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黎雄才山水画谱之山石︱画家要四知:知天,知地,知人,知时

 闲心一刻 2018-05-03


黎雄才(1910~2001),广东省肇庆人,祖籍广东省高要。当代国画家、美术教育家,岭南画派卓有成就的代表人物。擅长巨幅山水画,精于花鸟草虫,画作气势浑厚,自具风貌,被评论界称为“黎家山水”。黎雄才毕生从事山水画创作,积累了足够的经验,晚年著有《黎雄才山水画谱》。


教与学

老师只能给你指出一条正路

他自己走过的路

给你参考

让你不至于走弯路





现在学画

老师把自己的知识告诉你

这只能是一半之功

你要把学到的这一半结合生活

验证它

运用它

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

才称学到






根基往往在瞬息中体现出来

能做暴风雨中的雄鹰者

完全靠平时磨炼出来的坚实本领





用笔全神贯注

下笔胆大心细

全神贯注

如箭在弦

一触即发

意奋则笔纵

古人云:

“用智不分,乃形于神”







学画要注意二点

第一是循序渐进

第二是笔墨运用

没有笔墨就不成中国画

没有笔就无骨法

没有墨就无神韵






当水果还没有成熟时

尽管给太阳晒

用火烤

甚至涂上颜色

其实仍是生的

学习亦如此

应该老老实实

由生到熟是个必然过程






不学则已

愈学愈难

知难就能提高

因为有追求才觉难

觉易乃落后之兆





画中必带生(生就是有追求)

不宜过熟

从生到熟

又从熟到生

是一个钻研提高过程

若全熟则会变成庸(即烂熟)

“熟中带生”

说的是对自己不满足而追求着新的东西






画家要四知

知天

知地

知人

知时






凭理性作画难得其生

凭感性作画则难得其理

要凭感性而兼理性

此方能活






用墨足以表达人之素养志趣

古人云

人品不高

笔墨无法

笔墨是直接写人之内心感情的东西







用笔第一要“准”

第二要“活”

准则轻重快慢浓淡大小得其质

得其形

活则得其气

得其神






画之先

必深思熟虑

做到胸有成竹

然后下笔

即所谓意在笔先

意在笔先才能一气呵成






业精于勤”手要勤

脑也要勤

学问

学问

就是要多学多问

要学会“问”古人说“百思不如一问”

要问人

也要自问

自问自知

唐人诗云

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







犹如在江心漏船之中

伏烧屋之下

应当机立断

不能犹豫

古人云

犹豫者

事之贼也





画应快则快

应慢则慢

慢而不滞

快而不飘

线条之虚实处理

用笔之干湿

粗细、疏密、顿挫、转折、轻重

必须相宜

否则画面平均

刻板





俗云

快工不巧

快饭不饱

画画不能贪快

快则易草率

过慢则易板滞







高剑父先生言

画画用笔

易放难收

正如下山

如从山顶向山下跑

便无法收住了

一般应该宁慢勿快







中国画要讲究笔墨

无笔何能成画

中国画家一向强调“人”用“笔”毋使“笔”用“人”

画法与书法用笔道理相通







执笔欲紧

运笔欲活

作画要练会悬肘

否则无法伸展作巨幅







学画之初

一定要把实指虚掌之执笔方法练成习惯

久而久之

自然能紧而灵活

用笔应悟之于心而运于手

一笔之尖高低起伏

快慢顿挫

虚实粗细

心手相应地表达出不同质感、量感的东西来

用笔时心不厌精

手不忌熟

熟者熟练

而不是烂熟

俗语云

熟能生巧

即是此理







运笔锋正易藏

锋偏易露

用笔要讲藏锋

若锋芒毕露则易轻薄

而难于沉重

但锋也勿全藏

全藏难显精神

应以有锋处露其精神

藏锋处含其趣味

用笔慢是取其含蓄

快则取其奇巧

应竖应斜

随物而定

顾恺之曰

若画轻物

宜利其笔

若重物宜陈其迹

各以全其想

应做到乍徐还疾

无往弗收

总而言之

用笔离不开“精”“神”“气”“力”四字






用笔忌霸忌恶

忌锋芒毕露

一览无余

古人说

用笔宁有稚气

毋有霸气、市气、俗气

用笔有气有韵

千变万化

是从各种素养得来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