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余映潮:苦练文言诗文的教学本领

 姗姗来迟dw 2018-04-30

小学语文名师

于茫茫书海中,为你寻找更适合自己成长的有效资源和那些锲入心灵的文字。与高人交心,轻松学习,把时间留给更重要的人更重要的事。

精彩就点击右上角分享出去,玫瑰手染余香。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荆州市教科院原中学语文教研员,多家国家级中学语文专业杂志的封面人物。创建了全新的“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阅读教学艺术体系,总结出了“思路明晰单纯,提问精粹实在,品读细腻深入,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的教学设计30字诀。精彩的课堂教学受到各地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普遍欢迎。

余映潮:苦练文言诗文的教学本领

小学文言诗文的教学,应该是一个需要突出强调的重点,应该是一个有着比较细致的教学要求和比较到位的教学指导的难点。但新课标对此方面的阐释却显得力度不强。从课标中我们提炼出的教学要求只有:(1)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2)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3)学生背诵古诗,其中1~6年级75篇。(4)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根据上述说法,可将文言诗文的教学要求理解得很简单:一是教学的难度很“浅易”;二是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古诗”;三是教法的呈现是“记诵”。其实不然,一旦进入教学,文言诗文的教学难度就非同一般地显现了出来。

可以说,文言诗文是中小学语文中难度最大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有比较专业的学问水平与能力素养。为了更好地进行文言诗文的教学并适应未来更高层次的教学要求,我们可主要从四个方面训练、提高自己的教学本领。

01

一、练朗读吟诵的本领

朗读吟诵,是语文教师最弱的能力之一,大面积上的语文教师自身缺乏朗读能力,由此影响到不能够指导学生进行达意传情的朗读。所以课堂上大量出现轻率的不负责任的“你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的教学指令,直接影响到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语文教师提高自己的朗读吟诵的本领,第一要了解什么是朗读及朗读教学。朗读,一般解释为用清晰响亮的声音诵读;从教学的角度看,这样的定义还不足以表现朗读的魅力。朗读不只是出声地“念书”,朗读也不只是“大声”地“读起来”。朗读,是进行语音、语调、语速、语气等方面的技能训练和普通话训练的语文学习活动;朗读,是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的语文实践活动;朗读,是用声音来传达作品内蕴的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朗读教学对学生而言,是进行语言熏陶、情感陶冶、气质训练的优美实践过程。

朗读教学,按照课标的说法就是: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语文教师提高自己的朗读吟诵的本领,第二要坚持对自己朗读能力的训练。这种自我训练的细节与提升过程一般是:训练自己大声、准确地朗读,训练自己读好诗句的节奏,训练自己读好文句内部的停顿,训练自己运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语速表达文章的情感,训练自己体味与表达诗文朗读的最佳角度,训练自己通过文章的朗读来表现文章表达的妙处,训练并提升自己的演读水平等。

如利用于谦的《石灰吟》对自己进行朗读训练: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诗借物喻人,咏物寄怀,表现了诗人高洁的理想;整首诗笔法凝炼,一气呵成,感染力强。我们可以这样体味与进行朗读实践:1.中速地、大声地朗读;2.根据表达情感的需要,读好每句诗的四三节奏;3.根据诗意读清楚其层次与停顿;4.由于抒发情感的需要,读出每句诗第五个字的重音与拖音;5.把握好最后三个字的渐慢语速。

长久地大量地坚持像这样的朗读训练,无疑地能够提高教师个人的朗读吟诵的本领。

02

二、练撰写赏析短文的本领

文言诗文课文的研读理解有多种方法,但最好用撰写欣赏短文的方法进行。用这种方法来表现自己对文言诗文的研读,与其说是训练短文写作的本领,还不如说是硬逼着自己更专心更深透地研读文本;而优秀教师的成长,是十分需要这样“硬磨”的过程。

撰写课文赏析短文,一定要坚持原创,写作时可以把握三点要求:一是精短,千字左右;二是精美,阐释深透;三是精致,角度美妙。如笔者撰写的短文:《十五从军征》鉴赏。

《十五从军征》是乐府诗、五言诗、叙事诗。它描述了一位离乡背井从军在外数十年的老兵回到故里时“归来无家”的情景,表现了底层劳动人民在当时不合理的兵役制度下的深刻痛苦。

下面运用一种对比句式来领起对《十五从军征》的鉴赏。

1. 漫长的时空,短暂的瞬间。

80个字的《十五从军征》,写了一位孤苦老兵65年的生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写的就是漫长的时空。整整六十五年的从军,其中的“空白”能让我们展开丰富的想象:老兵的从军,征程中的军旅生活,战场上的血雨腥风、出生入死,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

全诗的重心表现在一个“归”字上,开头以后的14句诗,描绘的就是老兵回家的短暂瞬间。少年从军,历尽磨难,垂老归来,不见家园,看到的却是“松柏冢累累”。诗歌详写了老兵重返故里这一瞬间,给他悲惨的一生打上了一个句号,简洁的描写之中,老兵的孤苦凄凉跃然纸上。

漫长的时空,短暂的瞬间,包容着丰富的内涵,这就是详略之妙、剪裁之妙。

2. 宏大的背景,渺小的场景。

汉代长期拓边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苦难。这首诗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历史阶段的社会生活。这就是它的宏大的背景。

但这种宏大背景却是通过渺小的场景表现出来的。这渺小的场景就是老兵的“家”。老兵回家,本身就很悲凉,但更可悲的是,他的家远望却是“松柏冢累累”,近看则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这里没有杨柳只有松柏,没有家人只有坟茔,没有人迹只有鸟兽,没有作物只有野谷,没有亲人的声音只有死亡的寂静。

宏大的背景,渺小的场景;有家的景愿,无家的现实;尽逝的亲人,幸存的老兵;打仗的活着回来,在家的全部死去;曾经熟悉的故乡,如此陌生的家园;极其微型的篇幅,非常巨大的容量——这就是本诗深沉的叙事技巧,这就是非常美妙的表达角度。

3. 平凡的字词,精美的表达。

《十五从军征》所有的字眼都平淡无奇,却有着惊人的表现力。如: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八十”与“十五”两相对照,形成反差,突现老兵离家时间之久远;“始得归”与“从军征”两相呼应,虚实相映,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老兵的生活,为老兵的故事铺设了厚重的事实背景。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侧面手法,“松柏”用得好;常青的只是坟茔累累的墓地,一片生机之下是一片死亡的景象。“累累”用得好,遍地坟墓,渲染了恐怖的景象,揭示了人民苦难深重的社会现实。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用最常见的生活情景来表现最不可思议的生活现实,粗谷野菜,难以下咽,老兵思念那些再也见不着的亲人,更是难以抑制心头的悲伤。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泪”字用得极有份量。“归”来的结果只是见到累累的坟头、荒芜的庭院和野兔野鸡野谷野菜;所有的悲怆,全用无声的“泪”来表现。诗歌到此,没有抒情,没有议论,它留下的是一个永远定格的艺术形象,留下来的是意境深远、韵味绵长的艺术效果。

总之,《十五从军征》有着独特的魅力,能够让我们在每一个细节上都有欣赏的收获。

03

三、练进行资料建设的本领

文言诗文的解读,是进行教学的重要准备工作,不能浮于表面,不能浅尝辄止,不能只读课文或注释,也不能简单地复制教师教学用书上的基本内容;而是要用“编写”的方式进行有层次的详细解读,把提炼、理解、解析、欣赏的文字经过整合并清晰地落实到“纸面”上。

这就是教学资料的建设,或者说是单课教学资料的建设。

以诗为例,其“编写”的层次一般为:出示原诗,然后:1.作家作品知识;2.字意词义解释;3.诗句译文;4.诗意描述;5.诵读要领;6.诗歌赏析。根据教学的需要,有的内容可以更加翔实,层次可以更加细腻。当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对诗文的资料进行角度分明的“六写”、“七写”或“八写”。

下面是《渔歌子》的“六写”式课文教学资料: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作品知识:

张志和(约730~810年),唐代诗人。字子同,今浙江金华人。少年有才学,后隐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作品多写闲散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

《渔歌子》,又名《渔歌曲》《渔父》等,原唐教坊曲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


课文注释:

渔歌子:词牌名。

西塞山:又名“道士矶”,据说在今浙江省吴兴县西南。

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箬笠:用竹篾编成的斗笠。

蓑衣:用棕、麻编制成的雨披。

鳜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不须:不必,用不着。

诗歌美译:

西塞山前白鹭在天空自由高飞,桃花盛开春水流淌鳜鱼正肥美。

头戴青色斗笠,身披绿色蓑衣,在斜风细雨中垂钓不急着归回。

诗意描述:

青葱的西塞山前,美丽的白鹭在自由地飞翔。小河旁边,桃花盛开;流水平缓,鳜鱼肥美。河面的一叶小舟中,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箬笠,披着绿色蓑衣,在斜风细雨中悠闲自得地垂钓。他被美丽山水中的江南春景迷住了,久久不愿离去。

诵读要领:

以四三节奏为主,第一二四句中的第四个字要读得婉转自然,朗读时注意语调的轻快,前两句着重表现出欣然的情致,后两句着重表现出悠然的情味。

诗歌简析:

这首美词描绘了春天秀丽的山水风光,勾勒了一位渔翁的形象,表现了渔家的生活情趣以及词人隐居时的垂钓之乐,优雅地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表现了画面之美、色彩之美、动静之美、映衬之美。“西塞山”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了渔父的悠闲自得。

    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显现出流动的画面之美、柔和的色彩之美,表现了景物之间的虚实映衬之美。这里桃红水绿,意境优美,一山一水,高下分明,表现了暮春西塞山前的山光水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

    全词着色明丽,用语活泼,诗的层次明晰,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人。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与心情。“青箬笠,绿蓑衣”是渔人形象,也是诗人自指。一“青”一“绿”色彩柔美和谐,和前面的“白鹭”“桃花”相映成趣。“斜风细雨”将整首诗的意境带入了诗意盎然的境界,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山水、悠然洒脱的生活情趣和向往自由生活的心情。

进行这样的资料积累,最接地气,最实用,最有益于教学。如果将这种分析、积累资料的方法运用各种文体的课文,将会让自己的教学素养产生质的飞跃。

04

四、练认真细致备课的本领

文言诗文的备课,需要考虑内容翔实准确、思路明晰单纯、教学容量丰富、学生实践充分、审美氛围浓郁;需要尽量减少零碎提问的量、尽量回避琐碎串讲的方法、尽量着眼于集体的训练、尽量安排角度不同的课中活动。每一篇课文的备课都要追求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丰厚的学习收获。

如沪教版六年级《山居秋暝》的教学创意——美读,美写,美诵。

1.导入

近体诗:唐代诗人所创造的两种新的诗体——律诗和绝句,称为近体诗。

王维(701~761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山水田园派诗人, “诗中有画”是他诗歌创作的重要特色。

2.诗歌美读

第一遍:轻声地朗读,并认读字词。

暝:日落,夜晚。

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

新:刚刚。

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

浣女:洗衣服的姑娘;浣:洗衣。

莲动下渔舟:溪中莲花动荡,知是渔船沿水下行。

随意春芳歇:任凭春草消散、逝去。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此处指诗人。

第二遍:舒缓地朗读,并朗读译诗。

山居秋暝

  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

  深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明月映照在幽静的松林间,

  清清的泉水在碧石上流淌。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

  莲叶晃动处渔船轻轻摇荡。

  春天的美景虽然已经消歇,

  眼前的秋景多么令人神往。

第三遍:深情地朗读,注意读好诗句的重音。

“空”“新”“晚”“明”“清”“流”“喧”“动”“留”。

第四遍读:陶醉地朗读,读出最后三个字的顿宕,并背诵全诗。

3.诗歌美写

教师出示例文:

这里是雨后的山。松林一尘不染,显得格外苍翠;月光皎洁,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影树,一切都这样地明净、清幽。白练似的泉水流过石上,淙淙有声,像优美的夜曲,反衬出山中的宁静,使人感到仿佛是大自然的脉搏在轻轻地跳动。

   请同学们改写、扩写诗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每一位同学都得写,写作时间5分钟。然后交流。

   交流之后,教师再出示优美片段:

   这里有安逸的村民。夜间,竹林,模糊的人影,还有欢声笑语,这是勤劳、朴素、开朗的少女们刚从水边洗衣归来;清流,渔舟,摇动的莲叶,清脆的桨声,这是淳厚、朴实的渔夫才在月光的朗照下去捕鱼归来。

同学们美美地朗读。

 4.诗歌美诵

教师出示根据曾冬先生的“唐诗素描”改编的吟诵稿,全班同学深情地吟诵:山居秋暝。

(男)雨说停就停了,山庄被冲洗得清清爽爽。山间寺院晚钟的声音,在秋天微凉的空气中缓缓游动。

(女)月亮挂上了树枝;晶莹的光辉碎得满地都是。清亮的泉流漫过石上,潺潺地流向远方。

(男)竹林摇响着喧笑;月光下,长发飘飘的少女提着浣衣的竹篮,走进了各自的柴门。

(女)渔歌牵动了莲荷;水波荡漾中,收网的汉子们驾着满仓的收获穿过夜色,沿流而返。

(合)时光如水,春芳消歇;宁静与闲适,让人好想做一个隐者,把这份淡泊、这份幽静,留在生命的深处。 


编辑:泡泡糖

本号为学术研究和传播,不涉及商业,如有侵权请告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