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养老金上调开始落地。近日,上海率先公布养老金具体调整方案,并要求于5月18日发放到位。按照人社部要求,各地区要于2018年5月31日前将具体实施方案报批。
人社部、财政部3月下发通知,明确2018年继续同步提高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总体上调5%左右,并要求各地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报人社部、财政部审批后抓紧组织实施,尽快把调整增加的基本养老金发放到退休人员手中。
最值得一提的是,按照人社部的要求,此次调整,对高龄退休人员、艰苦边远地区退休人员可适当提高调整水平。也就是说,高龄退休人员、艰苦边远地区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可以多涨一些,而这一点在上海的养老金调整方案中也有体现。上海今年继续对企业退休人员中2017年底男满65岁、女满60岁的高龄人员在以上三项的基础上再增加20元。
笔者认为,此次养老金调整向高龄退休人员、艰苦边远地区退休人员适当倾斜不仅合理,还恰恰体现了社会公平。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并通过其补偿功能,可以一定程度上促进起点公平和过程公平,但是,社会福利上的公平不是一个社会全体成员绝对平均的概念,养老金作为社会保障功能及社会再分配工具之一,保障社会最弱势的群体如高龄退休人员的最基本福利是社会公平的最核心要义之一。
我国依然贯彻落实的是以按劳分配为基础,利用再分配政策促进社会公平。社会保证公平的目的并不是最终达到结果公平,而是完善第一次分配的缺陷,保障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要求。
与此同时,艰苦边远地区退休人员是为整个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和牺牲的,社会也应该予以弥补。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保障边远地区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水平还是有一定的不足,覆盖不够全面。边远地区生活条件艰苦,物质资源匮乏,更应该得到社会的关怀。同时边远地区的社会安定,人民幸福对于我国的整体国家安定,边境和谐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所以,此次养老金制度对于边远地区退休人员的倾斜,有着重要的社会和国家安全意义。
此次上调养老金,的确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收支平衡,特别是在未进行此次养老金调整之前,有一些省份就已经出现了收支失衡的情况发生了。在最早的养老金改革之前,我国实行的是单位保障的养老制度,没有基金积累。在改革之后,发放的养老金都需要用人单位、职工个人缴费和财政补助来完成基金支付。随着老龄化的加速,退休人数逐年增长,我国的退休人数已经从2004年的3775万人,增长到如今的上亿人。但养老金已经做到了“13”连涨,所以,我国社保制度的收支平衡压力一直都在。
那么如何既能做到保障养老金的增长,又能保障收支平衡呢? 笔者认为,最主要的措施有两个方面:一是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统筹安排。例如今年养老保险中央调剂制度,直至真正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同时,国家也在积极尝试社保基金入市,将社保基金在完善风险管控的情况下,进入资本市场,能够在提高社保基金收益的同时,还能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助力。二是加大公共财政对养老金的支付比重。遵从凯恩斯功能财政理论,政府在保证财政稳定的情况下,不应过度追求收支平衡,应该在公共领域积极发挥自身的作用,而不应该被收支平衡标准约束。
另外,从公平理论来看,政府是社会保障的“最终付款人”,其中去年启动的划转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的改革,也是政府切实履行社保“最终付款人”责任的体现。(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