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湿地视点】解读文本 提炼“文眼” 创设“课眼”

 深思的草甸 2018-04-28



  ——听上海名师汤立宏老师报告心得

9月14日下午我受学校外派前往莲湖区进校听学科讲座,主讲老师汤立宏是上海市长宁区、虹口区学科带头人。汤老师给我们带了一场题为《文体解读“文眼提炼”与“课眼”创设》的专题性讲座,短短两个小时的讲座,汤老师就如何深入解读文本,如何提炼文章文眼,设计出主问题,创设自己独特的课堂“课眼”等方面做了介绍,从而实现课文讲解的提纲挈领和高效课堂的目标,让我受益匪浅。

汤老师指出中学语文教学现状中普遍存在着语文老师对文本独立解读的能力过低,往往拿到一篇课文时,总是忽视了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而直接借用各种教参资料进行备课,缺少教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文本解读不到位直接导致课堂教学目标定位的偏移和缺失,也会导致教材的内在美和艺术价值得不到充分发掘,课堂教学活动的师生互动形式也会因教师对文本不够熟稔而显得生硬而单调。面对这种现状,汤老师明确语文教师应该变换角色来开发文本,分别以普通读者的身份、教师的身份、学生的身份来实现对文本的不同程度和角度的解读,从而更深入的理解文本的内容。只有深入解读文本,才能够实现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提炼出文章的“文眼”统摄全篇。

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中指出“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也说到:“余谓眼乃神光所聚,固有通体之眼,有数句之眼,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照映。”所谓“文眼”就是刘氏所说的文章的“通体之眼”照应前后,能引起全篇的“开阖变化”,“一动万随”使全篇通体生辉。

汤老师指就“文眼”的提炼问题,从“文眼”的特点与分类,“文眼”的位置与语文阅读中的巧寻“文眼”,“文眼”提炼的注意点等三个方面来进行解读。他明确“文眼”是文章信息的储存库,它的具体呈现可以是一个词语,也可以是一个句子,一般位于篇首则起统领全文的作用,“文眼”在文中则“纲举目张”,若在文尾,则收束全篇,画龙点睛,卒章显志。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那讲课也应当有“课眼”了,“课眼”是对一堂课整体解读的钥匙,创设好“课眼”设计好主问题,那么整个文本的课堂解读就会显得一气呵成,避免将文本解读的支离破碎,从而破坏了文本的艺术美感。

汤老师就如何巧设语文课的“文眼”问题,结合实例进行了生动地讲解:

(一)采取找教材“文眼”或“诗眼”的办法为课堂教学活动巧妙设置“课眼”。如: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文眼”就是“秋”文章围绕“秋”写了“秋色”“秋声”“秋味”只要把握住这个“课眼”就可以将整篇课文串联从而让学生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二)“课眼”可以是语文老师的教学创意所在。可以从课堂教学的扩散点和聚焦点入手,设计“课眼”;可以以课文的记叙或抒情线索作为“课眼”;还可以巧妙利用文章空白或矛盾处,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以令人玩味的警句作“课眼”;以课文中作者所发现生活的焦点作为“课眼”;以凸显课文中的某一标点符号作为“课眼”。汤老师为我们例举了很多可提炼为“课眼”的角度和方法,就是想告诉语文老师需要有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深刻发掘文章中的一切可以用来统摄全篇的“课眼”。如: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可以设计“课眼”为“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从而让学生发掘出祥林嫂一生与春天的关系,立春时,丈夫死掉;孟春时,被迫改嫁;暮春时,痛失爱子;迎春新年祝福时,魂归升天。由此展开对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探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鲁迅先生笔下旧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命运,从而实现对文章主旨的解读。体现出语文老师的创意和智慧。

(三)“课眼”是语文老师与学生课堂互动过程中结出的硕果。老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阅读感受作为“课眼”让学生成为解读文本的主体,老师给出引导,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自己是实现对文本的解读和探究。如: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还可以通过老师抛出一个问题“祥林嫂的死是他杀还是自杀?”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自成两派,形成攻擂来激发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探究来找出依据,从而实现对课文主旨的探究。还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四)基于“课眼”的教学设计,是语文老师打造“精品课堂”的着力点所在。

(五)一篇课文可以有多种角度设计“课眼”。如:施耐庵《水浒传》中《智取生辰纲》一课可以采用围绕“智”发现问题?分别找出杨志的“智”和吴用的“智”;杨志的“智”与“不智”;“取者之智”和“失者之智”等等多种角度设计,从而激发学生对文本探究的主动性。

汤立宏老师的报告让我受益匪浅,不仅学习到了解读文本实现高效课堂的方法,更让我感受到语文老师首先要具备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提炼出能够统摄全篇的“文眼”准确把握文章重点,运用教育的智慧创设出“课眼”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这需要我们认认真真读文本,扎扎实实搞研究,勤勤恳恳做教育,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任重而道远! 

                 写于2017年9月16日    清晨6时西安 

作者介绍

张艳,陕西省西安外国语大学附属西安外国语学校初中语文教师。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4年,任班主任工作3年。热爱学习,经常反思,勤于书写教学札记和生活感悟。热衷中国传统文化,爱诗词,爱书法,爱阅读,爱写作。愿与文字相伴,将生活过成诗!

汪洋老师将发表在各大期刊上的40余篇经典文本解读类、教学类论文进行了梳理,总结出“品味文本中的暗示与象征”、“引导学生借助知识解读文本”等规律性策略,以此成书。王君老师为此书作序,并高度评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