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针刺得气的那些误解

 陕西诚林 2021-04-04

这是杏林观书的第23篇原创文章

如果你看完只是看看,那我所做的一切才是徒劳。  by观书

昨天聊了行针手法,今天接着往下就该针刺得气了。

什么是得气?

“得气”一词出自《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

针刺所谓的“得气”,多讲为气至,也有一些人认为是针感。私以为“得气”应该是包含了气至和针感的一种综合反应。但气至和针感,尤其是针感是不能完全取代得气的。

气至肯定是得气的一种表现,但得气有强弱,气至有远近,并非所有的得气都会将气至表现出来。

针感更只是得气后所表现的一部分,经试验特意选择一些没有穴位或偏离穴位的地方,随意扎一针,只要扎到血管都会有痛感;扎到神经便多会有触电、放射等样针感;扎到骨膜则多会表现出胀或者痛的感觉;扎到肌肉则胀重感比较明显。等取针后这些针感并不会带来多少效果,更多的则表现为强烈的后遗感。

经临床观察和总结,得气一般有一下四种表现:

1

病人的感受主要表现为各种有效针感或循经感传及针下寒热表现。而针感并非越强越好,如体质较差之人,只要略微有一些针感即可,多了则气反作用;体质较强之人,则可以适当增强针感。

2

 医生的感觉主要是针下沉、涩、重、紧及如鱼吞钩等感觉,有时表现明显时,有种针被往进去吸的感觉,更甚者则直观的表现出针被吸进去的现象。

3

针体表现:部分肌肉较厚的穴位,得气后会出现针体随着肌肉而跳动的现象。

4

针体周围皮肤变化:


01

穴位红晕:部分情况穴位处会随得气而逐渐呈现出一圈红晕,红晕可大可小,形状多呈圆形或椭圆形,也有不规则形状出现,在出针后又逐渐消失。红晕颜色一般呈淡红,压之可退色。


02

皮肤变化:得气后偶有针体周围皮肤略微高于其他部位皮肤,高起皮肤一般呈不规则形状,或凸起或凹下,出针后皮肤又恢复正常高度。(因滞针或针体移动等造成的周围皮肤牵拉高起不属于此类。)

得气的表现多有如上所述的表现,而不得气的表现则千差万别,究其原因,则多可归纳为以下五种:

影响得气的因素

1

取穴不准:针刺取穴,至关重要,如取穴不准,则极大影响得气反应。

2

手法不熟练:如果说准确取穴是得气的基础,那么针刺手法就是得气的必备条件,如不能熟练掌握手法及行针的各个环节,将难以达到预期的得气效果。

3

针刺深浅不当:虽说穴位有多层,每层也都可有得气反应,但也要掌握一定的穴位深度,针刺过深或过浅,均会影响得气反应。

4

体质问题:人的体质不同,对针刺的敏感程度就不同,气的传导也自然不同。

5

病情状况:病轻者,易得气;病重者,得气较困难。

观古今学说,历代针家都对得气十分重视,认为得气与临床效果息息相关。结合临床,针刺以调气取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得气感应就是气活动的变现,自然得气对于疗效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至于其他,则见仁见智,还需各位达人留言补充,便于交流,共同提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