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析(五)

 梦想童年594 2018-05-01



文献:

河南諸水以河爲經附河諸郡水濟潁睢淝溱洧伊洛𤄊澗俱入焉北以衛河爲輔而漳於境外合之南以淮河爲輔而汝自境内合之然多截流横渡而已春夏水漲則堤岸爲魚冬水涸則沙灘成地無舟楫之利無商賈之埠無魚鼈之生間或有之亦不多也惟南陽泌淯諸水皆南自入漢若與中州無涉者然舟楫商賈反因以爲利黄河故道由大名趨河間往直沽入海自隋煬帝欲幸江都龍舟十四丈汴水狹不能容乃引河入汴當時止一時度舟計耳不意河流迅急一入不回遂爲千百年之害蓋河北地勢高汴河身低又河南土甚疎理任其衝突奔潰故一入不回余見世廟時有欲求禹故道者真迂儒之言也


分析:


这一次文献较短,但是问题就比较复杂了。所以读通这段文献就是首要任务。我们先来断句。


首先来寻找虚词,这样这段文献可以先断成几个部分:

河南諸水以河爲經附河諸郡水濟潁睢淝溱洧伊洛𤄊澗俱入焉。北以衛河爲輔而漳於境外合之南以淮河爲輔而汝自境内合之然多截流横渡而已。春夏水漲則堤岸爲魚冬水涸則沙灘成地無舟楫之利無商賈之埠無魚鼈之生間或有之亦不多也。惟南陽泌淯諸水皆南自入漢若與中州無涉者然舟楫商賈反因以爲利黄河故道由大名趨河間往直沽入海自隋煬帝欲幸江都龍舟十四丈汴水狹不能容乃引河入汴當時止一時度舟計耳。不意河流迅急一入不回遂爲千百年之害蓋河北地勢高汴河身低又河南土甚疎理任其衝突奔潰故一入不回余見世廟時有欲求禹故道者真迂儒之言也。


接下来是一个一个部分的分析。

第一部分:

河南諸水以河爲經附河諸郡水濟潁睢淝溱洧伊洛𤄊澗俱入焉。

首先来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首先是 河南諸水以河爲 ,爲 后面要接什么是个问题。后半句有 諸郡水濟潁睢淝溱洧伊洛𤄊澗俱入焉 ,入 的对象很明显就是 河 ,中间的 經附河 就关系到这句话中间的断点。这样按照常理就有几种断法:

甲:河南諸水以河爲經,附河諸郡水濟潁睢淝溱洧伊洛𤄊澗俱入焉。

乙:河南諸水以河爲經附,河諸郡水濟潁睢淝溱洧伊洛𤄊澗俱入焉。

丙:河南諸水以河爲經附河,諸郡水濟潁睢淝溱洧伊洛𤄊澗俱入焉。

三种说法中,乙比较别扭,前句后句都不是很通顺。其次是丙,后句虽然可以说通,但是前句语意不明。因此甲就脱颖而出了。甲的前句意思是,河南诸水以黄河为经(为纲,为主脉),古人有经纬之论。后面的 附河 是 诸郡水 的定语,意思是依附在黄河上的各地河流,也就是黄河的各支流。

后面的诸水应以顿号分割:濟、潁、睢、淝、溱、洧、伊、洛、𤄊、澗。其中比较熟悉的是 济水、颍水、淝水、洛水(此处应是洛阳之洛水)。如果对洛阳城的水系比较熟悉,伊、洛、瀍、涧四水是可以断开的。睢水、溱(音 真)水、洧(音 伟)水,也是较为有名的古河流名。


第二部分:

北以衛河爲輔而漳於境外合之南以淮河爲輔而汝自境内合之然多截流横渡而已。

这句话还是在解释上一句,是一个对照结构,

北以衛河爲輔,而漳於境外合之,

南以淮河爲輔,而汝自境内合之。

然后是一个转折:然多截流横渡而已。

这个 境 应指河南省境。这一结构在今天大致相同,黄河北为海河流域,最近的以卫河为主,卫河合漳河于河北,又入南运河而汇入海河;黄河南为淮河流域,汝河在今河南、安徽交界、河南淮滨县东入淮。后面 截流横渡 反映的是黄河的通航特点:基本不适于通航,交通只是横渡黄河。


第三部分:

春夏水漲則堤岸爲魚冬水涸則沙灘成地無舟楫之利無商賈之埠無魚鼈之生間或有之亦不多也。

前面又是一个对照结构:春夏水漲則堤岸爲魚,冬水涸則沙灘成地。

这反映的是黄河的季节性变化差异明显,春夏来水时泛滥成灾,冬天水少时岸滩成了普通的平原。后面是将黄河有“三无”:無舟楫之利,無商賈之埠,無魚鼈之生。这是变相地说黄河是条害河。不过“三无”并没有说绝:間或有之,亦不多也。

这一部分的断句,主要注意的是这种文学的描写手法,有对照,有排比,句式结构基本相同,加上虚词的掌握,问题就简单许多。


第四部分:

惟南陽泌淯諸水皆南自入漢若與中州無涉者然舟楫商賈反因以爲利黄河故道由大名趨河間往直沽入海自隋煬帝欲幸江都龍舟十四丈汴水狹不能容乃引河入汴當時止一時度舟計耳。

这一段我们这样看,中间有直沽入海的事,后面有隋炀帝的事,看着比较烦,先随便切两刀,断成三份:

甲 惟南陽泌淯諸水皆南自入漢若與中州無涉者然舟楫商賈反因以爲利

乙 黄河故道由大名趨河間往直沽入海

丙 自隋煬帝欲幸江都龍舟十四丈汴水狹不能容乃引河入汴當時止一時度舟計耳。

甲和前面几句讲的还是一样的东西。

惟南陽泌淯諸水皆南自入漢,若與中州無涉者,然舟楫商賈反因以爲利。

意思是,南阳这里的几条河流南流入汉江,好像和中原大地(这里还是指河南省)无关,但是交通、商业都因此得利。这又是一个对照,比之黄河极差的通航情况,南阳的泌水、淯水等河都南流入汉江,作为南北交通的要道。这句话明着讲的是水系结构,事实上在讲河南的南阳盆地是个与黄河流域相独立的地理单元,按大流域应属长江流域范围。

乙是在说黄河故道的事情。

黄河故道由大名趨河間,往直沽入海。

故道的事后面有题目,我们到那里细讲。

丙是隋炀帝的事情。

自隋煬帝欲幸江都,龍舟十四丈,汴水狹不能容,乃引河入汴,當時止一時度舟計耳。

按照实词断出 江都 龙舟 汴水 这些词。这里面解释了为什么隋炀帝要引河入汴,因为龙舟太大,汴水水量不够。话好像还没说完,我们看后面。


第五部分

不意河流迅急一入不回遂爲千百年之害蓋河北地勢高汴河身低又河南土甚疎理任其衝突奔潰故一入不回余見世廟時有欲求禹故道者真迂儒之言也。

 蓋河北地勢... 中的 蓋 是一种分析推测的语气词。一入不回 的原因,作者分析认为,河北地势高,汴河低,河南土地又疏松,因此黄河冲突无阻。里面需要注意的是,理 字如果断成:

又河南土甚疎,理任其衝突奔潰,故一入不回。

这样的话前面可以说通,后面翻译作 理应,似乎不妥。我们没有听说过这种说法,就是疏松的土壤就应该让河流在其上横流无忌,这好像听着很别扭。理 跟着 疎 ,意思大致是指长期耕作加之土壤本就比较松软而好似经过多次的梳理一般。

最末是作者的自述,以自称 余 开头:

余見世廟時有欲求禹故道者真迂儒之言也。

里面的难点是 世廟 。如果认为 世廟 是一个地点,则句意说不通,因为后面是对一种观点的反对。如果认为 世廟 是一个人,这句话大致可以说通,断为:

甲 余見世廟,時有欲求禹故道者,真迂儒之言也。

乙 余見世廟時,有欲求禹故道者,真迂儒之言也。

问题是这样就有三个人了:余 世廟 欲求禹故道者,这个 世廟 ,前文既未提及,这里也不加评论,难道是个摆设?

所以认为 世廟 是人名,似乎是错的。不过 世廟 的确是个人,但是在这里指的是一个时间段。古人有称所在王朝以前帝王庙号的一种情况,不称 世宗 而称 世廟 。所以这句话意思是,世宗(如果看不出来是哪朝的,认为是世祖也可以)时我见到有想寻找大禹时黄河故道的人,这真是迂腐之儒的看法。

我们也可以结合前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作者已经认为河北地势高、河南地势地下而利于黄河(这种说法对不对后面我们再分析)南流,因此寻找大禹旧迹的人自然就被认为是不懂道理而只会引经据典的腐儒了。


参考文献:

河南諸水,以河爲經,附河諸郡水,濟、潁、睢、淝、溱、洧、伊、洛、𤄊、澗俱入焉。北以衛河爲輔,而漳於境外合之,南以淮河爲輔,而汝自境内合之。然多截流横渡而已。春夏水漲則堤岸爲魚,冬水涸則沙灘成地,無舟楫之利,無商賈之埠,無魚鼈之生,間或有之,亦不多也。惟南陽泌、淯諸水皆南自入漢,若與中州無涉者,然舟楫商賈反因以爲利。黄河故道由大名趨河間往直沽入海。自隋煬帝欲幸江都,龍舟十四丈,汴水狹不能容,乃引河入汴,當時止一時度舟計耳,不意河流迅急,一入不回,遂爲千百年之害。蓋河北地勢高,汴河身低,又河南土甚疎理,任其衝突奔潰,故一入不回。余見世廟時有欲求禹故道者,真迂儒之言也。

(摘自中华书局2006年版《广志绎》卷之三 江北四省)

(文中 回 字本为 囘,此处简化)


文献中提到了多少条河流的名字?这些河流按照现代地理可以划分为几个大的流域?


河、濟、潁、睢、淝、溱、洧、伊、洛、𤄊、澗、衛河、漳、淮、汝、泌、淯、漢、汴水。合为十九条。这些河流按照现代地理大体可以分为四大流域:黄河流域:河、濟、伊、洛、𤄊、澗。

淮河流域:潁、睢、淝、溱、洧、淮、汝、汴水。

长江流域:泌、淯、漢。

海河流域:衛河、漳。

需要注意济水尽管今天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其大致脉络是属黄河流域的,而古时曾入黄河的潁、睢、淝、溱、洧等水今天属淮河流域。汴水本是泗水支流,也属淮河流域的一部分。


中国水系流域图。图片来自网络。


文献中称黄河曾由直沽入海,这样的时代在历史上有几次?大致是什么时代?


大体上有两次,一是所谓远古时的《山经》、《禹贡》记载中的大河,二是北宋时代。北宋细分又有三次,第一次始于庆历八年(1048年),此后八十年间黄河又发生两次北流事件,经独流(今天津静海独流镇)至泥沽海口(在今天津东)入海。第一次从今海河入海的所谓《山经》、《禹贡》时期大河至今尚无较为可靠的文献或其他考古、地质资料作支撑,因此疑问极大,所在时间、具体流经地点也难以确定。据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考证,其时间可能在春秋战国之前,或有人根据渤海湾西海岸的贝壳堤认为更在商代,具体时代尚不明晰。

这道题主要考察历史上黄河变迁所谓六大徙、七大阶段的知识。历史时期,黄河曾北至今天津一带入海,南至古淮河口云梯关(在今江苏响水南)入海。


黄河。图片来自网络。


文献中称隋炀帝引河水入汴,河水一入不回,试分析这一说法是否正确。


作者这一说法有两个问题:一是矛头直指隋炀帝,二是河水入汴一去不回的描述和解释。

首先我们来看隋炀帝该不该为黄河在河南泛滥的事情背锅。按照历史地理的知识,黄河在东汉王景治河以后八百多年没有发生大的改道事件,而黄河在历史上曾有几次夺淮入海的事件:较早的一次在汉武帝时,瓠子决口,经历二十多年才被堵塞。不过此后黄河仍没有明显的南流趋势。直到五代后晋时,黄河开始大规模的改道,入梁山泊,灌入泗水、淮水。但是在北宋总的情况仍是北流(至今天津一带入渤海)或东流(至今山东北部入渤海),仅在熙宁十年(1077年)南决,一年后决口即被堵塞。到了金代,形势发生了变化,黄河分南北两支,后来终于在金明昌五年(1194年)在阳武光禄村决口入淮,此后六百六十年中基本以入淮为主。那我们再返回来看隋炀帝,隋炀帝时并没有发生大的改道事件,更谈不上“一去不回”这样的事情,隋炀帝开通济渠以行龙舟不假,但是把黄河由此南流的灾害归咎于隋炀帝实在是荒唐的很。

我们再来看 一去不回 是什么情况。这种描述本身就有着极大的问题。第一,这种现象不是始于隋炀帝;第二,也并不是说金明昌五年(1194年)以后的六百六十年中黄河是全流入淮的,其中也有主流东北经大清河入渤海的情况,一概而言过于粗略。

那么再来看作者对 一去不回 的解释是否正确。黄河河流湍急问题不大,问题在于作者认为河北地势高而河南地势低,这又是一种臆断,根源还在于作者不是很了解黄河在河南一带的历史变迁过程,因为作者王士性是明代人,只知道近几百年的历史,而近几百年的历史也是了解得极为粗疏,因为近在明朝正统年间就有黄河北流入大清河的事情。黄河在宋元以后只是少有北决入海河流域的记录,并不是说河北地势已高,黄河无法由故道入海。

这里面实际也有历代王朝的政治考虑。一方面,金以后的王朝多定都于北京,河北地区要尽量减少洪水压力,因此有意将黄河南引,明朝甚至筑堤严防黄河北犯,将豫东、苏北、鲁西南等地作为牺牲品;另一方面,不能使黄河涌入卫河,也是为了漕运通畅,因为黄河北流不但会造成山东以北运河或为黄河泥沙淤塞、或为黄河所夺而湍急无法通航,还会使淮北运河水量减少而无法通航,这都是封建统治者所害怕发生的事情。因此,黄河是北流抑或是南流,这一时期更是与政治考量密切相关,而非地形使然。事实上,河北与河南平原的地形,都利于黄河的奔冲,因此现代为了尽量减少水害,将黄河下游束缚在河南、山东两省北部,这是吸收了王景治河的经验,使得以前的黄泛区终于能够免去黄河长期带来的威胁。


作者:卜庸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