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要么让问题减少一个维度,要么让自己的水平增高一个维度

 hongzhuanyidui 2018-05-01

《生命·觉者》系列

讲述对生命解说最具多样性的观点

本期对象:郦波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硕士生导师;

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博士,

汉语言文学博士后 ;

2009年10月,在《百家讲坛》主讲

《大明名臣:风雨张居正》、

《大明名臣:抗倭英雄戚继光》等;

参加中央电视台

《中国成语大会第一季》、《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和《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担任嘉宾。

专访郦波第三期视频

00:00 / 00:00
重新播放
0:00:00
上次观看至{$min}{$sec},正在为您续播
跳过广告
应版权方的要求,好莱坞会员无法跳过该剧广告 广告剩余: 10
【剩余 则广告】 您是尊贵的QQ会员 秒后跳过此广告
详情点击
应版权方的要求,好莱坞会员无法免除该部电视剧的广告,请您谅解!
我知道了!
分享
10广告详情

精彩对话

古代的仁人志士,像辛弃疾,左手破阵子,右手西江月,破阵子就是为达到理想,矢志努力,永远不放弃;西江月的状态就是“明月别枝惊鹊”,它其实讲的是内心清空自我,澄澈万分的状态,随时能回到最清澈的自我,这就是儒家的状态。

梁冬老师

我想向您请教一个问题,您是怎么在日常中践行这件事情的?

郦波老师

稻盛和夫有一个著名的《活法》,工作即修行,其实要论源头,是从王阳明得来的。

有一个县令拜王阳明为师,来上王阳明的课,当时听得眉飞色舞,高兴极了,过后却垂头丧气地说:“你讲的那些都非常好,我也希望努力去做,但是你不知道,作为一个县令,千头万绪,诸事缠身,我在这个工作岗位上没办法像你说的那样修行。”

王阳明笑了然后说:“我什么时候让你在课上修行了?我说的这些是让你明白,生活即修行,工作即修行,你只有在县令的位置上用到了,才算是真正的修行,才算真正的心学。”

做事情叫心上学,事上练,做任何事不论再困扰,再麻烦,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修炼,叫事半功倍,这叫事上练。

之前王阳明提到的事上练的“练”是“炼”,如今用的这个“练”是染色的意思,就是你一点点地浸染在里面,你的层次就上来了。

你自己亲近“道”,让“道”来染你,在这个世界上,你知“道”没有用的,得入乎其中,得到“道”里面去,所有的方法都是这样。

王国维先生讲的《人间词话》中的所谓人生三大境界也是这样,第一层是“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第二层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入乎其中,出来叫入乎其外。

其实还有一层境界,叫入乎其上,不仅入乎其外,还要能驾驭它。到最后是你驾驭事情,而不是事情驾驭你。

所有的艺术家,音乐大师,比如他在拉小提琴的时候,“道”在他手中,他已经驾驭这一切了,他可能只有一些肢体上的累,但是身心是极愉悦的,这就是超乎其上。

如何达到每一秒都在练呢?其实那是一种心境,一种打开了精神世界之后,这个世界需要重新塑造,这是一个更高的维度层次。

成龙演过的一个电影叫《十二生肖》,在一个迷宫里面被一群狗追,他出不来是因为那个草丛比他高,后来降落伞把他拎出来,往上升的时候就明白了,因为那个时候他具有长宽高,而迷宫只有长和宽。

所以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要么你让问题减少一个维度,要么你自己的水平增高一个维度。

打开精神空间其实就是为你自己提升一个维度,所以你说生活中无时无刻要保持这种心境,就是你要构建一个属于你的高维度出来。

古代所有的帝王到最后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什么都有了之后,唯一的追求就是长生不老,比如秦始皇和汉武大帝。其实生物界也是这样,植物也是这样得以实现物种的延续。

这说明有一种意志不是人类的意志,而是宇宙的意志,突破时间的局限,达到不朽。

梁冬老师

我有一个猜想,为什么中国所有的这些大德们都对于静坐、禅坐、睡觉这么敏感,可能在以前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包括现在所有的人类,最能够突破时间的局限感,让时间产生变量,就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在这里面最容易产生“觉”。

郦波老师

我们总觉得感性和精神世界息息相关,其实理性精神和精神世界也是息息相关的。

我们觉得做梦都是感性的,但人对梦的状态会反思,会有一种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感觉,像梦境到观想之境,再到心经。

《心经》的第一句话是描写菩萨的状态“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行深”就是他深入在般若波罗蜜多的状态里面,那个状态产生的结果,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说明菩萨的精神世界完全打开,和整个宇宙的意识产生共振,菩萨就是觉者。

这种状态儒家也有,孔子的儒家其实是延续了周公的这些东西,所以佛教到了中国之后产生禅宗。

胡适先生讲中国哲学史,这都很明确,禅宗绝对是中国本土化宗教,它其实是和儒道结合。

庄子其实也是有儒家精神的,在《先秦典籍》中庄子虽然对孔子不客气,但只是说孔子的法不行于道,不行于世,但他对孔子是很尊重的。他的“心斋之法”其实还是有层次论的,这就是儒家讲的修身修心之法。

正意诚心的那个“诚”,就是允执厥中的状态,不光说我诚实就是“诚”了,“诚者,成也”,你看那个大成之道,这个“成”就和天地万物有沟通了,而且你融入其中,还能出乎其外,还能驭乎其上。

人生的状态其实决定的是你精神的状态。

很多人看上去很有钱很成功,但人生状态其实并不好,什么人叫状态佳,我给你反过来讲,王阳明是一个晚产儿,他有哮喘,普遍猜测他应该死于肺癌,所以他经常咳血。

他就在这样的身体状态下,平南赣匪患,平宁王之乱,平广西匪患,然后在正统理学围追堵截之下,开辟心学极大境界,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最后他放下官印不管了,要回故乡,却没有撑到回家。人生最大的遗憾就是眼看着要到家了,却回不去了。早上起来把学生叫到身边说:“我要走了。”学生立刻泪如雨下:“就差三十里水路了。老师有什么遗言吗?”最后八个字“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王阳明含笑而逝。

一定是精神状态饱满,然后才有可能两者统一,如果只是物质状态饱满,危机就大了。因为物质状态饱满之后,人心惟危的“危”就被无限放大了,道心惟微的那个“微”,本身就是隐形的,就缩得更小了。

所以在这个“睡”和“觉”的过程当中,我们是有可能发展出一套体系,这套体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我们正处于的“惟危”的状态,然后不断修正自己,去扩张自己对于世界的边界的了解,获得某种精神自由。

其实,儒释道都发展出各自丰富的体系,只是文化传承断掉了,这是问题所在。

- End -

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先联系我们

GIF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