铜器,饵之噎人喉,丧人目。

【气味】苦,微寒,无毒。〔别录曰〕咸。〔普曰〕神农、桐君、黄帝、雷公:苦,无毒。岐伯:寒。 〔元素曰〕足少阴肾经君药也,治本经须用。 〔之才曰〕恶黄耆、干姜、大枣、山茱萸,反藜芦。

【主治】腹中寒热积聚,女子产乳余疾,补肾气,令人明目。《本经》。主暴中风伤寒,身热支满,狂邪忽忽不知人,温疟洒洒,血瘕,下寒血,除胸中气,下水止烦渴,散颈下核,痈肿,心腹痛,坚癥,定五脏。久服补虚明目, 强阴益精。《别录》。热风头痛,伤寒劳复,治暴结热,散瘤瘘瘰疬。《甄权》。 治游风,补劳损,心惊烦躁,骨蒸传尸邪气,止健忘,消肿毒。《大明》。滋阴降火,解斑毒,利咽喉,通小便血滞。《时珍》。

【发明】〔元素曰〕玄参乃枢机之剂,管领诸气上下,清肃而不浊,风药中多用之。 故《活人书》治伤寒阳毒,汗下后毒不散,及心下懊憹,烦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者,俱用玄参。以此论之,治胸中氤氲之气,无根之火,当以玄参为圣剂也。 〔时珍曰〕肾水受伤,真阴失守,孤阳无根,发为火病,法宜壮水以制火,故玄参与地黄同功。其消瘰疬亦是散火,刘守真言结核是火病。

【附方】旧二,新七。

1.      诸毒鼠瘘:玄参渍酒,日日饮之。《开宝本草》。

2.      年久瘰疬:生玄参捣敷之,日二易之。《广利方》。

3.      赤脉贯瞳:玄参为末,以米泔煮猪肝,日日蘸食之。《济急仙方》。

4.      发斑咽痛:玄参升麻汤:用玄参、升麻、甘草各半两,水三盏,煎一盏半,温服。《南阳活人书》。

5.      急喉痹风 不拘大人小儿。 玄参、鼠粘子半生半炒各一两,为末,新水服一盏立瘥。《圣惠方》。

6.      鼻中生疮:玄参末涂之。或以水浸软塞之。《卫生易简方》。

7.      三焦积热:玄参、黄连、大黄各一两,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白汤下。小儿丸粟米大。《丹溪方》。

8.      小肠疝气 黑参?炒,为丸。每服一钱半,空心酒服,出汗即效。孙天仁《集效方》。

9.      烧香治痨《经验方》用玄参一斤,甘松六两,为末,炼蜜一斤和匀,入瓶中封闭,地中埋罯十日取出。更用灰末六两,烧蜜六两,同和入瓶,更罯五日取出。烧之,常令闻香,疾自愈。 〔颂曰〕初入瓶中封固,煮一伏时,破瓶取捣入蜜,别以瓶盛,埋地中罯过用。 亦可熏衣。

  地榆   《本经》中品

校正:并入《别录》有名未用酸赭。

【释名】    玉豉、酸赭。〔弘景曰〕其叶似榆而长,初生布地,故名。其花子紫黑色如豉,故又名玉豉。 〔时珍曰〕按:《外丹方》言地榆一名酸赭,其味酸、其色赭故也。今蕲州俚人呼地榆为酸赭,又讹赭为枣,则地榆、酸赭为一物甚明,其主治之功亦同,因并《别录》有名未用酸赭为一云。

【集解】   〔别录曰〕 地榆生桐柏及冤句山谷,二月、八月采根暴干。 又曰:酸赭生昌阳山,采无时。 〔颂曰〕 今处处平原川泽皆有之。 宿根三月内生苗,初生布地,独茎直上,高三、四尺,对分出叶。叶似榆叶而稍狭,细长似锯齿状,青色。七月开花如椹子,紫黑色。根外黑里红,似柳根。 〔弘景曰〕 其根亦入酿酒。道方烧作灰,能烂石,故煮石方用之。其叶山人乏茗时,采作饮亦好,又可炸茹。

【气味】苦,微寒,无毒。〔别录曰〕甘、酸。〔权曰〕苦,平。〔元素曰〕气微寒,味微苦,气味俱薄,其体沉而降,阴中阳也,专主下焦血。〔杲曰〕味苦、酸,性微寒,沉也,阴也。 〔之才曰〕得发良,恶麦门冬,伏丹砂、雄黄、硫黄。

【主治】妇人乳产,痉痛七伤,带下五漏,止痛止汗,除恶肉,疗金疮。 《本经》。止脓血,诸瘘恶疮热疮,补绝伤,产后内塞,可作金疮膏,消酒,除渴,明目。《别录》。止冷热痢疳痢,极效。《开宝》。止吐血鼻衄肠风,月经不止,血崩,产前后诸血疾,并水泻。《大明》。治胆气不足。《李杲》。 汁酿酒治风痹,补脑。捣汁涂虎犬蛇虫伤。《时珍》。酸赭:味酸。主内漏,止血不足。《别录》。

【发明】〔颂曰〕古者断下多用之。 〔炳曰〕同樗皮治赤白痢。 〔宗奭曰〕其性沉寒,入下焦。若热血痢则可用。若虚寒人及水泻白痢,即未可轻使。 〔时珍曰〕地榆除下焦热,治大小便血证。止血取上截切片炒用。其梢则能行血,不可不知。 杨士瀛云:诸疮,痛者加地榆,痒者加黄芩。

【附方】旧八,新六。

1.      男女吐血:地榆三两,米醋一升,煮十余沸,去滓,食前稍热服一合。《圣惠方》。

2.      妇人漏下:赤白不止,令人黄瘦。 方同上。

3.      血痢不止:地榆晒研,每服二钱,掺在羊血上,炙熟食之,以捻头煎汤送下。 一方:以地榆煮汁作饮,每服三合。《圣济》。

4.      赤白下痢 骨立者。 地榆一斤,水三升,煮一升半,去滓,再煎如稠饧,绞滤,空腹服三合,日再服。崔元亮《海上方》。

5.      久病肠风 痛痒不止。 地榆五钱,苍术一两,水二钟,煎一钟,空心服,日一服。《活法机要》。

6.      下血不止 二十年者。 取地榆、鼠尾草各二两。水二升,煮一升,顿服。 若不断,以水渍屋尘饮一小杯投之。《肘后方》。

7.      结阴下血 腹痛不已。 地榆四两,炙甘草三两,每服五钱,水三盏,入缩砂四七枚,煎一盏半,分二服。《宣明方》。

8.      小儿疳痢:地榆煮汁,熬如饴糖,与服便已。《肘后方》。

9.      毒蛇螫人:新地榆根捣汁饮,兼以渍疮。《肘后方》。

10.   虎犬咬伤:地榆煮汁饮,并为末敷之。亦可为末,白汤服,日三。 忌酒。《梅师方》

11.   代指肿痛 地榆煮汁渍之,半日愈。《千金方》。

12.   小儿湿疮:地榆煮浓汁,日洗二次。《千金方》。

13.   小儿面疮 焮赤肿痛。 地榆八两,水一斗,煎五升,温洗之。《卫生总微方》。

14.   煮白石法:七月七日取地榆根,不拘多少阴干,百日烧为灰。复取生者,与灰合捣万下。灰三分,生末一分,合之。若石二三斗,以水浸过三寸,以药入水搅之,煮至石烂可食乃已。《臞仙神隐书》。

【主治】作饮代茶,甚解热。《苏恭》。

丹参   《本经》上品

【释名】    赤参《别录》、山参《日华》、郄蝉草《本经》、木羊乳《吴普》、逐马《弘景》、奔马草。〔时珍曰〕五参五色配五脏。故人参入脾曰黄参,沙参入肺曰白参,玄参入肾曰黑参,牡蒙入肝曰紫参,丹参入心曰赤参,其苦参则右肾命门之药也。古人舍紫参而称苦参,未达此义尔。〔炳曰〕丹参治风软脚,可逐奔马,故名奔马草,曾用实有效。

【集解】   〔别录曰〕 丹参生桐柏川谷及太山,五月采根暴干。 〔弘景曰〕 此桐柏在义阳,是淮水发源之山,非江东临海之桐柏也。今近道处处有之。 茎方有毛,紫花,时人呼为逐马。 〔普曰〕 茎叶小房如荏有毛,根赤色,四月开紫花,二月、五月采根阴干。 〔颂曰〕 今陕西、河东州郡及随州皆有之。 二月生苗,高一尺许。茎方有棱,青色。叶相对,如薄荷而有毛。三月至九月开花成穗,红紫色,似苏花。根赤色,大者如指,长尺余,一苗数根。〔恭曰〕 冬采者良,夏采者虚恶。 〔时珍曰〕 处处山中有之。 一枝五叶,叶如野苏而尖,青色皱毛。小花成穗如蛾形,中有细子。其根皮丹而肉紫。

【气味】苦,微寒,无毒。〔普曰〕神农、桐君、黄帝、雷公:苦,无毒。岐伯:咸。〔李当之〕大寒。 〔弘景曰〕久服多眼赤,故应性热,今云微寒,恐谬也。 〔权曰〕平。 〔之才曰〕畏硷水,反藜芦。

【主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癥除瘕,止烦满,益气。《本经》。养血,去心腹痛疾结气,腰脊强脚痹,除风邪留热。久服利人。《别录》。渍酒饮,疗风痹足软。《弘景》。主中恶及百邪鬼魅,腹痛气作,声音鸣吼,能定精。《甄权》。 养神定志,通利关脉,治冷热劳,骨节疼痛,四肢不遂,头痛赤眼,热温狂闷,破宿血,生新血,安生胎,落死胎,止血崩带下,调妇人经脉不匀,血邪心烦,恶疮疥癣,瘿赘肿毒丹毒,排脓止痛,生肌长肉。《大明》。活血,通心包络,治疝痛。《时珍》。

【发明】〔时珍曰〕丹参色赤味苦,气平而降,阴中之阳也。 入手少阴、厥阴之经,心与包络血分药也。 按:《妇人明理论》云:四物汤治妇人病,不问产前产后,经水多少,皆可通用。惟一味丹参散,主治与之相同。盖丹参能破宿血,补新血,安生胎,落死胎,止崩中带下,调经脉,其功大类当归、地黄、芎、芍药故也。

【附方】旧三,新四。

1.      丹参散:治妇人经脉不调,或前或后,或多或少,产前胎不安,产后恶血不下,兼治冷热劳,腰脊痛,骨节烦疼。 用丹参洗净,切晒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妇人明理方》。

2.      落胎下血:丹参十二两,酒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一日三服。亦可水煮。《千金方》。

3.      寒疝腹痛 小腹阴中相引痛,白汗出,欲死。 以丹参一两为末。每服二钱,热酒调下。《圣惠方》。

4.      小儿身热:汗出拘急,因中风起。 丹参半两,鼠屎炒三十枚,为末。每服三钱,浆水下。《圣济总录》。

5.      惊痫发热:丹参摩膏:用丹参、雷丸各半两,猪膏二两,同煎七上七下,滤去滓盛之。每以摩儿身上,日三次。《千金方》。

6.      妇人乳痈:丹参、白芷、芍药各二两?,以醋淹一夜,猪脂半斤,微火煎成膏,去滓敷之。孟诜《必效方》。

7.      热油火灼 除痛生肌。 丹参八两剉,以水微调,取羊脂二斤,煎三上三下,以涂疮上。《肘后方》。

紫参   《本经》中品

【释名】    牡蒙《本经》、童肠《别录》、马行《别录》、众戎《别录》、五鸟花《纲目》。〔时珍曰〕紫参、王孙,并有牡蒙之名。古方所用牡蒙,多是紫参也。 按:《钱起诗集》云:紫参,幽芳也。五葩连萼,状如飞禽羽举。故俗名五鸟花。

【集解】   〔别录曰〕 紫参生河西及冤句山谷,三月采根,火炙使紫色。 〔普曰〕 紫参一名牡蒙,生河西或商山。 圆聚生根,黄赤有文,皮黑中紫,五月花紫赤,实黑大如豆。 〔弘景曰〕 今方家皆呼为牡蒙,用之亦少。 〔恭曰〕 紫参叶似羊蹄,紫花青穗。其根皮紫黑,肉红白,肉浅皮深。 所在有之。长安见用者,出蒲州。 牡蒙乃王孙也,叶似及己而大,根长尺余,皮肉亦紫色,根苗不相似。 〔颂曰〕 今河中、晋、解、齐及淮、蜀州郡皆有之。 苗长一二尺,茎青而细。其叶青似槐叶,亦有似羊蹄者。五月开花白色,似葱花,亦有红紫而似水荭者。根淡紫黑色,如地黄状,肉红白色,肉浅而皮深。 三月采根,火炙紫色。又云:六月采,晒干用。 〔时珍曰〕 紫参根干紫黑色,肉带红白,状如小紫草。 《范子计然》云:紫参出三辅,有三色,以青赤色为善。

【气味】苦,寒,无毒。〔别录曰〕微寒。〔普曰〕牡蒙,神农、黄帝:苦。〔李当之〕小寒。 〔之才曰〕畏辛夷。

【主治】心腹积聚,寒热邪气,通九窍,利大小便。《本经》。疗肠大热,唾血衄血,肠中聚血,痈肿诸疮,止渴益精。《别录》。治心腹坚胀,散瘀血, 治妇人血闭不通。《甄权》。 主狂疟瘟疟,鼽血汗出。《好古》。 治血痢。《好古》。 牡蒙:治金疮,破血,生肌肉,止痛,赤白痢,补虚益气,除脚肿,发阴阳。《苏恭》。

【发明】〔时珍曰〕紫参色紫黑,气味俱厚,阴也,沉也。 入足厥阴之经,肝脏血分药也。 故治诸血病,及寒热疟痢痈肿积块之属厥阴者。 古方治妇人肠覃病乌啄丸,所用牡蒙即此物也。 ·苏恭注王孙引陈延之《小品方》牡蒙所主之证,正是紫参。若王孙则止治风湿痹证,不治血病。故今移附于此。

【附方】旧一,新二。

1.      紫参汤 治痢下。 紫参半斤,水五升,煎二升,入甘草二两,煎取半升,分三服。张仲景《金匮玉函》。

2.      吐血不止:紫参、人参、阿胶炒等分,为末,乌梅汤服一钱。 一方去人参,加甘草,以糯米汤服。《圣惠方》。  

3.      面上酒刺:五参丸:用紫参、丹参、人参、苦参、沙参各一两,为末,胡桃仁杵和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茶下。《普济》。

王孙   《本经》中品

校正:并入《拾遗》旱藕。

【释名】    牡蒙《弘景》、黄孙《别录》、黄昏《别录》、旱藕。〔普曰〕楚名王孙。齐名长孙,又名海孙。吴名白功草,又名蔓延。〔时珍曰〕紫参一名牡蒙,木部合欢一名黄昏,皆与此名同物异。

【集解】   〔别录曰〕 王孙生海西川谷,及汝南城郭垣下。 〔普曰〕 蔓延赤文,茎叶相当。 〔弘景曰〕 今方家皆呼为黄昏,云牡蒙,市人少识者。 〔恭曰〕 按陈延之《小品方》,述本草牡蒙一名王孙。徐之才《药对》有牡蒙无王孙。此则一物明矣。 牡蒙叶似及己而大,根长尺余,皮肉皆紫色。 〔藏器曰〕 旱藕生太行山中,状如藕。 〔时珍曰〕 王孙叶生颠顶,似紫河车叶。 按《神农》及《吴普本草》,紫参一名牡蒙。陶弘景亦曰,今方家呼紫参为牡蒙。其王孙并无牡蒙之名,而陶氏于王孙下乃云,又名牡蒙,且无形状。唐·苏恭始以紫参、牡蒙为二物,谓紫参叶似羊蹄,王孙叶似及己。 但古方所用牡蒙,皆为紫参;后人所用牡蒙,乃王孙非紫参也。不可不辨。唐玄宗时隐民姜抚上言:终南山有旱藕,饵之延年,状类葛粉。帝取作汤饼,赐大臣。右骁骑将军甘守诚曰:旱藕者,牡蒙也,方家久不用,抚易名以神之尔。据此牡蒙乃王孙也。盖紫参止治血证积聚疟痢,而王孙主五脏邪气痹痛疗百病之文,自可推也。苏恭引《小品方》牡蒙所主之证,乃紫参,非王孙,故今移附紫参之下。

【气味】苦,平,无毒。〔普曰〕神农、雷公:苦,无毒。黄帝:甘。〔藏器曰〕旱藕:甘。平,无毒。

【主治】五脏邪气,寒湿痹,四肢疼酸,膝冷痛。《本经》。疗百病,益气。《别录》。旱藕:主长生不饥,黑毛发。《藏器》。

紫草   《本经》中品

【释名】    紫丹《别录》、紫芺音袄、?《广雅》音紫戾、《尔雅》音邈、地血《吴普》、鸦衔草。〔时珍曰〕此草花紫根紫,可以染紫,故名。 《尔雅》作茈草。瑶、侗人呼为鸦衔草。

【集解】   〔别录曰〕 紫草生砀山山谷及楚地,三月采根阴干。 〔弘景曰〕 今出襄阳,多从南阳新野来,彼人种之,即是今染紫者,方药都不复用。 《博物志》云:平氏阳山紫草特好,魏国者染色殊黑,比年东山亦种之,色小浅于北者。 〔恭曰〕 所在皆有,人家或种之。 苗似兰香,茎赤节青,二月开花紫白色,结实白色,秋月熟。 〔时珍曰〕 种紫草,三月逐垄下子,九月子熟时刈草,春社前后采根阴干,其根头有白毛如茸。 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明;花过时采,则根色黯恶。采时以石压扁曝干。收时忌人溺及驴马粪并烟气,皆令草黄色。

【修治】   〔敩曰〕凡使,每一斤用蜡二两溶水拌蒸之,待水干,取去头并两畔髭,细剉用。

【气味】苦,寒,无毒。〔权曰〕甘,平。〔元素曰〕苦,温。 〔时珍曰〕甘、咸,寒。 入手、足厥阴经。

【主治】心腹邪气,五疸,补中益气,利九窍。《本经》。通水道,疗肿胀满痛。以合膏,疗小儿疮,及面皶。《别录》。治恶疮瘑癣。《甄权》。 治斑疹痘毒,活血凉血,利大肠。《时珍》。

【发明】〔颂曰〕紫草古方稀用。今医家多用治伤寒时疾发疮疹不出者,以此作药,使其发出。 韦宙《独行方》,治豌豆疮,煮紫草汤饮,后人相承用之,其效尤速。 〔时珍曰〕紫草味甘咸而气寒,入心包络及肝经血分。 其功长于凉血活血,利大小肠。故痘疹欲出未出,血热毒盛,大便闭涩者,宜用之。已出而紫黑便闭者,亦可用。 若已出而红活,及白陷大便利者,切宜忌之。 故杨士瀛《直指方》云:紫草治痘,能导大便,使发出亦轻。 得木香、白术佐之,尤为有益。 又曾世荣《活幼心书》云:紫草性寒,小儿脾气实者犹可用,脾气虚者反能作泻。 古方惟用茸,取其初得阳气,以类触类,所以用发痘疮。今人不达此理,一概用之,非矣。

【附方】旧三,新六。

1.      消解痘毒:紫草一钱,陈皮五分,葱白三寸,新汲水煎服。《直指方》。

2.      婴童疹痘 三、四日,隐隐将出未出,色赤便闭者。 紫草二两剉,以百沸汤一盏泡,封勿泄气,待温时服半合,则疮虽出亦轻。大便利者勿用。煎服亦可。《经验后方》。

3.      痘毒黑疔:紫草三钱,雄黄一钱,为末,以胭脂汁调,银簪挑破,点之极妙。《集简方》。

4.      痈疽便闭:紫草、栝楼实等分,新水煎服。《直指方》。

5.      小儿白秃:紫草煎汁涂之。《圣惠方》。

6.      小便卒淋:紫草一两,为散,每食前用井华水服二钱。《千金翼》。

7.      产后淋沥:方同上。《产宝》。

8.      恶虫咬人:紫草煎油涂之。《圣惠方》。

9.      火黄身热 午后却凉,身有赤点。或黑点者,不可治。 宜烙手足心、背心、百会、下廉。 内服紫草汤:紫草、吴蓝一两,木香、黄连各一两,水煎服。《三十六黄方》。

白头翁   《本经》下品

【释名】    野丈人《本经》、胡王使者《本经》、奈何草《别录》。〔弘景曰〕处处有之。近根处有白茸,状似白头老翁,故以为名。〔时珍曰〕丈人、胡使、奈何,皆状老翁之意。

【集解】   〔别录曰〕 白头翁生高山山谷及田野,四月采。 〔恭曰〕 其叶似芍药而大,抽一茎。茎头一花,紫色,似木槿花。实大者如鸡子,白毛寸余,皆披下,似纛头,正似白头老翁,故名焉。陶言近根有白茸,似不识也。太常所贮蔓生者,乃是女萎。 其白头翁根,似续断而扁。 〔保升曰〕 所在有之。有细毛,不滑泽,花蕊黄。二月采花,四月采实,八月采根,皆日干。 〔颂曰〕 处处有之。正月生苗,作丛生,状似白薇而柔细稍长。叶生茎头,如杏叶,上有细白毛而不滑泽。近根有白茸。根紫色,深如蔓菁。其苗有风则静,无风而摇,与赤箭、独活同也。 陶注未述茎叶,苏注言叶似芍药,实如鸡子,白毛寸余者,皆误矣。 〔宗奭曰〕 白头翁生河南洛阳界,其新安山野中屡尝见之,正如苏恭所说。 至今本处山中及人卖白头翁丸,言服之寿考,又失古人命名之义。 陶氏所说,失于不审,宜其排叱也。 〔机曰〕 寇宗奭以苏恭为是,苏颂以陶说为是。大抵此物用根,命名取象,当准苏颂《图经》,而恭说恐别是一物也。

【气味】苦,温,无毒。〔别录曰〕有毒。〔吴绶曰〕苦、辛,寒。〔权曰〕甘、苦,有小毒。 豚实为之使。〔大明曰〕得酒良。 花、子、茎、叶同。

【主治】温疟,狂易寒热,癥瘕积聚瘿气,逐血止腹痛,疗金疮。《本经》。 鼻衄。《别录》。止毒痢。《弘景》。赤痢腹痛,齿痛,百节骨痛,项下瘤疬。《甄权》。 一切风气,暖腰膝,明目消赘。《大明》。

【发明】〔颂曰〕俗医合补下药甚验,亦冲人。〔杲曰〕气厚味薄,可升可降,阴中阳也。   张仲景治热痢下重,用白头翁汤主之。 盖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痢则下焦虚,故以纯苦之剂坚之。 男子阴疝偏坠,小儿头秃膻腥,鼻衄无此不效,毒痢有此获功。 〔吴绶曰〕热毒下痢紫血鲜血者宜之。

【附方】旧二,新三。

1.      白头翁汤:治热痢下重。 用白头翁二两。黄连、黄柏、秦皮各三两,水七升,煮二升,每服一升,不愈更服。 妇人产后痢虚极者,加甘草、阿胶各二两。仲景《金匮玉函方》。

2.      下痢咽肿 春夏病此,宜用白头翁、黄连各一两,木香二两,水五升,煎一升半,分三服。《圣惠方》。

3.      ?偏肿:白头翁根生者,不限多少,捣傅肿处。一宿当作疮,二十日愈。《外台秘要》。

4.      外痔肿痛:白头翁草,一名野丈人,以根捣涂之,逐血止痛。 《卫生易简方》。

5.      小儿秃疮:白头翁根捣傅,一宿作疮,半月愈。《肘后方》。

【主治】疟疾寒热,白秃头疮。《时珍》。

白及   《本经》下品

校正:并入《别录》白给。

【释名】   连及草《本经》、甘根《本经》、白给。〔时珍曰〕其根白色,连及而生,故曰白及。其味苦,而曰甘根,反言也。《吴普》作白根,其根有白,亦通。 《金光明经》谓之罔达罗喝悉多。又《别录》有名未用白给,即白及也,性味功用皆同,系重出,今并为一。

【集解】   〔别录曰〕 白及生北山川谷及冤句及越山。又曰:白给生山谷,叶如藜芦,根白相连,九月采。 〔普曰〕 茎叶如生姜、藜芦,十月花,直上,紫赤色,根白连,二月、八月、九月采。 〔弘景曰〕 近道处处有之。叶似杜若,根形似菱米,节间有毛。 方用亦稀,可以作糊。 〔保升曰〕 今出申州。 叶似初生棕苗叶及藜芦。三四月抽出一苔,开紫花。七月实熟,黄黑色。冬凋。根似菱,有三角,白色,角头生芽。 八月采根用。 〔颂曰〕 今江淮、河、陕、汉、黔诸州皆有之,生石山上。 春生苗,长一尺许。叶似栟榈,两指大,青色。夏开紫花。 二月七月采根。 〔时珍曰〕 韩保升所说形状正是,但一科止抽一茎。 开花长寸许,红紫色,中心如舌。其根如菱米,有脐,如凫茈之脐,又如扁扁螺旋纹。 性难干。

【气味】苦,平,无毒。〔别录曰〕辛,微寒。白给:辛,平,无毒。〔普曰〕神农:苦。黄帝:辛。李当之:大寒。雷公:辛,无毒。〔大明曰〕甘、辛。〔杲曰〕苦、甘,微寒,性涩,阳中之阴也。 〔之才曰〕紫石英为之使,恶理石,畏李核、杏仁,反乌头。

【主治】痈肿恶疮败疽,伤阴死肌,胃中邪气,贼风鬼击,痱缓不收。 《本经》。除白癣疥虫。结热不消,阴下痿,面上皯,令人肌滑。《甄权》。 止惊邪血邪血痢,痫疾风痹,赤眼癥结,温热疟疾,发背瘰疬,肠风痔瘘,扑损,刀箭疮,汤火疮,生肌止痛。《大明》。止肺血。《李杲》。  白给:主伏虫白癣肿痛。《别录》。

【发明】〔恭曰〕山野人患手足皲拆者,嚼以涂之有效。为其性粘也。 〔颂曰〕今医家治金疮不瘥及痈疽方多用之。 〔震亨曰〕凡吐血不止,宜加白及。 〔时珍曰〕白及性涩而收,得秋金之令,故能入肺止血,生肌治疮也。 按洪迈《夷坚志》云:台州狱吏悯一大囚。囚感之,因言:吾七次犯死罪,遭讯拷,肺皆损伤,至于呕血。人传一方,只用白及为末,米饮日服,其效如神。后其囚凌迟,刽者剖其胸,见肺间窍穴数十处,皆白及填补,色犹不变也。洪贯之闻其说,赴任洋州,一卒忽苦咯血甚危,用此救之,一日即止也。 《摘玄》云:试血法:吐在水碗内,浮者肺血也,沉者肝血也,半浮半沉者心血也。各随所见,以羊肺、羊肝、羊心煮熟,蘸白及末,日日食之。

【附方】旧一,新八。

1.      鼻衄不止:津调白及末,涂山根上,仍以水服一钱,立止。《经验方》。

2.      心气疼痛:白及、石榴皮各二钱,为末,炼蜜丸黄豆大。每服三丸,艾醋汤下。《生生编》。

3.      重舌鹅口:白及末,乳汁调涂足心。《圣惠方》。

4.      妇人阴脱:白及、川乌头等分,为末,绢裹一钱纳阴中,入三寸,腹内热即止,日用一次。《广济方》。

5.      疔疮肿毒:白及末半钱,以水澄之,去水,摊于厚纸上贴之。《袖珍方》。

6.      打跌骨折:酒调白及末二钱服,其功不减自然铜、古铢钱也。 《永类方》。

7.      刀斧伤损:白及、石膏煅等分,为末。掺之,亦可收口。《济急方》。

8.      手足皲裂:白及末水调塞之。 勿犯水。《济急方》。  

9.      汤火伤灼:白及末油调敷之。《赵真人方》。

三七   《纲目》

【释名】    山漆《纲目》、金不换。〔时珍曰〕彼人言其味左三右四,故名三七,盖恐不然。或云本名山漆,谓其能合金疮,如漆粘物也,此说近之。 金不换,贵重之称也。

【集解】   〔时珍曰〕 生广西南丹诸州番峒深山中,采根暴干,黄黑色。团结者,状略似白及;长者如老干地黄,有节。 味微甘而苦,颇似人参之味。 或云:试法,以末掺猪血中,血化为水者乃真。 近传一种草,春生苗,夏高三四尺。叶似菊艾而劲厚,有岐尖。茎有赤棱。夏秋开黄花,蕊如金丝,盘纽可爱,而气不香,花干则絮如苦荬絮。根叶味甘,治金疮折伤出血,及上下血病甚效。云是三七,而根大如牛蒡根,与南中来者不类,恐是刘寄奴之属,甚易繁衍。

【气味】甘,微苦,温,无毒。

【主治】止血散血定痛,金刃箭伤跌扑杖疮血出不止者,嚼烂涂,或为末掺之,其血即止。亦主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经水不止,产后恶血不下,血运血痛,赤目痈肿,虚咬蛇伤诸病。《时珍》。

【发明】〔时珍曰〕此药近时始出,南人军中用为金疮要药,云有奇功。 又云:凡杖扑伤损,瘀血淋漓者,随即嚼烂,罨之即止,青肿者即消散。若受杖时,先服一二钱,则血不冲心,杖后尤宜服之,产后服亦良。 大抵此药气温、味甘微苦,乃阳明、厥阴血分之药,故能治一切血病,与骐麟竭、紫矿相同。

【附方】新八。

1.     吐血衄血:山漆一钱,自嚼米汤送下。或以五分,加入八核汤。 《濒湖集简方》。

2.     赤痢血痢:三七三钱,研末,米泔水调服,即愈。同上。

3.     大肠下血:三七研末,同淡白酒调一二钱服,三服可愈。加五分入四物汤,亦可。同上。

4.     妇人血崩:方同上。

5.     产后血多:山漆研末,米汤服一钱。同上。  

6.     男妇赤眼 十分重者,以山漆根磨汁涂四围甚妙。同上。

7.     无名痈肿 疼痛不止,山漆磨米醋调涂即散。已破者,研末干涂。

8.     虎咬蛇伤:山漆研末,米饮服三钱,仍嚼涂之。并同上。

【主治】折伤跌扑出血,敷之即止,青肿经夜即散,余功同根。《时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