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鹤山区姬家山乡王家辿村:一个有味道的村子

 我的昆仑奴 2018-04-30


  鹤山区姬家山乡境内的王家辿村


王家辿,位于鹤壁市鹤山区西部山区姬家山乡境内,涵括王家辿、杜家辿、东齐、师家顶等四个自然村,总面积6.13平方公里。为国家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村落始建于明代,至今有近400年历史。传说,明朝初,4个王姓兄弟从山西洪洞大槐树外出逃难,其中一人看到这里有山有水,又有许多香椿树,便建房而居,世代繁衍形成村庄,全村人都姓王,均属王氏兄弟后代。日前,古村魅力再显,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传统古村落。

王家辿的“辿”,凡看到它的人都会问:这个字怎么读呢?其实,这个村子名叫王家zhàn,音同车站的”站“,正确的字形应该是一个“建”字底,上面一个“山”字,是王家辿先人独创的。根据当地村民的解释,是村子建在半山腰。因为没有什么打字法能够打出来,便用形似的、走之旁的“辿(chan)”字代替了。

  王家辿始建于明朝,民居均为石头砌成,多为明、清、民国时期建造,风格质朴,古味静呈。王家辿有百余栋清一色的灰瓦房,自南向北绵延700余米。偶尔几栋现代翻修的红砖房,像颗颗红钻点缀其中。

  建村后,先人根据这里的自然条件发展了经济作物,黄楝树和香椿树,并栽种了柿子、核桃等多种果木树。村内盛产红油香椿,山坡岭头、房前屋后放眼皆是,为鹤山区万亩香椿基地所在地。每年清明前后,漫山遍野的香椿散发出独特的香味,引得周边省市的人们蜂拥至此,高价购买村民采摘的香椿叶。“每年到了香椿成熟的季节,全村男女老少都回来,凌晨2点就起床开始摘,能摘个把月,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村民王相福说。(小编虽然没有亲眼看到这幅丰收的景象,但是想想就觉得蛮幸福的)

黄楝树结的果

  黄楝树也满山都是,但因气候改变,虫害原因致使黄楝油不能正常收获。过去黄楝油是村里的一大收入,每到秋收季节,黄楝籽收来用来榨油。

  村中随处可见油坊、石坊、石磨、石碾、石臼等传统生产事物。村民家中多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传统生活用具。


村民王相福在为小编演示石臼的用法

  村民未染山外世俗,风气纯朴,生活安逸,家家户户烧柴做饭,扁担挑水、挑粮,驴车走亲戚等传统生活方式沿袭至今。小编也体验了下王家辿村的交通工具--驴车。

  村内现在还有为数不多的“门当户对”。(“门当户对”指男女双方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情况相当,很适合结亲。现指古民居建筑中大门建筑的组成部分。)


  小编来到了村民王相福(同时也是我们的向导)的家,不禁被这满院的柿子吸引了,村里的柿子特别的甜,并且没有核,村民家还有自制的削皮机,把柿子去皮之后可以做柿饼用,他为我们演示了一下,真的特别方便,小编以前是真的没有见过呢!院中还有水窖,提上来的水可以直接喝,很干净。屋顶也晒满了柿子和粮食。


  王相福带着我们来到了一户人家,这家人的房子至少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平时也没有人居住,主人偶尔会回来打扫下卫生。小编看到这家的院子里堆满了金灿灿的玉米,一幅丰收的景象。

  王家辿自然环境风貌、生产生活方式、山风村俗、生活器物等传统遗留保存完好。游客在游览过程中纷纷以明清民居、传统器物和自然风光为背景留影拍照,体现了王家辿成为极佳旅游摄影基地的品质。

  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小编也要离开这里了,真的有点舍不得呢。舍不得这里的一草一木,舍不得这里质朴的村民,舍不得这里的一切。


  秋高气爽的季节里,大家可以约上三五好友,一起去走走看看,远离城市的喧嚣,来到这个古朴村庄,感受平日里没有的宁静,放下浮躁,去感受不一样的美景。(鹤壁网记者 吴珍 摄影 郭晓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