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问题已成为影响经济增长和经济转型的重要问题之一,中国人口结构究竟是怎样的?对此,东方财富网邀请到了天津民晟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青云先生做客《财富观察》栏目,与大家分享了他的精彩观点。 以下为部分采访实录: 东方财富网:说到人口,说到宏观一点的经济,我们普通人而言还挺困惑的,也常听说,也常看媒体的一些报道,但是看来看去总是被牵着鼻子走,自己没有判断能力。今天咱们借这个机会跟李博士一起聊聊有关于人口更深入的东西,首先第一个问题特别关心的从新中国到现在时间已经非常久了,我们发现一个特点,这个特点就是以前咱们都说咱们人口众多,是一个优势。后来到了这两年又发现年轻人太少了,老年人太多了。所以我们一直在想是不是我们优势没了,未来我们将会经受个人生活的压力,经济未来的压力等等,会是这样吗?您的观点是怎样的? 李青云:首先我非常同意你这个说法,我们之前从总量的角度来说我们有一个红利期,现在有一个专利的说法是不是负债期要来临,这个我个人比较认同。但是某种意义上讲这样的一个研究方向或者关注的视角比较宏观,比较倾向于总量指标。那么总量指标有时候我们就不能够叫的很准,比较有把握的去判断,大概某个时点可能出现某个较为确定的变动,它是一个长趋势、大趋势,可能是在若干年呈现出一种确定的变化。对于我们在投资的时候,是不是能够借助它时点性的力量,我们觉得这个角度可能贡献不是那么大。所以我个人是从2006年开始,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人口问题,当然首先它一定有总量的概念,但是更多的我想关注的是在微观的或者细节上的结构优没有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我今天想跟大家交流的话题就是人口结构角度的事情,而不是总量角度的事情,我想从这个角度来说。 东方财富网:说到结构我自己有一个感受,我是90后,我是91年的,往前翻有80年,80年、90年、00年我们切身的感受,比如说我上学那会,初中、小学人特别多,一个班级很多人,还要增加班。据说我现在过年回家,我的同龄人结婚早的,有孩子当爹的,再送孩子上学,发现班的数量少了,以前四十个、五十个,现在变成三十个、二十个,每个班的学生也少了,我那个时候一个教室五六十号人装不下,现在也就三十多四十多,这是我自己生活的体验,这个跟结构,您的观察视角能给大家深入解读一下吗? 李青云:这就是一个重要的结构指标,就是出生年龄的结构。我今天也正好想从这个角度上跟大家聊,因为人口结构可以从很多指标上去说,年龄结构比如说性别结构诸如此类,但是年龄结构是最重要的一个角度,所以我想借这个话题聊一聊91年前、91年后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 东方财富网:我们已经看到这张图。 李青云:大家来看一下,首先这张图的数据来源是国家统计的公报,这是很权威的数字,依据这个数据来源我们做了这么一张曲线图。从1949年以后一直到刚刚过去的2017年,这么多年,每年出生的人口数量。那么很多人在研究人口和经济的时候,有时候会听到海外的一个词汇叫做战后婴儿潮。比方说美国有一个战后婴儿潮,日本有一个团块世代,其实也是战后婴儿潮,就是说1945年之后,我们是1949年之后有一个大量出生的状态。我们跟人家还不一样的一点,我们这幅图更加有意思,这幅图我们来看一下,我们这幅图相比其他的国家,我们的起落要多了几次,那么很多国家它战后一次大的人口出生,若干年后来了一次人口下降,就是这样一个起伏,或者1.5个起伏。我们很经典的三次起伏,大家首先看这个区间,50年代的后半期,受各种因素影响我们出现了一次人口的下降,那么这个影响因素过去了之后就是一次猛烈的拉抬,当时我们政策是鼓励生育,所以特殊影响因素过了之后大家生育的意愿又重新恢复,又生出了很多孩子。这就是著名的中国第二人口高峰,大概是1962年前后,一直到1974年前后,这前前后后12年左右生了将近三亿人,是我们最大的人口高峰。在1974年之后,我们又出现了一次人口的出生下滑,这个下滑的原因其实也特别好理解,就是往前倒推二十年你会发现他们的父母数量在下降,就是五十年代后半叶出生的人到了七十年代后半叶他变成父母,但是父母数量下降,所以他下降。当这个下降完成之后,我们在这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开始提倡计划生育,所以你看这个政策效果非常显著,如果没有计划生育的政策这次反弹大家看我的鼠标,它应该是一个很高的斜率向上走,但是很平缓了,这就是计划生育的好处。 接下来我们要注意的是这个区间,1987年到1990年,大体的区间是人口第三高峰区,它的顶峰就是1987年到1900年这四年。 东方财富网:难怪我上学的时候特别多。 李青云:1990年以后的状态特别值得我们关注,1990年一直到1999年来了一次特别长的人口出生下滑,这个下滑两个原因,一个还是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再一个就是在计划生育执行的后半期,一个阶段之后,又出现了1974年以后的人开始当父母了,但是1974年之后它的出生还是下降的,所以它出现了一次连续下降。1990年到1999年连续下降十年,数据比较引人注意,1990年出生了2700万人,但是到了1999人我们出生只有1150万左右。 东方财富网:这个下降的幅度有点夸张。 李青云:对,比较显著,非常显著。所以说十年我们的出生水准应该是下降了超过55%。这个下降的幅度或者说深度在主要国家是没有同量的例子。所以说我们这个情况叫做三起三落,或者三落三起,这是有别于很多国家的特殊情况,因为本身两个特殊原因,五十年代末特殊的背景加上计划生育政策也是多数国家并没有这个情况,这是我们国家的特殊政策,所以两个特殊原因导致了这样一个特殊情况。这个我是看的比较认真的一点,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在说做人口比较的时候,我们不好跟其他国家比,我们的结构非常特殊。这里面还有一个,最近两年看的比较多,我稍微提一下。这幅图最后这两个位置。 东方财富网:时间我看了一下,2016年、2017年。 李青云:我们2016年是放开二胎的一年,这第一年,当时预期2017年可能会效果更为好一些,结果事实上2017年比2016年生的少,远远低于很多预测和分析。 东方财富网:这个我要问一句,您觉得是为什么呢? 李青云:我们倒推回来看,你看请继续看这个图,看我指标索引,在2001年之后我们每年出生的水平一直在1600、1700这个位置上打横了,这个猛一看没有什么,但是往回看问题就来了,因为它对应的父母是这一截。也就是说父母数量日渐增长的背景下,我们的孩子才生出一个平稳的线,这就是大家常知道的概念了就是生育意愿的下降。没有以前那么热衷或者偏好,如果没有父母数量的增长,我们这些年出生数量是下降还不是平稳的。这个事情稍微推一下就更加值得我们关注了,1987年到1990年我们觉得这批孩子,现在不能说孩子了,他们要当父母了,那么等他们当了父母之后,接下来准备当父母的可就是这条线了。更加猛烈的一次下滑,就是父母数量猛烈下滑叠加出生意愿下降,所以我觉得再过几年我们可能,如果人口政策不做重大调整,并且或者采取措施鼓励的话,那么我们可能会看到一个更为剧烈的下降曲线。 东方财富网:说到这我要问一句,如果是发达的经济体,发达的国家,他们比较健康的人口曲线应该是怎样的呢?和这个图对比一下,应该是怎样的呢? 李青云:据我分析还很难说健康与否,我们说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解读,如果说我们想保持一个族群,它的人口数是相对稳定的,那么人口学家有一个说法,总和生育率要在2左右,不能低于2。那么但是你看大多数发达国家总和生育率是不断下降,很少达到2,所以我个人的一个分析是经济发展水平、社保水平越高,可能生育意愿越下降,我觉得不考虑健康不健康来衡量,而是一种人对生活品质追求之后的新的选择。 东方财富网:这个倒是挺值得我们再去思考的,如果说我们没有政策的限制,再没有生活、教育、医疗等限制的话,我们能够达到发达国家普通老百姓的平均水准的话,恐怕以咱们的观念多子多福或者人丁兴旺的观点在里面,假设我刚才说的几个条件都不在了,比如说政策物质都不在了,咱们老一辈人丁兴旺的观念能不能助我们人口回升呢,您刚才分析到的趋势不是刚才的限制,反而就是真的不想生了,您怎么看? 李青云:我觉得有一个例子都是中国人,台湾的情况。 东方财富网:台湾的情况,我们听一听。 李青云:它就是生育率下降了,它没有类似大陆比较严格的这种生育管控,没有这么严格的管控,虽然它也是有人口密度比较高的问题,但是经过发展它现在生育意愿是下降的。所以我觉得传统的观念是一方面,但是新的生活理念、生活方式,当然我还是认为那一点,生活水平的提升、社保程度的完善可能对它会有一个根本性的影响。 东方财富网:说实话,真是,在我生活当中,因为我做媒体的,很多资深财经记者,他们做的非常出色,自己会做生意、做老板,会自己创业,都非常成功,纵观他们,不管男生女生已经到了35岁左右,有的人别说是结婚,恋爱都没有,如果说是生孩子,怎么可能,我连爱人都没有生孩子的事情我不知道是多少年以后的事情,这个真的是挺常见的。如果说我爸那个年代,33、35没有结婚那应该在朋友圈会被耻笑。这确实值得我们研究,人口结构李博士讲的非常清楚,我第一次这么清晰发现人口波动和变化的原因,第二次就要深入解读人变了,经济规律、消费等等,怎么变呢? 李青云:我们看这张图真正想解决的问题了,首先我有这么一个分析框架,这个框架其实也很简单,我的逻辑是这样,消费品的结构会决定我们的产业结构,什么意思呢?如果大家都在买房,我们需要修路、建桥这是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产业结构一定是重资产主导,这是很好理解的一件事情。那么是重资产主导的状态,那么就会有一个融资的匹配问题,重资产结构特别适合银行债务融资,它不太适合股权融资。所以我这里面有一个逻辑关系,消费品结构当它集中在物品消费,比方说汽车、房产的时候,一定对应重资产结构为主,一定对应着银行融资主导。但是一旦消费品结构开始向比方说我们常说的服务转轨,那么产业结构一定会从重资产向轻资产转,那么融资结构一定会向银行可能就扩张性不会明显,但是股票市场、权益市场变的越来越重要,这是一个基本逻辑,这个不难理解。我们就要看这种变化什么时候发生,这个物理条件没有解决,后面很多东西不好动,所以我是从人口结构角度看这个变化或者说这个拐点在什么时候出现,而我一向认为总量指标不能告诉我这个时间点,只有结构指标才能告诉这个时间点。 我们有一个这样的非常简单的历史回归,就是历史回顾,我们说先借用一个通常的消费结构升级,最开始人们表示要消费,衣食温饱问题,随后要解决住行,买房买车。在买房买车之前应该是买家电比较多,我们看股票市场,九十年代是家电消费的高峰阶段,整个九十年代可能是把这个东西解决了是很重要的事情,所以当时长虹都是赫赫有名的企业,再看股票市场的龙头股几乎是家电类的,两千年之后买房买车替代了家电消费的核心定位,包括买手机也变的厉害后,2000年后虽然市场起伏,但是值得我们关注,长期战胜大盘就是地产金融或者是为了满足他们运行的矿产、有色金属,所以我们的观点就是核心消费品是什么,它的核心产业就是这个阶段的核心产业,自然而然具备在长期战胜大盘的特点,那么怎么去判断它是核心消费品呢?一方面我们讲消费它是有两个角度来看的,消费是哪两个角度来看呢?第一我们在特定的时段要买什么,这叫消费对象,但是光有这个不行,因为我同时间可能有人在买房,有人在买车,有人可能已经买海外旅游,同一个时间段消费对象多种,所以还要叠加一个指标。最受关注的消费对象是哪个,也就是说有最多的消费者的那个是谁,所以这个就要看人口结构才知道什么阶段最多人想买什么,所以就是说有多少人在特定时段集中在买什么,这个东西我们就可以把它叫做核心消费品,这个核心消费品拉动的所有行业都可以说是该阶段的核心产业,它就具备,如果从价值投资角度上讲在这个阶段一定具备战胜大盘的优秀潜质。人口结构我们一直在看我们在什么阶段消费什么。 现在我们对这个图最主要的解读是什么呢?当然这个图这个解读对我来说还是很刻骨铭心,还是回到第三人口高峰上。1987年到1990年是我们年轻人,最新的这批高峰里面的核心点,我在2007年就有一个研判,2015年是我们刚需的拐点。那么比较小的城市可能在2015年之前比方说2014年就出现拐点,比较大的城市可能2015年之后若干年出现刚需的拐点,刚需拐点和投资需求是两个逻辑。那么我的观点是只有当刚需出现拐点之后,我们对房地产的关注度才有可能下降,但是不见得马上下降。现在来看比方说北京和上海,历史性的是2017年出现常住人口下降。 但是深圳仍然还在流入,这有个性化的原因,但是不管怎么样,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深圳的房价一直比较坚挺,跟人口流入,说白了还是需求者的问题,我有足够的需求者我撑得住。但是我还是那个观点,大势所趋,还是有下降的时候,只不过由于吸引力的问题,它的下降可能比北京、上海来的更晚更迟,这是我特别关注的一个点。所以我个人在2015年之前我不太看好所谓一线城市房价下调拐点之类的东西。我记得很经典,2008年房价有一次回落,很多人咨询我该怎么办,我说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建议买入,我说拐点远未到来。但是现在我对这个问题就要保持警醒了,虽然现在大家对于房地产看的很重。 东方财富网:今年一季度开工率投资都不小的。 李青云:对,因为这是过去二三十年我们特别兴旺的一个行业,我觉得很正常。因为看这张图就知道我们有太多的人需要这二十年、三十年来解决住房问题,但是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往后人就少了,我们如果看产能问题,我们房地产的产能是按照高峰期配置的,一旦刚需下降,总会有那么一个时间点把投资需求拖下来,那时候产能就大过需求,这就不是刚需的问题,就是大过需求。极端个别城市的情况,可能还有更大的反转,因为从投资的角度上来讲,投资品的价格是边际定价,不是小区全部卖掉才定价,只要一套卖了就定价。所以特别吸引人的地方是不是还会有更强的边际抛售,是需要关注的。但是回过来为什么刻骨铭心呢?这点是我们眼下特别复杂的一个点,房地产涨还是不涨,还是跌,大家都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我一直坚持我的观点。刚需未下降的时候,不能去看它会出现实质性的下降,所以人口结构给我的指示就是刚需我认为已到拐点,接下来观察什么时候投资需求会受到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