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巧合,今年有两部有关“敦刻尔克大撤退”的电影问世。克里斯托弗·诺兰的《敦刻尔克》从海陆空三方表现撤退过程的细节,而乔·赖特(Joe Wright)的《至暗时刻》(Darkest Hour)呈现的则是时任英国首相的温斯顿·丘吉尔拍板这一决策的经过,恰好补上诺兰没有关照到的部分。两部电影结合来看,基本还原了“二战”中第一个转折点的全貌。 不过,相比“敦刻尔克大撤退”抉择的诞生过程,《至暗时刻》真正的焦点还是在于丘吉尔本身,通过展现他人生中最矛盾重重的两个星期——即1940年五月他初登首相之位到说服议会和内阁支持他发起的大撤退决议为止,突显他的性格、才能与政治智慧。因此,这部电影完全可以视为丘吉尔的传记片。 作为“二战”中与斯大林和罗斯福齐名的“三巨头”之一,不管在哪个国家,丘吉尔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以他为主人公的影视作品也不在少数,IMDb上可查询到的片单就不下200部。《至暗时刻》如何能不落窠臼,不成鸡肋,无疑是导演乔·赖特面对的最大挑战。 就剧情来看,这部电影还是没能脱离一般政治家传记片的俗套:从临危受命到身陷困局,经过一番内外斗争后,最终成功扭转局势,改写历史。然而,其中的诸多细节还是可供玩味的。 事实上,绝大多数关于丘吉尔的影视作品聚焦的都是他在“二战”中的表现,《至暗时刻》中的丘吉尔也已是一个66岁的老人了,如果不是军事迷或者专门读过他的传记,多数观众对于他之前大半生的经历恐怕知之甚少。 《至暗时刻》的巧妙之处在于,借助丘吉尔本人及他人之口交代了其成长背景及政治经历的点滴,比如含着金汤匙出生,母亲是拥有众多情人的社交高手,父亲是优秀的演说家和疲于奔命的政治家;他长年因为工作无法顾及家人,好在有一位感情甚笃且善于精打细算的贤内助……虽然拼图并不完整,但观众还是不难一窥领袖是如何铸就的,了解到这个白天没事就端着酒杯、雪茄不离手、不懂怜香惜玉的大腹便便的老人凭什么能带领英国人民走出战争的困境。 其中,被描绘得很有趣且带有些许八卦色彩的是他与国王乔治六世的关系。众所周知,乔治六世生性腼腆且患有口吃,极为厌恶在公开场合致辞,由于哥哥爱德华八世“不爱江山爱美人”,并不想当一国之君的他不得不接受王位。而据影片“爆料”,丘吉尔当初因为支持爱德华八世退位,与乔治六世结下梁子,因此后者并不支持他担任首相,甚至在白金汉宫会面时也毫不掩饰对他的厌恶之感。 当然,丘吉尔也不是泛泛之辈。虽然影片中没有明确交代他出生于贵族之家,但会见国王前的那番从未坐过公共交通工具云云的自白,已经暗示他之后为何敢于以“要睡午觉”为由,直接拒绝国王在每周一下午四点定时会面的提议。 同样,影片也没有具体交代丘吉尔如何看清希特勒的本性,对他深恶痛绝,但从他将希特勒称为“油漆匠”来看,其中也不乏阶级因素:一位有着显赫家世的贵族无法容忍欧洲被一个小职员的儿子、一个曾经在街头靠卖画为生的混混统治。 除了编剧安东尼·麦卡滕(《万物理论》)的匠心外,导演乔·赖特也将他在《傲慢与偏见》、《赎罪》等前作中着力展现的布景和服道化的英伦美学风格继续发扬光大。加上摄影师布鲁诺·德尔邦内尔(《天使爱美丽》、《醉乡民谣》)镜头下暗影与人物心理的独到呼应,都为《至暗时刻》频添了政治人物传记片中罕见的精致。 然而,《至暗时刻》的最大看点并非以上种种,而是饰演丘吉尔的加里·奥德曼的精湛演技。虽说很多没有事先了解演员人选的观众纷纷表示根本看不出主演是奥德曼,但其实赖于化妆术,这也无可厚非,而且那双眼睛还是透露出了玄机。真正让我佩服的是,明明我事先就清楚丘吉尔由他来演,但在观看的过程中,却还是忘记了这是奥德曼;同时,也忘记了照片的上那个威严地皱着眉头、满脸写着不高兴、抬起眼睛瞪着你的丘吉尔。 那一时期的丘吉尔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发表了“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拿起武器,做个勇士”等鼓舞人心的演讲。虽然奥德曼饰演的丘吉尔也重现了这些演讲的现场,但他并没有将他塑造成外界所熟知的那个“政治强人”,而更像是个傲娇又不乏萌点的老小孩:他习惯对秘书大吼大叫发号施令,也能体察到她情绪的些微变化;被妻子勒令开源节流,懂得哄她开心蒙混过关;自以为可以用醉态掩饰老态,其实那些含混不清的发音早已暴露他步入暮年的身体状态。 除了加里·奥德曼之外,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饰演的丘吉尔夫人、本·门德尔森(《乌娜》)饰演的乔治六世、斯蒂芬·迪兰(《权力的游戏》)饰演的主张绥靖政策的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等演员也都表现不俗,甚至演技经常遭到诟病的莉莉·詹姆斯这次也没有拖后腿。 整体来看,《至暗时刻》不免让人想到前几年斯皮尔伯格拍的《林肯》,都是以主演的演技见长。当年,丹尼尔·戴·刘易斯凭借林肯一角入围奥斯卡最佳男演员奖,并最终折桂。而《至暗时刻》里的加里·奥德曼也配得上同样的荣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