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读懂古诗词,方法林林总总,纷繁多样,令人眼花缭乱。在众多的方法中,我觉得最实用的方法就是四分法,即按照起承转合的谋篇布局的思路去剖析,简捷有效。 登高 唐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起,亦称缘起。'起',即起句。是紧承诗题,或单刀直入、或启思考、或引注目,引出所叙、所描之事、物,为后边的抒情或议论作准备。'起'的作用一般有三点:(1)点题明旨,统领全诗,奠定基调;(2)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衬;(3)状物叙事,描景铺陈,提供背景。诗人先是寓情于景,借助急风、阔天、哀猿,营造悲凉的氛围。再用白沙、小洲,既表明了心志(清白),又借用盘桓的飞鸟,寄予归家之念,为全诗的'悲秋'定下了基调。 2.承,亦称主体。承,一般为一首诗的第二句。'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但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由面到点、由大到小、由简到繁、有整体到细节),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的作用主要是: (1)结构上承上启下,传递缝合; (2)为下文铺垫蓄势,提供依托。本诗颔联围绕标题'登高',极写诗人登高之后,仰望之落叶飘零,无边无际,萧萧而下;俯视,不尽长江,汹涌澎湃,滚滚而来。 3.转,亦称联想。转是思路发展的关键所在。'转' 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或由写实转向写虚,或情感由淡到浓、由弱到强,或由此及彼、由正到反。 '转'在诗中作用就相当重要:(1)是作者思维脉络转换或深化的重要标志;(2)是体现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 4.合,亦称主旨。合是指诗的收束句,方式多种多样,有的直结,有的暗束;有的质朴浑然,有的婉曲蕴藉。往往是作者情感和诗歌主旨的聚焦之处,是诗中谜底揭开之所。 '合'的作用有:(1)呼应开头,完善结构;(2)总结前文,收束全篇;(3)揭示中心,升华主旨。本诗合句高度概括,直述处境和心情,从白发日多、病重断酒,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表意较为直接明确。 熟稔四分法,可以快速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主旨。还如: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启,破题,写景。 市人行尽野人行:承,接上句,扣题写景。 莫嫌荦确坡头路:转,由写景转入议论。 自爱铿然曳杖声:合,收束全篇,显志。 夏日 张耒 长夏江村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起,先描写江村夏景, 燕雀生成,风光怡人。】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承,扣题细描,蝶舞花枝,蛛网新结,生机盎然。】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转,由实而虚,邀月影''纳溪声'欲融自然。】 久判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合,主题鲜明,欲与村野为伴,清净此生。】 |
|
来自: 当以读书通世事 > 《070-语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