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媒婆”斜街的书香雅韵 --访杨梅竹斜街--阵雨

 老北京的记忆 2018-05-04

在北京的胡同中,假如说“杨梅竹斜街”叫“杨媒婆斜街”,人们一定说俗。其实原本这条胡同的名字就这么俗。这并不奇怪,在北京城,有着这样俗名字的胡同有的是。譬如曾经的“饽饽房胡同”、“吴老儿胡同”、“粪渣胡同”、“鸡爪胡同”、“内宫监胡同”、“狗尾巴胡同”等等,有的失之风雅,有的甚至是精神污染。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审美情趣开始升华,俗的胡同名字,很多按照谐音,也渐渐格调优雅起来。不止“杨媒婆”变成“杨梅竹”,譬如位于西城区北部的屎各郎胡同改称时刻亮胡同,北起大院胡同,南至兵马司胡同的猪尾巴胡同改称朱苇箔胡同,北京南城菜市口附近的烂面胡同改称烂漫胡同……新鲜的胡同名字,纷纷登台亮相。有些胡同还加上了北京的儿话音,不仅由俗变雅,且亲切生动了许多。但有一条我们应该承认,不管胡同的名字如何演化,不管过去有些胡同的名字俗、甚至俗不可耐,然而其中却深藏着浓浓文化内涵,有的曾经更是弥漫着书香雅韵,倘若能够穿越历史游历参赏,一定会迷醉其中。

——杨梅竹斜街,就是极具代表性的一条。

2015322日上午,当我踏进杨梅竹斜街,面对依然保存着的名人故居旧迹以及曾经飘荡书香的书局旧址,这种感受,在心里迅速浓重起来,于是追忆的脚步,也快速向杨梅竹斜街的历史深处,疾驰而去。

斜街的书局,是我追忆的脚步迈向的第一个方向。据文献记载,民国时期,杨梅竹斜街整齐排列的书局就达七家之多。那时,世界书局中正书局开明书局广益书局环球书局大众书局中华印书局等可谓书商、书生盈门,496米的斜街,文化人比比皆是。

而今,走在斜街之上,大多数书局随烟云已去,但依然有两座书局傲然而立。其中一座,便是斜街75号的世界书局。

从外观看,世界书局是一座坐北朝南、二层砖木结构的楼房,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一层中间开门,两侧是平窗,大门两侧带有半圆形壁柱,柱头带有涡卷,类似爱奥尼柱式风格。二层亦是平窗,带方形壁柱,顶层有女儿墙,女儿墙中间为盾牌形装饰。文载,世界书局主营理工类图书和翻译的外国图书,名声曾享誉京城内外。

望着已改作民居的世界书局旧址,我幻想着假如这座书局依然在经营,依然顾客盈门,依然书香弥漫,依然塑造着一个书香的北京,一个书香的中国,多好!

杨梅竹斜街,有书香,还有雅韵。其雅韵的格调虽然不同,但雅韵的营造者,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

梁诗正,清雍正年间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后任会试考官,并教皇子读书。乾隆时期,先后任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刑部尚书、翰林院协办大学士等职。乾隆二十八年,官至东阁大学士。在位数十年,朝廷的鸿篇巨制,大多出自他的手笔。梁诗正总裁《国史》、《文颖》、《续文献通考》各馆,相关文章体例也大多由他确定。他不光官位高品,还奉命修撰官书。乾隆十五年主修《钦定叶韵汇辑》十卷。乾隆十六年,主修《西清古鉴》四十卷,附《钱录》十六卷。后续《西清续鉴》二编,各二十卷。乾隆十七年,奉命修《西湖志纂》十五卷。他还曾参与编撰《石渠宝籍》、《秘殿珠林》、《石渠宝籍》、《秘殿珠林》等巨制。梁诗正不仅是官学大家,他还是一位著名的书家。其书法初学柳公权,继参赵孟頫、文徵明,晚师颜真卿李邕其编著有《三希堂法帖》,著有《矢音集》,均流传至今。后人评价梁诗正的书法字体劲健,神形兼美,结构严谨。此外,他还工文善诗,《诗话》评价梁诗正的诗“庄雅雍容,自然合节,情文相生之妙。专家苦吟不过如是”。由于梁诗正文才过人,以至于其去世多年,乾隆御制诗之时,依然对他念念不忘,并称其为五词臣之首。

——这样一位大才之人,就曾住过杨梅竹斜街25号。

25号院,是一座二进院官邸,别看只是二进院建制,却是乾隆御赐。据说当年梁诗正很多书法作品和精美诗篇,都来自于此。

而今,梁氏故居已是大杂院,曾经的旧貌早已面目全非。站在大院的一扇窗下,我只能幻想着这座曾经住过一位大学士的院落,不久的将来,依然能够传递墨香,飘起诗词的韵律。

沈从文,中国著名的大作家。很多人不会想到,写出《边城》、《长河》、《湘西散记》等著名散文体小说的他,也曾在杨梅竹斜街,度过他人生最艰难的时期。

杨梅竹斜街61号,过去是湖南西会馆1922年夏,20岁的沈从文怀揣梦想,只身“北漂”京城。其因与酉西会馆管些事儿的表哥是远亲,因此得以在会馆白住。但不切实际的行为,使他刚刚来到北京,就受到了沉重打击。

沈从文来北京最初的梦想只是求学,可是只有小学毕业水平的他被挡在了燕京大学(现北大)门外。那时的沈从文语文基础知识薄弱,他甚至连新式的标点符号还不会用,考试自然是一问三不知。看到进大学求学无望的沈从文,只得开始了艰难的自学之路。

据文载,住在酉西会馆半年多的时间里,作为“北漂青年”的他,由于贫寒,每日只吃两三个馒头,一点泡咸菜。但他每天坚持会馆、京师图书馆“两点一线”的苦学生活矢志不移。入冬,气温骤降,他仍薄薄单衣苦寒读……《笔记大观》《小说大观》《玉梨魂》,包括《史记》等书籍总是相随左右。那时,他也尝试写点小稿,以换取三五元稿费。奈何频遭退稿,挣钱不得,还经常招致挤兑。那些岁月,沈从文是一个不被北京接受的“乡下人”。但他始终苦学坚守,并牢记姐姐姐夫送给他的一句话:“既为信仰而来,就要坚守信仰,因为除此之外,你一无所有”。这句话,支撑了他度过了人生最艰难的日子。也正是他的苦学坚守,为他打下了实现文学梦的基础,进而也为他打开了走向成功的一扇门。

半年后,为了追求梦想,沈从文离开了杨梅竹斜街。他先后住过银闸胡同、香山慈幼院、西城达子营等处所,但他苦学坚守的意志没有变,也正是他苦学坚守,使他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20多年的时间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此间,《龙珠》、《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边城》等优秀文学作品相继问世。京城不但接纳了这个“乡下人”,而且这个“乡下人”还成了享誉国内外的文学巨匠。

如今,酉西会馆早已成为了百姓居住的大杂院,但走进院中,我总感觉仿佛有一种精神力量还在,这里,仿佛是一座课堂,在教育我坚守的意义和重要。这种坚守,也仿佛雅韵更长。

在杨梅竹斜街,雅韵悠悠的还有一处必说的处所,那就是有着200多年历史的青云阁了。

青云阁,清末民初北京的高级综合商业娱乐场所,当时位居北京四大商场之首。其集娱乐、购物、饮食、品茶、服务等于一身,是文士、官员、商贾、贵胄的消遣之所。台球,这一时尚运动,在那时就已经被青云阁引进,供达官贵人们消遣。青云阁内,还有普珍园菜馆、玉壶春茶楼、步云斋鞋店、富晋书等众多的老字号。

文载,“青云阁”三个字为晚清著名书法家何维朴于宣统元年题写。当时三朝元老何维朴已年过古稀,其因怀念年轻时平步青云,故取青云两字。何维朴题字后,青云阁名声大噪,经常来这里的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络绎不绝。清末文人许愈初曾在《肃肃馆诗集》中引诗为证:“迤逦青云阁,喧腾估客过。珠光争闪烁,古董几摩挲。栋栋书场满,家家相士多。居然好风景,堪唱太平歌”。诗中,真实地描写了当年青云阁热闹繁华之场景。

近代,青云阁也留下了鲁迅、周作人、陈百年、刘叔雅、朱逖先、沈士远、沈尹默、刘半农、钱玄同、马幼渔等众多知名学者的足迹。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梁实秋等众多历史名人亦经常来此品茗会友、小酌膝谈,思文赏乐、阔论国是。作曲家聂耳19328月从上海来到北京求学翌日,就到青云阁听大鼓看杂耍。程砚秋、马连良梅兰芳等京剧名角亦曾先后在此登台亮相。相声界前辈、八德之一的焦德海也常来青云阁演出他的拿手节目。

让人玩味的是,讨袁英雄蔡锷将军,在这里此结识了一代侠妓小凤仙,进而演绎了一段传奇的爱情故事。以至于蔡锷将军逝世后,小凤仙因无法忘怀又来到青云阁,寻找与蔡锷将军的美好记忆,并在此遇到她的丈夫,从此隐姓埋名,开始她与世无争的百姓生活。

青云阁的后门就在杨梅竹斜街,青砖砌成的二层轿子型门楼依然保持原始风貌。那天,我从后门轻轻走进,内部木制的门窗,传统的灯饰,依稀记录着曾经的情景,过道两侧的老照片,也仿佛诉说着清末民初老北京的经年岁月。望着青云阁的内部场景,我深深感到曾经的历史人物和传奇故事,虽已烟云远去,但又似乎余韵未消,余音绕耳。

据杨梅竹斜街东口的一位“老北京”介绍,过去街上还有湖笔大师戴月轩的故居、京剧武生杨小楼故居、评剧演员新凤霞故居等等。但眼界所及,早已没有了踪影。可喜的是曾经流淌在这里的浓郁墨香和国粹雅韵,早已拷贝成永远艺术,供世人广大、传承。

还是那位“老北京”提示我,来杨梅竹斜街,千万注目一下东升平客栈。他说:“东升平客栈过去叫东升平浴池。别看只是个澡堂子,那可是过去北京城最好的头等官堂。更高的价值,是这个官堂,曾是中共北京市委地下党开展革命斗争的重要场所”。

我感叹:建于明朝,已经有600多年的杨梅竹斜街,不光有着那么多“书香”和“雅韵”,竟还有过革命斗争的红色故事和历史。

而今,曾经弥漫着书香雅韵甚至风情的斜街,虽然早已不是旧时的风景,但留存在这里书局、故居以及青云阁、东升平客栈等一些文物式的建筑,依然见证着陈年的历史与窖藏的文化底蕴,让人思之想往,往之受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