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语文原创作品第58期 让学生爱上阅读 作者简介:王旭东,河北省南皮县潞灌乡焦山寺小学教师,曾先后主持或参加多项课题。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起着关键作用。在国家“全民阅读”战略下,培养一批会阅读、爱阅读的学生是这一战略的基础源泉。同时,随着新课改全国范围的展开,语文教育工作者须以“解放思想、包容开放、与时俱进”的理念,对阅读教学予以改革,既立足于语文教学课堂之内,又放眼于课堂之外,切实担负起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责任,让阅读教学切实有效地得到提升。 一、激发阅读兴趣,让孩子“乐”读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自我行动的前驱动力,是主观能动性的催化剂,是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万能钥匙。语文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点便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既可以使学生身心都静下来阅读,又可以保证其思维的清晰,更可以促使其爱上阅读。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要采用多种形式引导激发孩子内心的感受,让他们尝到阅读的乐趣。 一是榜样激趣。借助学生强烈的崇拜心理,向他们介绍历史人物、革命领袖、科学家等热爱读书的故事,或者张贴名人名言来激励学生,以此引起他们的兴趣,鼓励学生热爱读书。二是故事激趣。听故事是大部分孩子喜爱的,教师可以适当增加班级“故事会”节目,通过听故事、讲故事等方法,在讲故事的基础上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去读相对应的书籍,推荐合适的书目让学生阅读欣赏。从真正意义上把“要我读”转变为“我要读”,从而内化为读书的动力。三是活动激趣。在日常教学中,尽可能地满足于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开展“书香假期”、“亲子阅读”等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乐趣,形成浓厚的阅读氛围,激发阅读兴趣。四是设问激趣。教师应运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合理采取情景创设的教学方式,设置一定的课堂问题或悬念,引导学生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以此促进学生思考能力、阅读能力的发展,从而激发他们主动读书的愿望。五是CAI激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电教媒体,将抽象的文字用图片、音效、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以其声光手段、动画效果、音响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感知阅读内容,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丰富学生的表象,为孩子们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阅读情境,给阅读教学插上“主动”的翅膀。六是拓展激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教材课文的内容,为学生有选择的推荐一些优质相关读物,激发其阅读兴趣。学生有了阅读兴趣,不仅课堂上的阅读学习效率会不断攀升,而且在课外也会自主涉猎很多有意义的书籍,拓展见闻。 二、创造阅读环境,让孩子“悦”读 给学生提供一个和谐的多元的课外阅读环境对于促进他们形成较高的阅读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在阅读教学中,不要拘泥于课堂一隅,我们还要从家庭、学校、社会多个层面为孩子创设一个和谐、融洽、开放和富有趣味性的阅读环境,这样,孩子才能主动和愉悦地投入阅读中,才能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是创设“书香家庭”阅读环境。家庭作为重要的阅读场所能有效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父母应为孩子创造更多的阅读机会,和孩子一起建立家庭图书架,准备足够的图书储备供孩子选择,并全力配合开展亲子阅读。此外,家长应常带孩子到阅读氛围浓厚的场所,给孩子耳濡目染的环境教育,更有利于孩子'悦'读。二是打造'书香校园'阅读环境。学校图书馆要随时面向全体师生开放;建立图书走廊,开设读书墙;精心设计阅读宣传氛围;建立和谐、宽松、愉悦的阅读场所;开展一系列的读书活动。三是营造'书香班级'阅读环境。建立班级图书角;建立阅读交流小组,鼓励学生走上讲台为大家推荐书目;创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四是开拓“丰盈时间”阅读环境。阅读时间的保证对于学生提高阅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即使孩子们能选择适宜的阅读资源,有良好的阅读场所,如果没有足够的阅读时间作保证,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只能是“空中楼阁”。五是形成“社会助推”阅读环境。适当建立地方读书馆、开展图书市场等措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资源和环境,多开展阅读活动,营造良好的全民阅读氛围,为学生阅读提供良好的“大环境”。 三、选择适宜书目,让学生“爱”读 中国自古就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书作为阅读环节的“重器”,是非常值得引起重视的。只有适宜学生阅读的,才能对学生产生更大的吸引力,才能让学生主动去读,让学生爱读。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多方面因素,选择更加合适的阅读书目。 一是科学性。不同年龄段学生有着不同心理特征和阅读兴趣,孩子本身对语言的感悟和理解力存在一定差异,这就要求老师在帮助孩子选择读书内容时,结合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特点,结合教材的内容,按照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发展特征,分级推荐适宜书目。二是适宜性。阅读书目的选择要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与学生的心灵世界息息相通。三是趣味性。须注意孩子的趣味与成人的趣味的迥异,避免成人主观意识对孩子阅读兴趣的影响。四是实用性。推荐图书应以实用为根本目的,要符合实用性的要求,比如那些关于数学、历史、地理方面的童话故事,会通过阅读成为孩子日后学习的基础,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五是经典性。独具特色的经典著作是中华文化精华,有着不可被逾越的高度,学生通过阅读会逐步提高阅读的品味和眼光,拥有“一览众山小”的高度再去阅读其他书籍会水到渠成。六是有益性。应该选取蕴含丰富的知识营养价值的书籍,对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积极影响。 四、传授阅读方法,让学生“会”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方法直接影响阅读的实效,只有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才能实现自主阅读;只有讲究熟练的技巧和科学的方法,才能提高阅读效率,积累更多有价值的知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使其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是学生遨游书海的灯塔,会另阅读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阅读的方法多种多样,按照阅读的目的来讲,可分为知识积累性阅读、美文鉴赏性阅读、随意消遣性阅读等;按照阅读是否出声,又可以分为默读和朗读等。教师应当根据阅读者、阅读对象等诸多不同因素予以综合考虑,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让学生运用于阅读,这对学生今后阅读习惯的形成会产生很大的正能量。袁远辉《阅读方法校本课程在初中的实施探索》将阅读方法分为三种,“第一、语文课本中的阅读方法及其扩展。第二、课本中没有提到但非常重要的阅读方法。第三、具有个性化的阅读方法。”随着广大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的研究发明,阅读方法也不仅限于此,相信在语文教学一线教师的深入探索下会有更多高效实用的阅读方法供我们借鉴。 五、活用教学策略,让老师“引”读 墨守成规的阅读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开拓学生创新思维的要求,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沉闷的课堂氛围既不能引起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又浪费了阅读时间,百害而无一利。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阅读教学对学生的阅读速度与效率有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创新阅读教学模式已迫在眉睫。目前,通过他人研究实践的比较高效实用的阅读教学策略纷至沓来,例如:'1+1'式互文阅读、'大阅读'教学模式、'散面'阅读教学、'支架问题'阅读教学、'比较阅读(分为纵向比较、横向比较、交叉比较)教学'、'沉浸式'阅读教学、'任务型阅读'、多元读写教学、'群文阅读教学'、体验式阅读教学、情境阅读教学、拓展阅读教学、主题阅读、批判性阅读教学、思辨性阅读、对比阅读教学、个性化阅读教学、整本书阅读教学、名著导读教学等等,可谓不胜枚举。语文教师应当根据阅读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个性,有针对性的进行选择,或借鉴已有经验,或摸索自己的独门秘法,主动创新高效阅读教学的方法策略。只有这样,才能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开阔的眼界,掌握和积累更多知识,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综合素养提升的目标。 六、扩展阅读渠道,让学生“多”读 当今世界已进入了信息时代,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不能仅限于书本。教学中很难透过教材中课文的有限文字,了解事件的复杂背景,真正理解课文内涵更需要阅读足够的背景资料。所以,阅读教学中需进行拓展,加大学生的阅读量。课外阅读能够有效辅助语文阅读的学习,除了教材知识之外,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课外阅读的内容做读书计划,写读书笔记,举办阅读分享会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要深刻认识阅读学习是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过程,良好的阅读积累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可以开阔眼界,进行大脑的知识风暴。除了图书室、图书角的书籍和学生订阅的报刊杂志外,还应利用其他丰富多彩的途径进行广泛阅读。例如:网络听书,在闲暇时段收听主播用温暖的语调为我们朗读,让学生陶醉在温暖的语言和声音之中,可以边读边看,也可以模仿阅读,从视觉、听觉、感觉等各个方面带给学生全新的阅读体验,深刻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这样由课文的“点”扩散成“面”,学生的语言积累不断丰富,领悟力也不断提高。 七、引导学生思悟,让学生“深”读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也就是说,学习没有动脑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读书不动脑,读过后就留不下任何印象,知识无法进入脑子,等于白读。有的同学读了很多文章著作,但没有自己的体会思考,对提高语文学习平作用也不大,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兴趣,这样学习是没有任何作用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思考感悟是高效阅读的前提,如果只追表面的阅读,而不深入到“思悟”这个层面,是无法从根本上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可见思考在阅读中,该是何等的重要。 陈晓英、廖纪元在《在'十悟'中'悟实'》中提出的十“悟”在阅读教学中是值得借鉴的,“悟义”(义,即指意思,也只含义)、“悟象”(象,即指意象,更指形象)、“悟情”(情,即指深蕴的情感)、“悟旨”(旨,即主旨,亦即文章中心)、“悟境”(境,即场境、环境、意境)、“悟言”(言,即文章的语言)、“悟韵”(韵,即语言的音乐性韵律)、“悟式”(式,就是语言形式)、“悟法”(法,即文章的写法)、“悟体”(体,即文章的体裁)。 八、培养良好习惯,让学生“勤”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习之就是勤加修习,时就是时常、时时。这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中的“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自古至今,人们在学习上都强调习惯的养成,足见其功用之大。中小学阶段是孩子的良好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和各项能力的发展黄金期,其中最为重要的“阅读能力”更需要通过习惯的培养来完成。总的来说,阅读习惯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 一是是阅读时间的持续。学校、家庭要保证孩子每天都有固定的阅读时间,努力为学生创造阅读机会,使其在得到阅读的满足和产生愉悦情感体验的同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二是阅读数量的累计。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在阅读中有所创造地理解,不断丰富知识,积累阅读经验,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的习惯。三是阅读笔记的使用。让学生养成做笔记的良好习惯,可以提高学生阅读质量。在阅读的过程中碰到一些触动心灵的句子或篇章,不仅要反复阅读,还要鼓励学生随时记录下“智慧的火花”。让学生及时体验发现的快乐,从而长久地保持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九、拓展阅读运用,让学生“活”读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那捉摸的阅读程度。”“读与写的关系密切。善读必易于达到善写,善写亦有裨于善读。二者皆运用思考之事,皆有关学科知识与生活经验之事,故而相通。”语文教育的目标在于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植欣赏作品的能力,训练写作技能。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积累,写作是阅读的延伸,是拓展。正是有了阅读作为基础保障,才能保证写作得到提升,而写作的提升又反过来辅助阅读。因此,阅读教学中必须重视“写”的功效,保证学生才兼“读”“写”。 语文教育的'听说读写'四个环节中,阅读贯穿始终,阅读不仅是信息输入的过程,同时也为信息的输出做有效的积累。教师可以将阅读同写作结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和书本交流,同学之间交流,师生之间碰撞,孩子们心中生发了许许多多的想法,让孩子把讨论、分享、碰撞、释疑后的想法写下来,把形成的自我认知,通过语言固化下来。写作结束,让阅读的链条继续延伸拓展,让孩子站在更高的立足点上自主选择和阅读,站在更宏阔的视野上来观察和思考作品。这样就大大的拓展和深化了孩子的认知,也培养了孩子探究精神和能力。拓展之后,让阅读的余波继续回荡,为孩子搭建一个继续发酵的平台,让孩子把自己阅读的一些想法或发现写出来。这样一个有效的读写循环,将大大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让学生阅读的思想“活”起来。 十、实施多元评价,让教学增效 传统评价方式的主体单一,标准过于强调共性,忽视个体发展和个性差异,严重束缚学生的身心发展。在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对阅读的认识在不断深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评价略读,重在考查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PISA(国际学生能力评估项目)从“获取信息、解释文本、做出评价、创意运用”四个维度评价儿童的阅读素养。PIRLS(全球学生阅读能力进展研究)将阅读能力分为“提取信息、推论信息、解释整合、比较评估”四个维度。据此,NAEP(美国教育进展评价)的评估从“寻找/回忆,整合/阐释,批判/评价”三个维度进行展开。从上述国内外对阅读素养的评价标准来看,都呈现多元化趋势。为了适应新课改要求,实现阅读教学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发展,需要通过多元化的方法来评价阅读教学和学生阅读。阅读教学中,不同的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尽相同,教师应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对阅读主体、内容和方式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多元评价,才能够实现评价的科学性,提升阅读教学的效率。
|
|
来自: 为你开心jzltkk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