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家长您好: 相比上一个月的冲刺而言,本月是平缓的渐进阶段:在日常PK的促进之下,孩子们基本状态还比较稳定,即使偶有波动,也都能尽快觉察和调整。本月的重点,在于调整一些细致的问题,用更心无旁骛的目标型模式来面对突破。下面我将本月的详细教学情况,与您做一个详细的反馈。
一 英语学习部分 开放式学习模式,孩子们目前已经完全适应,也基本能保证效率。不过,孩子们渐渐地有一种惯性:由于每周任务都会安排得比较充实,所以大家觉得能做完任务已经是很值得肯定的事情了,就不会再给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对于“完成每周任务后有特殊任务”的激励,也没有最开始那么感兴趣了。 虽然孩子们平时的时间利用率已然不错,不过相比精英人士的高效率,及对自己的高要求而言,还有更长的距离。所以,本月加入了一个“超速挑战赛”制度,即:在规定的周任务量以外,可以继续超额完成,完成量多的同学将会得到更多的分数奖励,同时也将这个比赛列入了对手间日常PK项目当中。在此激励下,很多同学的效率有了更多的提升。 下面,与您详细介绍本月的学习情况: 1.TED演讲 演讲方面,孩子们的进度都比较稳定,上个月谈到的演讲气质状态把握不够准的问题,本月对于这方面的讲解也更多一些,所以同学们在这方面也都有了显著的提升。不过,对于第二及第三梯队的同学而言,在消化词汇量较多的演讲材料时,还是显得吃力一些,在规定时限内完成比较困难。部分同学还会存在死记硬背、用“文字思维模式”来记忆的情况。对此,只能继续靠时间积累来补足,老师也专门和喜欢死记硬背的学生强调,要在理解上多做功夫。而理解的最好方式,就是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老师也做了相应的班级措施以督促大家:要求每天都需要按照白板上定期更新的词汇、短语及句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聊天,通过实践运用,给大脑以更深的印象。这样的方式,孩子们也玩得比较开心。
下面,具体介绍本月TED的选材和内容。 01 《拖延症人群的内心世界》 由于这篇演讲的内容理解起来比较简单,孩子们自己都能看懂,所以没有做专门的讲解,只是在后期的课程中提到时总结了一下。拖延症的产生原因,在于人们习惯于用短浅的眼光来衡量眼前的事情,逃避责任、享受轻松,确实是当下最舒适的选择,直到“deadline”降临后一片慌乱。而理性的人,会用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待,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更为有序和有效率。 同学们在平日的学习中,还是能够保持正常的效率。这更多是来源于老师把“deadline”设置得比较紧,让大家极少有拖延的机会。不过,观察到一些同学在给自己规划时间时,也存在拖延症的逃避惯性:会将最难的、自己最不想做的任务放到最后,而非是前期有最充分的时间的时候去克服,结果顺理成章地延期,延到下周后又故伎重演;甚至还会有同学将自己所擅长的任务超额完成,自己最不擅长的任务一点没碰。对此,老师一方面专门设立了制度,对于故意拖延需要从重处理;另一方面,也对相关同学的心态做了引导:英文的学习是需要全面发展的,每个人都有相应的短板,对于困难如果只会逃避,将永不会有突破。 02 《原创思维者的惊人特质》 所谓原创思维者,演讲中的定义为:不墨守成规的创新思维者。这些人相比普通人而言,他们的人生往往会更加的卓越,因为他们永远都不会停止钻研,对于即使是已经熟悉了的事物,甚至是自己的所长,他们也都永远在反省和刷新。我们所熟悉的成功人士,基本都有原创思维者的特征,例如扎克伯格、乔布斯、马云等。 在对比完原创思维者和普通人的区别后,孩子们都很希望自己也拥有这样的能力,能够用最快的速度成长。那么,成为原创思维者的关键点是什么呢?这一点并不是天资。从演讲中可以发现,其实很多原创思维者刚开始的“天资”真不怎么样,但是靠着这种思维模式,后来却能成为领域内大师级的人物。 其实,最大的差距在于“碰壁”的能力。就像爱迪生为了发明灯泡,失败过一千多次一样。普通人往往会非常惧怕失败,继而退缩;但是原创思维者“好高骛远”,总是不安于现状,即使自己往高处的尝试也会失败,也似乎“不当回事”,总结好经验后就从头再来。就像爱迪生失败了一千多次后,说自己发现了一千多种实现目标的错误方式,态度依然积极。这种态度,也让孩子们有了较深的感触,觉得对待失败和挫折,完全没必要那么恐惧,这本就是提升的必然过程。 03 《学校扼杀创造力》 这是TED史上最为著名的演讲之一,演讲者对于美国教育体制的研究非常地深入,指出了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模式的统一化,要求“标准答案”,而非尊重每个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不过,虽然这是工业时代教育留下的印记,但之所以这个印记直到今天都在影响着我们,其实还是因为我们的选择:大多数的人是不愿意为自己承担责任的,所以喜欢躲到人堆里,跟随大众潮流给自己做选择,仿佛这样一切都有了确定性。就像《逃避自由》一书中所表达的一样。 这种大众思维惯性,在我们的身上也有所体现:平日里喜欢追求“是什么”的标准答案,而不是有更多“为什么”的追寻。例如很多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吸收,仅限于对老师传述观点的了解,但不会再去据此有更深入的思考;对于自身行为问题的改进,也有人仅限于“这次错了下次要改”,但具体为什么错,不会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山长在教育书院学生的过程中,也是很反对“标准答案”或者“一言堂”的,不希望大家老是“达成一致”,更希望大家提出更多的不一样的思考。在实践中,例如带班、带组,山长也都希望大家能带出自己不一样的风格,还会通过一些制度要求,如竞争,避免都变成一样的“规章化”。 那么,如何才能拥有和改善独立思考的能力呢?自己愿意为自己承担责任,而非凡事都选择跟随。这对于班内组员身份的同学来说是一项挑战,因为许多组员总会认为自己跟随即可。组长相对会好一些,因为经常会被老师“问责”,自己就不得不关注得更多、思考得更多。 2.纪录片or视频材料 本月在纪录片《美丽中国》的学习上做了一些调整:只要求做跟读和词汇的理解即可,背诵则暂时省略。因为对于目前学习纪录片最核心的目的------“理解”而言,背诵起到的作用不大,孩子们背诵的速度也都挺快的,说明在理解上不存在太多障碍。对于理解关的抽查,依然保持之前的精细度。要求调整以后,大家的效率也都大有提升。由于《美丽中国》材料集数较多,往后也会通过测验复习的方式,对之前的积累进行巩固。 不过,由于第三梯队的视频材料学习,出于口语表达还不够地道的原因,所以依然对他们有配音背诵的要求,积累常用的句式表达。 3.表演课 本月的表演课内容为《V字仇杀队》。这部电影在上电影课的时候,孩子们就对它的表演很感兴趣,一方面是因为这部电影本身给孩子们带来的震撼很大,另一方面,这也是以前明德一班演过的经典剧目。老师当时也答应他们,如果演戏水平有所提升,那么期末的时候就能有机会表演。于是,这一次就得偿所愿了。 由于之前已经对电影的内容有深入的讲解,所以表演课便带领大家回顾了一遍剧情,同时从表演的角度进行了更细致地讲解。从中,大家最大的感受就是:演戏是一件细腻的事情,同一个人就算是在一个场景当中,心态都是不一样的,由此体现出来的语言动作神态也都不一样。所以,不能够随便给人物贴一个标签,就按着标签去从头到尾模仿。 其次,在表演中,要全然地去接受人物,并且发掘出自己内在和人物相同的一面来演。很多孩子在表演的过程中会出现笑场、出戏的情况,其实都是因为内在对人物有不理解,甚至有些排斥,觉得演出来有些害羞或者丢人。每个人天生都有多面性,只要愿意理解和发掘,都有潜质将人物演得很好。同时,无论是演正面角色还是反面角色,对自己而言都是一门很好的功课:正面角色能够让人与高能量共振,从而改善自己的一些问题;而反面角色也能让人更清晰地看到这些人做了错事蠢事背后的心态和思维,从而自己可以吸取经验。尤其在《V字仇杀队》这部电影中,所有角色都不是脸谱化的,背后都有很多内容可以解读,演起来会有很深刻的感受。 目前表演课还在前期阶段,依然在熟悉台词和角色,所以暂时还没有太多可和家长们分享的内容。本次和孩子们商量的规划是:如果演得比较好,将会拍摄成影片来呈现,也作为本学期表演方面的自我检验。届时再和家长们分享。
4.阅读、听力 阅读方面,之前一直给大家要求的都是放慢步调进行精度阅读,经过两个月的练习,大家都有了较大的提高,所以本月将速度限制重新调整放宽,让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进度进行阅读,还用对手PK的方式鼓励大家尽力突破效率。 听力方面,大家也都在逐步进阶中。做四六级和雅思听力的学生正确率在稳步提升。此外,做高考听力的学生进步都很大,多数人都能够轻松拿到优秀分(80%正确率),部分学生得到了尝试四级听力的机会。 5.新概念、语法 新概念和语法方面的学习方式本月没有再做调整,效率也都保持稳定。由于新概念2后期涉及的语法难点有些多,对于语法知识相对薄弱一些的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有些吃力,老师也要求他们遇到问题要及时找同学或者老师释疑。 此外,在上文提到的“每日聊天”的制度当中,白板上也会对于一些语法的要点进行解析,并布置相应的作业。通过实际的运用操练,对于一些语法点也能有更深的体会。 6.翻译 翻译之前没有专门做过训练,因为翻译能力主要源于词汇积累和对于英文句式表达的熟悉,平日的学习都在积累这些内容;其次才是翻译技术“信、达、雅”的深入要求,也就是在中文方面的积累。本月做了一次英翻中的训练,大家的成绩普遍都一般。主要的问题在于对英文句式的表达不够熟悉。因为平日的抽词抽句检查,只需要将大致意思讲出来即可。但是翻译对于理解的要求则更为精细。借着这次翻译的机会,老师也给大家专门讲解了关于英文句式的理解要点。同时,也要求在以后的阅读检查当中,要将句子翻译通畅,才能算作过关。 二 课程引导部分 本月的课程引导思路,在于将目标型的观念更加细致地给大家进行梳理。因为大家目前对于目标型的概念,还只是停留于“有目标有方向”的定义之上。所以,需要让大家更接地气地明白目标型的人的方方面面,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时,将会做何选择。其间,也穿插了对于现在及未来阶层分化现状的解析,让大家更为明确自己在现今的时代能把握怎样的机会。
1.文章:知识分子人格低下 这篇文章讲述的现状,在当今极其普遍:社会潮流以追求名利为主要目的,真正是为了理想和情怀来做学术研究的人少之又少,整个社会上充满浮躁之气。尤其在中国社会中体现更为明显,在中国的各行各业当中,“潜规则”的存在已然是一项明规则,为了名利,可以走各种关系和手段。拥有名利,可以得到世人艳羡的眼光,但和真正的实质无关。就像很多人能将武术套路打得非常漂亮,但是却没有真正的实战能力。反倒是拥有实战能力的高手,往往都“隐于世间”,不为人所知。 课堂上,老师也给孩子们抛出了疑惑:希望选择怎样的一种状态?是要面子、找感觉,还是要里子、实现目标?大家都认为,追求里子才是实质。不过,这样的状态说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非常困难。比如一代奸臣严嵩,一开始还是有一些刚正的骨气的,最终还是屈服于“现实”。因为对比追求目标的艰辛,追求感觉会更加轻松一些。 放到现实的生活中,类似的选择也有:是去选择在同学老师面前找感觉,装出个不错的样子就够了,还是选择踏实地提升自己、达成目标?选择目标,对常人而言是一种委屈,需要牺牲掉很多欢愉的感觉,例如名利给自己带来的面子。但实际上,选择追求感觉的人,常常活在一种患得患失的状态当中,因为感觉会随着环境充满了不定性。反而是选择目标的人往往会更加充实,因为他们这一生都在做自己热爱的事情,也不需要为了别人而活。 目前大多数孩子们的状态,还是比较容易被“名利”所困,大家会更多地在意分数、老师同学的认可等。例如:一些孩子在进了至上组以后,状态反而不如还没进入至上组的时候,会有些懈怠。我也提醒大家:这是一种有问题的心态,虽然外在看上去大家似乎都在为了至上组的目标努力,但一旦得到认可就会停止努力、开始享受,说明努力所朝向的目标背后想找的依然是感觉,不是真正的提升的目标。这种看似努力的状态也随时都有可能有波动。
2.电影:《起跑线》 这是一部印度电影,从教育的角度,描绘了现今阶层与阶层之间的鸿沟。影片秉持着印度电影一贯的风格,画风欢快,但背后引人深思。主角一家靠着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大笔的物质财富,却因为想要送孩子到贵族学校上学而处处碰壁,因为贵族学校都只接收上层社会的孩子,而上层社会不单单只有物质财富上的壁垒,还包括文化、礼节等各个方面。老师将电影从三个角度进行了解读: 第一,阶层的跨越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纪录片《人生七年》非常好地诠释了这一点,不同阶层的人所过的生活是完全不一样的,上层社会的七岁孩子早早开始看起了金融日报,同样年龄的下层社会的孩子却不得不为生计发愁。若要跨越阶层,需要能够跳脱当下阶层的眼光局限,这非常困难,就像让肚子都吃不饱的孩子去思考哲学和道德观念,他们会认为这对自己的生活毫无帮助。而且更可悲的是,大部分人并没有要跨越阶层的意识,就像电影中下层社会的人并不会觉得自己这样生活有什么问题。 第二,自上而下的文化自卑。由于印度的本土文化本身在世界上不占优势地位,又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有很深刻的对比。尤其是身属上层社会的人,有着更多对比的机会,越对比就越觉得自卑。为了保住自己和家族的“国际化竞争力”,他们便全力让自己和西方靠拢。影片中的说英文、追求西方潮流都是这样的体现。这种文化自卑是自上而下的,当社会上的权贵和有话语权的人都是这样的作风,中下层自然有样学样,还会因为自己和“西方化”的接触机会有限而更加自卑。 这样的文化自卑,在中国体现得更甚之。例如中国对于学英语的极度疯狂,留学欧美在中国人心中就是高大上的代名词。文化自卑所导致的后果是:国人将不再会去深入发掘本民族的文化价值,整个民族只剩皮肤是黄的,最终将完全西化。由于西方社会的排外性,我们的发展也会极其有限,最多只能成为西方人的附庸。 第三,教育于人的重要性。如果想要跨越阶级、改变命运,教育是唯一的方式。因为教育能够拓展人的眼界,提升能力,有机会朝更高级的阶段发展。所以,我们应该要存有自我教育的意识,不断积累刷新自己,让自己跟上时代、有更多的机会。 不过,奇怪的是,大多数人的行为中体现出的却是喜欢“无知”,生怕自己明白得更多就需要思考得更多;宁可因为无知的原因,心安理得地过好现在的生活。就像很多人上了山长的课程,当时很受震撼,过后却埋怨山长为什么让他知道了那么多,吃垃圾食品都不能好好吃了。我也询问了同学们:希望自己有知还是无知?孩子们都觉得还是要有知,事实无法通过“你不知道”而逃避掉,必须要去面对和解决。而无知一定会吃亏,只是自己不一定知道。 3.电影:《极速风流》
这部电影是由真实故事改编,讲述的是两个赛车手之间相互竞争的故事,让孩子们很有代入感,因为在现在的班级模式当中,竞争是孩子们的常态。竞争是一剂猛药,在此激励下,孩子们都能够拿出自己更好的状态。但同时,如果不将竞争的心态加以引导,强大的竞争压力下也容易产生负面效果。因此,本次电影课就从几个角度,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竞争: 第一,竞争的目的是什么?答案是:为了更好地激励自己发挥出更好的状态。如果在没有竞争的环境中,人没有参照,就看不到自己存在的问题。所以,和他人对比的目的是发现自己的盲区,并且鞭策自己用最高的效率去改进。因此,竞争对手间应该是一种互利的状态,正如比尔盖茨和乔布斯那样互相成就。 但现在社会上,很多人将竞争对手视为眼中钉,甚至会采用一些恶劣的手段拔除对方。因为大家看不透竞争的目的是互相成就,还会认为对手就是一个抢自己饭碗的邪恶存在。这是眼光的局限,尤其是中国人历来成王败寇的思维模式,更容易产生这样的观念。对此,我也提醒大家要看透竞争背后的目标,这是为了自己的目标而服务的。 第二,该用怎样的心态来看待对手?当明确竞争的目的是互相成就之后,对待对手,自然而然就会生发起尊重和感恩。因为对手在用他的全部努力,督促我能达成更好的状态。在电影当中,两个年轻人一开始也是争得你死我活,互相嫌弃又互相忌惮,但越往后走,他们越加意识到对方在自己生命当中的价值。所以他们依旧全力拼搏以尊重自己和对手,但是心底都将对方当做是比朋友还珍贵的存在,也会为对方的胜利而真心高兴。 对于这样的状态,孩子们都深有感触:自己对于对手的心态,可从来没有这么坦荡过。一方面是出于自己只关心成败,没有看到竞争背后的真正价值;另一方面,也是出于自己知道自己不够精进,所以有时反倒希望对手出纰漏……通过电影的示范,孩子们明显调整了对于竞争对手的心态,彼此之间不再那么刻薄,更多是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 第三,更高级的状态:不专门需要竞争来驱动自己。古人曾说:以史为镜知兴替,以人为镜知得失。如果能将身边所有的人、事、物都当做镜子来自行对照自己的状态并调整,那也不需要什么刻意的竞争制度了。我也提醒大家:目前大家动力还比较足的原因,多数是因为在竞争压力之下,极少数人是因为自己对目标很明确。如果真的想长期保持状态,就需要梳理清楚自己最终想达到的状态,而非仅仅是“赢得竞争”即可。 4.文章:关系,何时可以跟别人比? 文章的讲解,是继续深化同学们对于竞争关系的理解。文章作者提到了面对竞争会产生的两种不同现象:第一种人,容易因为竞争产生的结果有很多的情绪起伏,好就开心,不好就难过;第二种人,不为竞争结果所动。大家都默认自己属于第一种状态,有同学甚至举例说,自己可以因为一场比赛的胜利,暗自高兴一周有余。但很显然,如果让竞争结果影响情绪,对于整体的效率没有什么帮助。为什么人与人的反应会有这样的不同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第一种人在竞争当中找的是感觉,而第二种人只是将竞争当成自己实现目标的手段。找感觉的人,固然也会因为竞争而拥有一些动力,但这些动力都很容易由于患得患失之心无法持久。有目标的人则根本不会在乎这些感觉,只要自己每一次都有改进,就都是向自己的目标前进的过程。换句话说,有目标的人真正比较的对象是自己,外界只是一份对照而已。 孩子们也提出了问题:有些时候并不是因为他们自己选择找感觉,找感觉就好像是内心中的一种本能一样,不由自主地就这么做了。其实,原因很简单:找感觉是人让自己安心的方式,因为内心知道自己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又不愿意去面对,所以总想着得从外界求取许多认同,让自己觉得自己还是不错的。但是,内心的感觉是欺骗不了的,唯一给自己安心的方式,就是让自己不断地进步。 最后,老师也用一种比较形象的方式进行了总结,该用怎样的心态面对竞争:既要“紧张”,也要“放松”。孩子们初听都有些懵,不知道该如何将两个完全相反的状态结合在一起。实际上:紧张指的是自己必须要时刻专注地瞄准目标,有了目标的指引,生活中的诸事自然会摆到正确的方向上;放松指的是对于自己的努力过后是否得到认可,不需要过于执着,因为自己在这个过程中肯定都在成长。对比这个标准,有的同学过于紧张,一点事情都会纠结半天;而有的同学则是过于放松,对自己没有什么要求。两者都是存在问题的,需要进一步的调整。
5.电影:《了不起的菲丽西》(明仪老师) 善于观察的家长会发现:有些孩子的成长之路很顺利,即使短期犯错误,也能很快解决,甚至还会因为跨越错误而成长得更好。但有些孩子成长得总是很坎坷,各种问题层出不穷,状态跌宕起伏,改进自身问题时也总会出现很多障碍。 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成长顺利的孩子往往目标专一,因此不容易纠结,也没有太多因素会导致他分心,他只是随时对准目标调整自己;而另一些孩子则因为没有准确的一个目标,而想要很多的东西,因此很多事物都会吸引他的关注、牵绊他,导致他偏离成长的道路。 尤其中级班大班的孩子目前临近青春期的年龄,心里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无意义但自寻烦扰的念头(这也是为何青春期的孩子总是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此时教会他们用目标意识实现“万念归一”(用一个念头代替其他一万个念头)非常重要。 因此,本节课就采取孩子们提问平时遇到的问题,而老师借答疑做引导的方式进行;但越往后,孩子们越从老师的解答中发现一个事实:其实所有这些问题,只要用目标型的思维去思考,都不是问题;而自己会困扰其中,只是因为遗忘了目标。 比如,有的孩子问:自己改问题总是一段时间很有激情,一段时间没有激情。怎么办?得到的回答就是:如果你记得你还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就不会去想这个问题;因为无论你前阵子改问题顺利还是不顺利,现在要做的事情都是一样的,就是去改进问题,去纠结于前阵子状态好还是不好,于现在、于未来,都有什么价值呢?还有的孩子问道:面对竞争总会因胜败而影响心情和状态,该怎么解决?回答便是:竞争是一种对自己现有水平、平时训练状态的检验,其核心目的是促使自己继续实现生命目标,如果记得这一点,那么输了就反省自我哪些地方做得不对,赢了就继续看向目标,不会有太大的情绪反应;只有执着于赢的感觉,才会因胜负去影响状态…… 答疑结束后,老师也引导孩子们:能否卓越,不取决于你要什么,而取决于你愿意放弃什么。如果内心对名誉不能放弃、对享受不能放弃、对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认可不能放弃,那么你整天去想怎么得到这些东西,又哪里还有精力去想自己的弱点是什么、如何克服?因此,要学习《原则》中的思想:“成功只是自我进化所带来的附属品,但从始至终都不是我去刻意追求的东西,我追求的只是纯粹的自我进化”。 此外,在主线课程以外还有一些课程,在此也和家长们做一下分享。(另外,每隔一段时间也都会有至上组小课,由于人数范围小,内容会设置得更有针对性一些,引申讨论也会更多。在此就不占篇幅了。) 6.引导男生 上个月专门给女生讲了青春期的心态引导课,让女生用女王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这让男生感觉有些“不公平”,应他们的要求,本月也给他们上了一节课,主旨与女生的课程相呼应,让男生明白:每个男生都有成为“英雄”的可能。 这句话并不是乱说的,事实上的确如此。男生天生就更有制心一处的天赋,因为男生的心思更为纯粹。只要有真心想要达成的目标,就能够劲往一处使。例如世界上各行各业最顶尖的大师,都以男性居多。所以,男生都应该以未来的“英雄”自居和要求自己。 不过,大班的男生却普遍与之气质相反,更多的是“自命平凡”,没有足够的自信。男生们给出的原因是:因为平时知道自己还有很多的问题,所以自信不起来。其实,明白自己和目标之间的差距,和制定出高远的目标,这两点并不矛盾。就相当于知道自己有潜能成为绝世宝剑,只不过现在还在打磨过程中;和已经自认为这辈子就是把水果刀了,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老师通过一篇文章:《美国评论:成功人士的品质》(2014年明德高中入学考试阅读文章)给大家进行了更详细的解析。 文章说:成功人士拥有三个品质:至上情结,即是相信自己卓尔不群的信念;不安全感,即是知道自己和高目标高标准之间的差距,督促自己高效进取;自控能力,即是能够控制好自己不被目标以外的事情所牵引。用《原则》中达里奥的话来说,意为眼光全面,能够看透一件事情背后的级别效应,所以不为诱惑所动。这三点特质中最重要的,正是第一点:高远目标的设立。如果这真的是你想要的,后续你会自动发展出后面两点特质来帮助实现目标。 课后,男生们都对比自己做了一些思考,发现自己确实缺乏自我的高远定位。在此之后,男生也做了很多男生内部的讨论,从行动上给自己提高要求。第一个要求就是:希望全方位超过女生。所以在月末,男生也主动向女生发出了内务PK挑战,先从男生的弱项上开始突破。 7.尊重和换位 本次引导来源于一个事件:前段时间,邀请了秦教练来教了大班一天的练功。秦教练是武汉体院的资深摔跤教练,对于身体素质的训练很有经验。同时,秦教练为人热情,由于很喜欢孩子们,带练功的时间也就从上午一直持续到下午。不过,由于孩子们觉得有些累,加上秦教练训练的方式也与以往学堂的方式不完全一样,指出个人问题时也比较直接一些,孩子们不能适应,整体状态就有些消极。 在晚上总结的时候,我问到了大家这件事情,大家的反应都很统一,没觉得自己有哪些做错了的地方。我从四个角度,给孩子们详细解读了这个事情: 第一,秦教练远来是客,退几步说,就算是秦教练有不妥当的地方,出于对客人的礼貌和尊重,都应该保持友好。山长在和一些非通道中人相处时,处理都会非常的优雅,绝不会给客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很显然,大家都忘记了自己身为主人的身份,只顾着抱怨,缺乏整体的形象意识。 第二,大家内心过于自以为是,认为自己对于锻炼的理解就一定是对的,认为与自己不一样的就一定有问题。不过,山长的武功很高,但是他从来不会觉得自己就已经是顶尖,还一直在找很多别的高手来学习。学堂的教育方式也永远都在更新,没有说绝对的经验。所以,以自己以往的锻炼经验,判断别人的方式一定不正确,是很自以为是的表现。何况秦教练作为培养出多个冠军的资深教练,肯定有自己的方法,更犯不着有闲心来整大家。聪明人往往会愿意尝试和体验,以完善自己的不足。 第三,做事情要明确自己的目的。当天教育局要来进行年检,我们的首要目的肯定是要展示出良好的形象给他们。但大家明显都忘记了这个最重要的目的,只顾着自己的情绪抒发。从这一桩小事中,就可以看出大家主次不分的问题,以后处理大事就会暴露更多。 第四,任何事情发生过后,大家都应该有对自己的反省,发现自己哪里还能有做得更好的地方。反省和总结也是目标型的习惯。但大家毫无这样的意识,在老师说话之前都还觉得自己一点问题也没有。可见,大家内在感觉型都比较重,喜欢随性做事,而非理性做事。 被批评过后,大家都一阵沉默和懊悔,也提出了希望能够找秦教练道歉,并且想再让秦教练带一次自己练功,以挽回形象。其实,这件事情本身并不严重,孩子们也并没有造成多不好的印象,只是相比平日而言,拿出的不是最佳状态。老师也跟大家说了这样“小题大做”的目的,是希望大家养成习惯:从小事中看自己的大问题。精英通过这样做,避免自己会犯同样的错误,用更高效的方式做事。经此一事,大家对于自身的反省意识加强了很多。
三 班级管理部分 1.小组改革 经过了前两个月的小组制度,大家从一开始的陌生,逐渐有所磨合。互相之间的关系也不再纠结于“关系好坏”,更多的会有种团队的整体感,需要互相关心,共同提升。在这样的契机下,孩子们向老师提出了希望能够分成男女生小组。因为相比异性之间的磨合沟通,他们觉得同性之间能够有更好的沟通效率,而且“同一战线”的团队感更强。 其实在开学初期考虑分组的时候,我也想过是否要男女生分组,但碍于当时男生女生都有各自的整体状态问题,例如男生的浮躁贪玩,女生的纠结多虑,放在一起会将状态产生共鸣:大家都觉得这样是正常现象。而且,当时孩子们的状态不如现在,各自之间并不怎么关心。以当时的考虑,就以能力为均分标准,先形成公平竞争的局面;此外,小组内异性间互相的“看不顺眼”,也能成为小组发现问题、并且改变的动力。 而现在的状况则不一样了,经过磨合,大家对自己的目标更清楚,看人看事更为理性,不太会受别的事情的影响;也都有了经营团队的意识。这时候放在一起,一方面对大家是一种新的刺激,激起更多的动力;另一方面,也能让男生女生更顺畅地发挥自己的个性。于是,本月男女生便重新进行了分组。 不过,分组前还有个小插曲:在有人提出分组建议后,老师征询大家的意见,发现女生明显不怎么情愿。问了半天原因,原来是觉得男生综合能力更强,跟男生PK会吃亏,有点怕接受挑战。说了之后,女生自己也觉得挺不好意思的。我便给女生讲了明德一班当年完胜男生的故事,告诉她们:只要对自己有要求,就能够达到。如果你们已经默认自己不如男生强,不需要比就输了。女生们也深受“前辈故事”的激励,最终全票同意分组。 此外,我也专门和男生说:男生现今能力上有些优势,也不能代表什么,因为男生天生就应该比女生要强。所以,我也会对你们男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不是胜了女生即可,而是要大比分超出,才算你们赢。男生们充满豪情地一致同意。期待在老师两边的“煽风点火”下,男生和女生都能够创造出更多的突破。 2.日总模式改革 为了让孩子们能够有更好的参照标准,对照自己改进问题,本月月末,我给大家提供了一种新的写日总的模式:对照《原则》一书,根据自己当天的状态,选择感触最深的一条,进行对照反省。有点像以前明德一班闭关时写《沉思录》的模式(由于《沉思录》的境界有点高,多数孩子们现在还不能完全理解,所以并未选择这个材料)。《原则》一书是桥水基金总裁雷·达里奥的人生经验总结,达里奥是一个典型的目标型人,思维极度严谨周密,这些原则也经他实践证明的不二法则,而且文字表达清晰,容易理解。与他的文字共鸣,也能帮助孩子们对目标型有更深入的理解,以调整自己的行为。 3.经营心态引导 本月班级管理从整体上来看,相比以往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在于孩子们自己的参与会更多。尤其是在发现班级存在问题并且解决方面,有时都不需要上报老师,孩子们自己就已经把问题完善了。例如在晾衣区制度的完善上,我基本没有参与,已经做得井井有条了。 在肯定了大家的进步之后,我也提出要给大家升高要求: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最大不同,就是要有主动承担责任的心。如果只是一时做得好玩,过后出了问题就要躲,这就不是成熟的心态。所以,班级出现任何的问题,大家都应该用“我有一份责任”的心态去面对,而非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样的效率也才会更高。而且,外人也会这样来看。例如晾衣区小组没有制定好规则,其实外人不会针对那个组,总结出的只会是中级大班不会做事的形象。 经过引导后,大家做事情普遍都更有担当了一些,每当有什么事情需要问责,很多人都愿意去领取责任。这方面,我对组长的训练和要求会更高一些,甚至还得为组员的错误买单,承担领导不力的责任。组长们也深以为然,带组的自觉性比之前提高了许多。 二 运动和活动部分 1.运动 本月的运动方面经历了三个阶段:1)体能持续训练阶段。主要以之前的越野跑训练升级测速为主。男生大部分都已经升级到了加强版跑道上,体能水平提升很快。女生也都超了自己以前的成绩;2)垫上基本功加强阶段。缘于老师鼓励孩子们去挑战三班,在挑战的刺激下,全体人员集中训练了一周,所有人的垫上运动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升。最终和三班的挑战,也打了个平局。这对孩子们来说是很大的激励,而且他们说自己其实有机会赢,可以以后继续挑战;3)身法协调性训练阶段,以魔力球(头上绑带系着网球,击打网球以训练反应速度)、打小球、踩脚、实战体验、太乙金刚拳等训练为主。尤其打小球经过了近两个月的训练,全班已经有半数升级进入身法阶段,整体的灵活性有了很大的提升。 本月的新项目:踩脚和魔力球,孩子们对此都很有兴趣,踩脚看似简单,实则是在实战中学会踩位和距离感的重要训练,还能将步法练得更为迅速。魔力球一方面是训练反应速度,能够迅速应对各个角度飞来的小球;另一方面,也让手指的硬度得到提升。 此外,本月我们还和免费一班有多次联谊,联谊内容包括游戏(砸鸭子)和一些运动项目,大班展示出的很多水平让免费班都很佩服。例如在联谊越野跑时,大班同学全部让了免费班同学一段坡道,后面再去追,最终也都基本成功卫冕。孩子们看到自己的进步,内心也都非常高兴。 2.活动 本月的活动依然很丰富:1)社会实践调查,在峨山县城内和各行各业的人聊天。孩子们都感触颇深,对于平庸人士的无趣生活有了更深的思考;2)买水果比赛,看谁能买到最物美价廉的水果;3)和免费一班两人三足比赛去洛河;4)校内身份版撕名牌游戏。这是康老师花了几天时间为孩子们精心策划的场景闯关题,过程中对身体和思考力都是训练,大家都玩得意犹未尽;5)作为舞会举办方,邀请其他班来参加舞会。虽然第一次的舞会举办不是很成功,但大家依然想在改进后给全校更好的体验,后期也邀请中级班小班来先行体验新的舞会方案。在一次又一次的“碰壁”中,孩子们也收获了许多的做事经验。 学生个人情况总结(略) 以上便是本次月总的全部内容。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或建议,欢迎来信探讨。祝福您和家人一切顺利,阖家幸福! 中级班大班班主任:谢雨晴 2017.12.19 |
|
来自: Richard_X > 《周总月总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