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学看台780 | 黄羌的红色记忆有张党员证【戴镜兵傻子林煜琮戴运辉王万然郑新派郑海潮谷宁刘映辉】

 海陆丰文化遗产 2018-05-04


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 蒋述卓 题

      虽说黄花菜收获期尚未到来,但虎噉村黄花菜种植基地仍撩起作家们的兴趣。

汕尾日报记者 孙彦修 摄

色记忆烙黄羌

●戴镜兵


黄羌位于海丰县东北崇山峻岭之间,北与惠东县的高潭镇、东北与陆河县的新田镇和国营碣石溪林场交界,接近紫金、五华等县。1957年以前是公平区的一部分,现分设为黄羌镇、国营黄羌林场。黄羌由于地理条件和农民富有斗争传统,所以成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

在黄羌这片古老文明的红土地上,生活着近四万客家人,他们秉持着祖先们的勤劳、勇敢、不畏强暴的优良品质,几百年来,在黄羌这个荒凉的土地上奋斗不息,留下了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

时至今日,黄羌镇人民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精神振奋,斗志昂扬,奋斗在奔向小康的大道上。

四月无限好风光,走进红色黄羌,满眼都是绿的波涛。

虎噉村满山遍野盛开的白桐树,给充满传奇的石莲庵增添几许神秘色彩。黄花菜基地前的客家咸茶伴随的哀怨山歌,给人们叙述着此地的悠久历史和客家人的热情好客。

石山营下村的曾生第三游击大队队部旧址前,村支书的介绍,把人们的思绪带回到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东移海陆丰,东江纵队第三游击大队历尽艰辛,带着伤痕累累的躯体,来到了黄羌石山村,他们掩藏在革命群众的海洋中,最终安全返回惠东宝抗日前线,为我党保存了一批军事骨干。

黄羌革命史料馆,集中展示了革命战争年代,发生在黄羌地区的详实史料。展馆中的一件件文物,一幅幅图文并茂的文史资料,吸引着作家们的眼球。

怀着沉重的心情从史料馆中走出,我们来到了黄羌下寨的邱氏公厅,这里曾经是红军医院,如今偌大的公厅杂草丛生,站在这断壁残垣的公厅中,一种悲凉之情从心中油然而生。距离公厅不远处的“八百勇士出征处”旧址特别醒目。1927年10月2日,刘立道奉命来到海丰黄羌,找到时任海丰县委书记的张善铭同志,张善铭听说南下部队需要海丰人民的支援,毫不犹豫,发布招兵命令,筹集粮草,全力以赴,共赴时艰。10月4日,应征而来的海丰农军,从黄羌高唱《农友之歌》,前往前线,接应南下部队。一个简简单单的牌匾,一段忠肝义胆的故事,向后人叙述着当年共产党在黄羌地区的群众基础是多么的雄厚!

东岭村委的坪岭范氏祖祠,曾经是红二师的后勤处。为了给朝面山上的红二师官兵提供物资,从公平采购的物资沿罗輋河运到石头坪码头,再由各村的赤卫队员搬运至此地。范氏祖祠曾经是粤北地区最为豪华的建筑物之一,为了支援革命,坪岭范氏民众,慷慨地献出了祖祠。如今,范氏祖祠历经风吹雨打,成了一座破烂的庞然大物。

官田村吕氏祖祠前竖立着的“临时革命政府旧址”,唤起了人们对海陆丰三次武装起义的追忆。1927年9月17日,海陆丰第二次武装起义胜利后,成立了独裁的“海丰县临时革命政府”。八天后,强敌来攻,临时革命政府迁出县城,来到了黄羌官田村。一个多月后,第三次海陆丰武装起义胜利后,临时政府才迁回海丰县城。临时政府驻扎在官田村的时间虽然不长,但留给官田村民的印象却是岁月无法磨灭的。

走出官田村,夕阳染红了天边,一天的红土地之旅,在我的脑海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别让黄花菜凉了

●傻子


阳春三月,风景秀丽。我跟随“汕尾文化之旅”一行前往海丰县黄羌镇采风。这是一次红色的“文化之旅”,采风点以该镇大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遗址为主线,沿着当年革命者的足印,挖掘中国共产党人各个时期带着革命的火种坚持在这个深山老林里战斗的光辉事迹。

暮春的黄羌,入眼处皆是绿色。绿色的崇山峻岭,碧绿的潺潺流水,绿树环绕的村庄……除了天上的白云和村前灰白色的公路以及路上五颜六色的车辆外,绿,几乎统治了天地之间,它通过我的眼球进入我的大脑溶进了我的血液。

我们在一片绿色中寻找红色的印记——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这里坚持革命留下的旧址。这些旧址大多为当地村庄的祠堂,如范氏祠堂、吕姓祠堂……可以想见当年的革命者的条件是如何艰辛,而当地人民对革命是何等的拥护!那时候,在深山野林中,最好的房屋即是祠堂了……可惜的是,这些革命旧址大多年久失修,好多房顶全塌了,只留下残破不堪的墙。爬墙藤吸收着没有人气的二氧化碳,沿着外皮灰坯全部剥落的墙脚疯狂攀爬而上。如果没有村民们充满激情的介绍,如果没有当地政府抢救式的挖掘,试问?外人谁又能知道这杂草丛生里包裹着一段曾经赤红而且激烈跳荡着的故事?

是时候对这些旧址进行修葺了,我们可以将这些旧址和当年的红色故事一起,打造成引人入胜的景点,让游客在感受黄羌美丽的自然风光的同时,重温当年的峥嵘岁月。

旧址似乎在不停地倾诉着、叮嘱着……当年大革命失败了,这里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海丰县临时政府所在地;当年抗日救国,八百勇士就是从这里出征;当年……今天中国人民经历了站起来、富起来之后已经进入了强起来的新时代,“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在即……在此,请不要忘记,不要忘记他们,不要忘记在这里长眠的红军将士,不要忘记红色的血脉传承,莫忘初心!

带着旧址的叮嘱回到返途的车上,我浮想联翩。我想起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海陆丰人民开展革命斗争的艰辛,想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来之不易,想到了建设美丽富强新中国还有很多不平坦的路子要走,想到了作家肩上的责任……

突然间,我想起了汕尾市作家主席王万然刚刚说过的话:“快过来,别让黄花菜凉了!”

当时,我们决定在在盛产黄花菜的虎噉村黄花菜基地合影,对着姗姗来迟的文友,王主席触景生情、脱口而出“快过来,别让黄花菜凉了”。这无意中的一句话,好像突然有了深意。

红色旧址的维修,红色文化的传承,红色旅游点的确立,老革命苏区经济的腾飞……都必须靠“撸起袖子加油干”。快一点,再快一点,别让黄花菜凉了。

红二师后勤处旧址行记

●林煜琮


春日山间,云气忽明忽暗,欲雨还晴,气候清爽宜人。上午,我们“汕尾文化之旅”一行四十余人已聚在黄羌镇坪岭村范氏宗祠。   

此刻,站在祠堂前,门楼额顶镌刻“范氏祖祠”,底下两只石雕的小狮子活灵活现;仰望屋顶檐梁,久经风雨的朽木裂纹可见,漆面脱落得一干二净,暗淡无光。然而,奇异的花卉等多种吉祥图案却依然纤毫毕现,婉约柔丽,其工艺精湛极了。

祠内杂草丛生,侵袭着每一寸土地,那是一片苍翠的荒芜 ;内庭本应密实的屋顶空荡荡的,抬头可见薄云游动的天空;尚存石柱有的顶天而立,有的倒塌在地; 廊芜架梁横亘突兀,琉瓦残损不堪,一种经历了岁月沧桑的感觉扑面而来。

日月如梭,斗转星移,祖祠遭受了大自然的日晒雨淋,屡屡被破坏,留下的只剩这些残迹废墟,但它们依然古朴典雅,韵味犹存。

“黄羌人民为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师后勤处旧址纪念碑处,随着一位精神矍烁的老者手臂有力的一挥,那激昂的话语激励着在场的每一位人,许多革命的故事从他口中娓娓道出。

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后,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师于10月9日到达了朝面山。其时,为了部队的供给及战勤需要 ,设立了东、西线后勤处。东线就设在黄羌镇坪岭村范氏宗祠,它建于清朝未年,采用沙灰夯筑墙体,抬梁式梁式结构,面阔五间28.6米,进深二进18.6米,占地面积532平方米。坚固的房屋,宽阔的场所,是屯积各种军用物资的最佳选地。

时间虽荏苒,青史无苍白,坪岭村展现出绚丽多彩的一面。这座祠堂就是记载着90多年前的一页红色革命史。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自古以来用兵的老规矩。 那时,祖祠作为后勤处所在地,各种粮油、肉食、枪枝弹药等军需物品均派专人从黄羌墟秘密运送这里,然后由村民用人力的方式,肩扛手抬送到北部山区海拔1045米的五马归槽山麓,即挺拔险峻、密林覆盖的朝面山中。

这崎岖险阻的山路,村民们的脚印不知多少次踏过这里, 扛着冗重的各种物品, 亦不知流淌了多少的汗水,不辞劳苦地完成各种艰难的任务。

老人讲到激情处,眼眶满含热泪,继续告诉我们:“在那血与火的峥嵘岁月里,这里的人们为了翻身解放,拥护红军,不惜抛头颅、洒鲜血的故事更是数不胜数……”声情并茂的讲解深深地感染了我们,这就是军民情深如鱼水,红色记忆代代传啊!

我徜徉在幽暗并已瘫塌的庭落, 踏在花岗岩石板上,寻访革命历史遗存的足迹,脑海中镌记下深深的印象,恋恋不舍的转身离开。

渐行渐远,这古老的祖祠,这红二师后勤处旧址,仿佛又传来人声鼎沸的场面,明亮的篝火中,村民们肩挑担子,拖着辎重,不断发出气喘吁吁的声音,他们又继续上路了……

红色精神耀山乡

●戴运辉


地处海丰县北部山区的黄羌镇是个生态福地,山山水水早有美名,在探访石莲庵的路上便有许多的印证。而随着行程的推进,一处处革命遗址却让我的心灵不断地受到触动。因其独特的地理优势,黄羌曾一度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进行土地革命、反击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的重要根据地之一,也一度成为海陆丰苏维埃党政军领导机关驻地,是海陆丰革命根据地中心区。一路下来,聆听红色故事、追忆革命历史,东江第三游击纵队新编大队队部旧址、黄羌革命史料馆、红军医院旧址、粤赣湘边纵指挥部旧址、红二师后勤处旧址、海丰县临时革命政府旧址等,莫不让人为往昔的“峥嵘岁月稠”感慨,莫不让人对信念坚定、对党忠诚、敢为人先、勇于斗争、无私奉献的革命先辈和革命老区人民产生深深的敬仰。

告别昨天风雨,迎来今日彩虹。当下之黄羌,正在奋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卓著,“全国文明村”坑联村和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河东麻塘村就是其中的缩影。黄羌镇的各个村庄,基本上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氛围十分浓厚。这要归功于党的正确领导和政府的关怀,当然也是外出人士与常驻村民齐心协力的结果。黄羌镇近4万人口中,有近三分之二是外出人士,他们投资出力、牵线搭桥,建新居、做公益,既顾小家又顾大家,共襄山乡巨变。

在黄羌,革命遗址与农村新房多是连在一起,或仅为一墙之隔,新房围拢着革命遗址的情况也较为普遍,于是在行程当中我就一直在思考着这样的一个问题:革命遗址与农村新房之间,有什么维系、以什么维系、该如何维系呢?而从村民倾情的诉述、村干部热诚的介绍中,我就有了较为感性的认识。

正在全面开展的全市革命遗址普查中,海丰全县经初步确认的有288个,而在黄羌镇就有102个,黄羌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与贡献。黄羌的山水,是有血性的山水,黄羌人民的革命精神历经几十年来,已经成为当地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创建省级生态示范镇和打造红色文化特色小镇、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不竭力量源泉。在这里,红色基因早已融入血脉,红色精神早已厚植于心,挖掘保护起来的革命遗址就与成片成片的农村新房一样,不仅有血有肉,而且有感情有气息有活力。我想,十几年前在海陆丰地区唱响的一首歌曲中的那句歌词“红色精神今犹在”,在黄羌,改为“红色精神耀山乡”或许更为生动贴切吧。

红色基因,就是维系他们的精神纽带。


竹枝词·黄花菜采摘图

●王万然


其一

虎噉群山梦未醒,村姑结伴戴寒星。

黄花待放犹含露,摘满竹箩天渐青。

其二

黄花闺女采黄花,踏露对歌月半斜。

人问金针哪里好,俺家虎噉顶呱呱。

       注:中国金针菜首推海丰县黄羌镇虎噉村。

石莲庵

●郑新派

山道弯处

石阶蜿蜒向上

我不匍匐

佛自在高处

 

虎已归隐

忽略传说中挟裹的风雷

我只做一个轻淡的过客

藏身阳光背后

看石莲花开

听群山祷语

 

而山下万亩的无忧草园

绿波荡漾——

 “人无忧

处处见佛心”

        注:石莲庵位于海丰黄羌镇虎噉村。金针菜别名忘忧草。


黄花菜汤里我喝下清甜的民谣

●郑海潮


黄羌的云很薄,桃花的几声浅笑

笑破头顶一片蓝

这里的绿很绿,杏花尚未出墙

三月的田头披上绿帽

脚下的每一寸红土,沾满仁人志士的血

激情燃烧的岁月

坚硬的骨头,撑起革命的摇篮

星星火种,散落虎噉山

虎噉村不再虎喊

山歌唱响新时代,客家妹子

一字一词,像潺潺的山泉

 

近午,略带疲倦的我

走进镇政府斜对面的小食馆

在一碗黄花菜汤里,我喝下一首清甜的民谣


黄羌谣

●谷宁


传说开始于石莲庵,也止于石莲庵

庵里住着神仙,白衣的老者,庇佑一隅安宁

村子里也住着神仙,着戎装的青年,

一排排,一队队

出现在黑夜里,为先辈寻找发光的事物

星辰,火把和明亮的眼睛

镰刀与榔头。红色的火焰跳动,点燃

原始的山野和溪河,

从双圳墟到石山嶂古道

从官田村蔓延至东岭村,点燃男人与女人

像桐油花那样怒放,

又像梅花那样凋谢,飘零

落入脚下泥泞,轻轻地,不喊出悲伤的姓氏

如果说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我愿意是

日夜兼程的罗輋河,如果说

站立者更接近天空,我愿意是

高昂着头颅的朝面山



一张党员证
(外一首)

● 刘映辉


凝视那张残破的证件

眼前

风雨如晦

 

越过刀丛、人群

他找到老父老母和妻儿的脸

不经意扫过一些熟悉的面孔

他看到,愤怒

化作了力量

 

他笑了

一声枪响

(我恐惧地捂住了耳朵)

他慢慢倒下,倒下

手里捏紧的一张纸

徐徐滑落

 

鲜血浸染的纸上

“共产党党员证”六个字

方正分明,清晰可见

一盏煤油灯

每一个白昼都像暗夜

每一起风声都像儿女的哭喊

每一粒辛苦养大的粮食,都流向

剥削者的餐碗

民众。举步维艰

 

“让人民有饭吃”

“让人民当家做主”

声音盖过滚滚的雷

一盏煤油灯亮起,又一盏

被点亮。灯光汇合处

红星闪闪



总监制:王万然

总编审:余小文

责任编辑:贺燕

编辑:林一秀  黄奕涵(实习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