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程问题之三个命题方向,两个特殊问题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18-04-26


古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今有“行程难,难于走蜀道”。所以,无论小学、初中,大大小小的考试都可以看见行程问题的影子。

所谓行程问题,是指在行车、行船、行走时,按照速度、时间和距离的相依关系,已知其中的两个量,要求求出第三个量,这类应用题,也叫做行程应用题。一言以概之,就是与路程、时间、速度有关的问题。

众多人都感叹,行程问题变化多端,深不可测。

如果我们把行程问题的学习看做是一项长跑运动的话,那么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属于起跑阶段,小学五六年级属于加速阶段,初中七八年级属于匀速阶段,初中九年级属于冲刺阶段。

三四年级时,主要学习行程问题的基本模型;五六年级时,知识上进一步加深,有了代数法、比例法等;初中主要与动点、动角和函数相结合。所以,学好行程问题必须常抓不懈,等不得,急不得,怨不得。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会有这样的感受呢?我认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都有。

从客观原因来看,行程问题从知识、方法和思维各方面,都会随着年级的上升而发生变化,会一步一步增加新的内容,提出新的要求,难度自然也会增加;但主观因素才是“难”的根本,具体来说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信心不足,由于初学的时候起点没有把握好,导致所学知识不能完全理解,问题越积越多,时间一长,就容易产生错觉,认为自己学不好行程问题,并抵触学习;

二是耐心不够,行程问题普遍题目较长,需要认真读题,仔细推敲,实际上,多数学生是不愿意静下心来审题的,自然吃不透题目的意思;

三是习惯不好,听讲、做笔记、做作业时都喜欢偷工减料,这样的后果是容易导致学生只知道模仿解题步骤,不知道“为什么”,一旦问题和条件发生变化,就“不识庐山真面目”了;

四是不喜欢画图,画图是解决行程问题的必要手段,通过画图,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数量关系、理解题目意思、找到解题突破口。通常,根据题目的意思把图形画出来后,问题也就快可以解决了,然而很多学生宁可看着题目发呆,也不愿意动笔画一画。

行程问题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优、择校、竞赛考试的必考知识。小学接触的行程问题涉及到一个物体的运动、两个物体的运动、三个物体的运动及多个物体的运动。归纳起来,就是“三个命题方向,两个特殊问题”,即一般、相遇、追及三个命题方向,流水行船和火车过桥两个特殊问题。具体来说:

1.一般行程问题,就是简单的单一物体沿直线的运动。

【有效的破解方法】公式法、画图法、假设法(设参数、设未知数)、比例法等。

【典例】A、B两城相距240千米,一辆汽车原计划用6小时从A城开到B城,汽车行驶了一半路程,因故在途中停留了30分。如果按原定时间到达B城,汽车在后半段路程的速度应加快多少?

2.相遇行程问题,就是两个运动物体作相向运动或在环形跑道上作背向运动,随着时间的发展,必然面对面的相遇。

【常见的考点】中点相遇、二次相遇、多次相遇、往返相遇、环形相遇等。

【典例】甲、乙二人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分钟行80米,乙每分钟行70米,出发一段时间后,二人在距中点60米处相遇。如果甲晚出发一会儿,那么二人在距中点220米处相遇。甲晚出发了多少分钟?

3.追及行程问题,两个物体做同一方向的运动,起点可以相同或者不同。由于速度不同引起追的快及慢等一系列的问题。

【常见的命题方式】距点问题、扶梯问题、猎狗追兔、龟兔赛跑等。

【典例】自行车队出发12分钟后,通信员骑摩托车去追他们,在距出发地点9千米处追上了自行车队,然后通信员立即返回出发点,到后又返回去追自行车队,再追上时恰好离出发点18千米。试求自行车队和摩托车的速度。

4.流水行船问题,顺流而下与逆流而上的问题。流水问题涉及几种速度:划行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水流速度。其成为两个特殊问题的原因是,行走过程中需要考虑“别人”的影响。

【常见的考点】四个速度(顺水速度+逆水速度=船速的2倍、顺水速度—逆水速度=水速的2倍)、相遇、追及。

【典例】轮船从A城到B城需要3天,而从B城回到A城需要4天,如果在A城放一个无动力木筏,漂B城需要几天?

5.火车过桥问题,是行程问题的一种,也有路程、速度与时间之间的数量关系,同时还涉及车长、桥长等问题。其成为两个特殊问题的原因是,行走过程中需要考虑“自己”的影响。

【常见的考点】过一桥(人),过两桥(速度改变、速度不变),错车(坐在快车上看慢车、坐在慢车上看快车)和超车(齐头、齐尾)。

【典例】某小学有学生423人,排成三路纵队,前后相邻两排相距0.5米,他们以每分钟20米的速度前进去某地野炊,通过一条宽30米的马路,需要几分钟?

正是因为行程问题的题目类型很多,命题范围很广,形式变化多端,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牢记公式,熟练掌握路程、时间、速度三者的关系;

2.学会画图,懂得将数与形结合起来;

3.仔细读题,学会“三读法”审题,理解题目意思;

4.认真听讲,及时做笔记,切忌知道一点就自以为是;

5.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吃透知识点;

7.学会思考,尝试多种方法解答,多角度感悟;

8.联系实际,将问题生活化。

虽然行程问题很“难”,但他的根只有一个,也就是路程与时间、速度的关系,只要我们真正领悟了这一点,就可用“万变不离其宗”的心态“以不变应万变”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