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鹏所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大鹏所城为明清两代海防要塞,占地面积达11万平方米,600年来,这个仅11万平米的所城走出了十几个将军。大鹏所城历经600多年风雨,仍是一座保存较为完整的海防遗迹,它是深圳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盐田中英街:大约兴于1830年约1830年,沙头角横头街一带开辟墟市,名为:东方和平市场。这是中英街形成之前沙头角古镇最热闹的地方。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惨败。英国依据1898年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清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在沙头角河床划界。1905年,港英政府在港深边境共竖立了20块界碑,其中,第1至8号界碑分布在中英街。 赤湾天后庙: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天后,即天妃、妈祖,原形为北宋初年的福建湄洲女子林默,因在海上冒险救人而死,后升天为海上女神,历代王朝皆有敕封。赤湾天后庙传说建于宋代末年,天后庙明代已是赤湾一景,清代成为“新安八景”之一,是中国海神文化的重要遗产。 南头古城:现存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南头古城最早就是盐业机构。公元118年汉朝在全国28个郡设立盐官,南海郡番禺盐官所在地即今南头古城。至东晋,盐官上升为东官郡,成为深圳最早的行政机构。现存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明、清为海防重镇。 沙井蚝壳屋:宋嘉定(1208-1224)年间沙井江氏大宗祠蚝壳屋,位于宝安沙井街道步涌社区。宝安至今已有千年养蚝历史,是世界上最早人工养蚝的地区。江氏大宗祠始建于清代初期,自墙基至墙顶,全墙为蚝壳砌造,外露的蚝壳如鱼鳞般镶嵌成墙体,发出耀眼的银光。是目前深圳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蚝壳屋。 赤湾左炮台:康熙年间最早督建赤湾炮台的是从福建提督位上调任广东巡抚的杨琳,他到广东后主持修建沿海炮台、城垣、防地等军事设施126处,其中炮台26处,赤湾炮台是其中之一。如今的左炮台挺立在海拔170米的鹰嘴山头,只要站在鹰咀山之巅,整个赤湾半岛尽收眼底。 大鹿湾海域界碑:1902年竖立1889年清英签署《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依照“专条”,清廷将大鹏湾、深圳湾两海域租借给英国,英国人立了界碑。在香港回归十周年时,深圳市考古工作者在大鹏半岛南部大鹿湾海边发现了清英大鹏湾海域界碑。后来,又在大屿山西海岸看到了另两块界碑,被称为屿北界石与屿南界石。它是迄今深圳发现的唯一一块界定海域权属的界碑。 南山大铲岛:晚清大铲岛地理形状如同一个铲,故有此名,位于深圳市南山区蛇口西面的前海湾海面。南山大铲岛为深圳第二大岛,与邻近岛屿小铲岛和孖洲合称“大小铲岛”。深圳南面在清朝至中华民国时期,在不少地方都建有海关。为防范英军突袭,大铲岛也于清朝时代兴建海上海关,至今已有超过百年历史。 鲨鱼涌古港:明代就是一个渔港这里是大鹏新区现存19个具有保护利用价值的古村落之一。明代时,鲨鱼涌曾经是惠州、东莞、宝安三地最大最旺的港口,最繁华的商品集散地,当年被人们称为“小北京”。街道两边少数仅存的明清古建筑,因为年久失修,多已残破,有的已列为危房。 内伶仃岛:约明万历年间最早标注“伶仃洋”的地图,可能是明万历刻本《苍梧总督军门志·全广海图》。依图论,“伶仃洋”即珠江口一片布满零星岛山的海区。古人是以广州府为中心论伶丁洋之内外。元军押解文天祥的船正常情况下走的应是外伶仃。但文天祥《过零丁洋》的灵感或腹稿应来自伶仃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