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大学精神看基础教育追求

 文明世界拼图 2018-05-04

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不能只关注自己的问题,还应协调联通。从大学视角审视,基础教育应该追求什么?

其一,高尚人格的塑造。在清华礼堂前的草坪上,有一个1920级校友毕业时送给学校的礼物——日晷,上面用中文和拉丁文镌刻着“行胜于言”的醒目大字。“行胜于言,求真务实”是清华大学一直追求的精神文化。在当今浮躁的社会环境中,对中小学生进行行胜于言、求真务实的教育十分重要。

其二,全面知识的传授。现代的重大科技与工程成果,所涉知识错综复杂,许多发现或发明都是因学科交叉融合而产生,对知识广度的要求越来越高。青少年需要多方面获取知识,不能过于单一和狭窄。偏科的学生容易因知识局限而头脑僵化。我们看那些人文社科大家或科学家,大都知识渊博,有宽阔的视野、活跃的思路。

其三,创新精神的激发。我曾多次出国学习、研究或访问,我注意到,我国的名校学生基础知识不比发达国家的学生差,脑子也不比人家笨,但许多人到了博士研究后期慢慢不如国外学生,重要原因就是创新能力弱。因为在我们的教育中,总是倾向于和教师“求同”,不习惯和教师“求异”。我们关注解决问题,但不重视提出问题。殊不知,“求异”也好,“提出问题”也罢,都是创新的开端。学校以人才培养为己任,创造性恰恰是人才的核心特质。

其四,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个问题涉及知识和能力的关系。清华大学老校长蒋南翔曾用“干粮和猎枪”形象比喻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他说,将来“学生进入社会,就好像一个猎人进入森林。我们不只要给他足够的干粮,还要给他一支猎枪”。干粮指的是知识,猎枪指的是获取知识的能力。蒋南翔校长说干粮要“足够”,猎枪要“一支”,把知识与能力的辩证关系表达得淋漓尽致。

其五,健康身心的养成。上世纪60年代,蒋南翔校长在给刚入学的新生讲话时,提出了“各按步伐,共同前进”的要求。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学生都有某个方面的天赋,学习成绩不是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中小学校长和教师要尽量避免学生成绩的公开评比,以减少负面影响。学生可以与自己比,但不要总与别人比。学校与学校之间同样应该“各按步伐,共同前进”。

用大学精神引领基础教育发展是我们的努力方向。高校和中小学应当携起手来,共同肩负教育改革的重任,寻找理想中的基础教育发展之道。

(作者系清华大学原副校长、教授)

《中国教师报》2018年05月02日第12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