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这个战争战场模型,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信息。大家都知道俄罗斯被称为战斗民族,可是这个称谓并非古已有之,而是无数的战争中磨砺而来的。这个场景模型反映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对俄罗斯人的战斗性格塑造就极为深刻。历时六个半月的战役,苏德双方总伤亡人数超过200万。进攻、防御、对峙、反攻,每个阶段都是肉搏。苏俄历史学家认为,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二战真正的转折点。 图中的血腥场景只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一个真实缩影。在巷战中大吃苦头的德军不再以“师”为单位冲锋,而是进一步缩小进攻范围,不断地改变突击方向。德军以10几人为一小组,携带狙击手、机枪、迫击炮、火焰喷射器等轻型武器,开始逐屋逐层地与苏军打巷战。图中可以看到一名德军狙击手潜伏到楼顶正伺机射击。 战役进行期间,斯大林格勒所有工厂里的工人背着枪在制造武器,十几米外工厂守备部队就与德军在交火。坦克下了流水线就开打,军民们只要还剩一口气就得拿枪战斗。士兵活一天是班长,两天是排长,依此类推。不过你绝不可能成为团长,因为没人活得过五天。战斗最激烈时,一名士兵在战场上存活时间不超过9分钟,军官是3天。“逐屋争夺,寸土必争”,成了斯大林格勒战役最好的注释。上图中的场景是斯大林格勒一间普通大楼里的事。同时也是斯大林格勒所有大楼里发生的事。 战役进行后期,苏军大部分士兵(尤其是步兵),稍加训练,或根本未经训练就得投入战场。最危急时,崔可夫元帅最后的预备队还剩1500人,而这些人早就不是正规的士兵了,他们是城市警察、消防队员和车间工人……为了防止这些人面对德军的攻击而溃散,崔可夫不得不要求他们寻找一些坚固的建筑物,然后爬上去死守,以断绝他们的退路和溃逃的念头。图中房屋模型屋顶的火焰也维妙维肖,战事的残酷由此可见一斑。 根据崔可夫元帅的命令,苏军不顾一切伤亡,尽可能的贴近德军,将两军战线间距离从通常的300~400米,缩短至10~30米。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贴身肉搏。因为敌我距离过近,德国空军投鼠忌器,不敢再进行低空轰炸。而苏军的铁锹(注意,不是刺刀)却能在近战中发挥奇效。就像中国的大刀队一样,苏军的铁锹也一度成为德军的梦魇。 斯大林格勒军民的顽强反击使进攻的德军陷入困境,德军的士气一天天低落下去。一个德国士兵在家信中哀叹:“我们每天都觉得不久就可以占领斯大林格勒,但是它仍然在我们面前——相距如此之近,却同时又像月亮那样遥远。”渐渐地,德军再也无力发动大规模的攻击了,他们一步步后退,苏联红军则开始大反攻,陆续收复了失地,继而攻入德国本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