杓状软骨位于环状软骨板后上缘,呈三角锥形,左右各一,顶尖向后内方倾斜,其底部和环状软骨连接成环杓关节,在关节面上的滑动和旋转可使声带张开或闭合。
底的前角名声突,声带后端附着于此底的外侧角名肌突,为环杓侧肌和环杓后肌附着之处,影响声门的开放与关闭。
根据脱位的程度可以分为:环杓关节全脱位、半脱位根据杓状软骨脱位的方向可分为:环杓关节左、右脱位;环杓关节前、后脱位其中以左前半脱位最为常见。
插管时手法操作失误: Quick和Close的观点一般被接受,他们认为: 气管插管时喉镜片置入过深直接触及杓状软骨并向前挑动。 喉镜显露声门,镜片顶端牵拉会厌及杓会厌褶,使其张力过大,导管碰撞杓状软骨导致其向前脱位。 操作者在寻求声门裂隙时导管尖端或管芯直接顶撞杓状软骨。
Paulsen认为气管插管只是引起关节囊松驰,充血滑膜挤入关节腔内,致关节腔内积血,功能障碍。
保留气管导管时间过长:
拔除气管导管不恰当:
插胃管不当:
特殊插管用具: TadashiUsui报道在使用McCoy喉镜插管术后出现AD,McCoy喉镜,其镜片前端可弯起,使会厌翘起,镜片顶端可牵拉会厌及杓会厌褶造成AD。 Szigeti CL报道光索导引管引起AD,考虑系盲探过程中管芯直接顶撞杓状软骨所致。 使用喉罩也有报道出现AD,喉罩主要通过气囊充气后在喉周围形成密封圈,但目前喉罩的放置通常是一种盲探技术,难于保证会厌不被接触。
继发于某些系统性疾病:
喉部肿瘤、颈部外伤: 喉部肿瘤破坏环杓关节囊或直接压迫杓状软骨。 颈部钝挫伤也可以引起杓状软骨脱位。
杓状软骨脱位的症状主要为声嘶、喉痛、吞咽疼痛、进食呛咳。 直接喉镜、支纤镜、支气管镜、食道镜、CT检查、都是诊断环杓关节脱位的方法。 环杓关节脱位治疗效果与就诊时间关系密切,早期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
杓状软骨复位的时机一般认为在发生脱位24~48h内进行复位,复位效果较好。 拨动复位术时机的选择,在越早越好的前提下,还应视患者情况灵活掌握,不宜一味追求“早”而忽视影响复位的其他因素。 据报道54例10~20天后实施拨动复位术患者中,仍有48例患者一次复位成功。 局麻杓状软骨拔动术,即在间接或直接喉镜下,拔动杓状软骨法治疗,提高发音或改善呼吸。 以2%地卡因表面麻醉下实施拨动复位术。若发声良好或较术前明显改善,患侧披裂与对侧相对称,声带运动恢复,则拨动复位术成功。 一次局麻可实施拨动操作1~5次,若声音嘶哑仍无明显改善,则不宜继续拨动,以免局部出现过度充血肿胀或黏膜下出血,影响呼吸和吞咽。待3~7d后再次局麻下实施手术。 全麻患者行高频通气静脉复合麻醉,以支撑喉镜暴露披裂和声门,判明杓状软骨脱位情况后,沿其运动轨迹实施拨动复位术。 一次全麻以实施1~3次拨动复位操作为宜。若术后发声恢复不理想,间隔1周可第2次手术。 患者术前术后均给予适量激素及抗生素药物,并辅以雾化吸入和咽喉部超短波理疗等治疗。 肉毒素注射法肉毒素选择性注射支持杓状软骨的特定喉肌,矫正杓状软骨复位到正常位置 Rosenberg在甲杓肌、环杓侧肌注入肉毒素,该肌肉在一周后松弛逐渐达到顶峰,致使后环杓肌的牵拉作用下,杓状软骨复位到正常位置。 手术固定治疗法手术治疗仅用于紧密复位失败或者检查环杓关节、软骨后认为有必要手术治疗。 自动复位AD患者常在咳嗽、喷嚏或者呕吐后。自动复位,原因不明。 部分患者失访后,未回医院进行治疗,可能系部分脱位后,声带部分功能代偿,发音得到改善,甚至可能自动复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