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费力妈说‘概念’的外延和内涵的【悖运动】

 小猫臭臭 2018-04-27

汉语的一个概念就是一张大饼, 它的覆盖面, 由一个概念通名构成, 如人的概念, 就是一张大饼。它的外延大到可以涵盖'人’这个通名的全部。 而其内涵的界定, 仅在于区别【人】和【非人】这两个部分。 凡是【非'非人’】的部分,就都包括在【人】的概念下。而如果要更具体的来界定'人’门类下的从属亚概念,

这个语境里,就用'前置’定义的具体的通名来表示, 如人的概念下,可以包括'男人’,和'女人’两个子类, 其界定的依据是'性别’。 这样就可以把'人’这张大饼, 切为两块,一块占½,人类总人口的一半是男人, 男人之外的另外一半是人类的女人。

如果用国别来界定的化, 也就可以在男人这半张饼里, 以【中国】男人和【非中国】男人来细分为亚类, 于是, 以国别为依据,就把男人这'半张大饼’,再分为一半, 中国男人, 成了人类大饼的概念的¼ . 这个定义的思维过程, 就表现为内涵越泛, 外延越大,内涵越精准, 外延就越小。 于是,一个通名概念的外延的大小, 取决于其内涵的'具体程度', 而具体的内涵, 就是’定语',定义取决于其内涵界定的大小, 内涵界定越’聚焦', 外延就越收缩。 而人名的’功能', 就是以最精准, 最聚焦的界定,来限制你的姓名的’外延覆盖', 而使你成为这个’名称'的唯一’占有者'。

这里发生了人类在’聚类', 群分’的环境中, 逐步分化出'区别’, 并对各种'区别’创作一个'概念符号’而'区而别之’的过程。这就是语言中的语汇, 从最初有限的一音节多义, 到后来对象的'命名’和'概念’的【名之】的过程, 都出现了细分, 精准,用各种语音手段来'区而别之’。 比如汉字的'字调’, 就是一种'界定’的方式, 而这种'区而别之’的手段, 在汉语里成为主要手段之一,汉字的偏旁是另一个手段, 用来对'近义近音’的概念字, 进行'视觉’区别, 而并不能导致'语音’上的区别。 但是在大语境中,这个同音近义, 或同音歧义的'困境’,是在大语境的制约下, 基本上不会导致误解。 现代语言的词汇量的大增,是和我们必须细分对象,并更精准地表达的'心理定势’有关, 而'区而别之’的语言和字汇的'特征’,就是刺激大量增加字汇和语汇的动机。

(原创)费力妈说“概念'的外延和内涵的【悖运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