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的是服务不是“貔貅”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各种手机App层出不穷,这些App大都是注册容易注销难,在网络上获得“永生”。如今,人们的生活与各种App变得密不可分,便利的同时,互联网的开放性也增加了人们信息泄露的风险。有的App注册后就没怎么用过,放在App里的信息被窃取了怎么办?能不能删除?不少人有这样的担忧。但实际上,绝大多数App并没有注销功能。 朋友间借钱,我们常说:“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如此,大家才能“谈钱不伤感情”。生活中,相对公平是维系彼此情感、友谊、合作、信任的桥梁纽带,一旦打破这种“公平”,那一切的“相对平等”关系随即坍塌,最终只能是互不信任、互不合作、互不往来。 手机App的诞生,源自于市场需求,得益于科技创新,它让我们生活变得更加便捷。我们之所以选择安装一款手机软件,是因为它给我们提供了所需的服务,必要时,我们心甘情愿为此服务支付费用。 然而,心甘情愿的前提是其服务对自身的必需性,当这种需求不再,卸载退出无可厚非。若此时发现注销困难,甚至包括隐私在内的个人信息被永久“遗存”在他人之手,此种恐惧感难以言表。 因为进出自由,我们更多人会选择将现金存入银行,也因其注册注销无碍,给了我们更高的安全感。有了安全、自由为前提,人们方才会根据不同银行的利息、理财、位置等因素做出存款选择。 同样,手机App亦如此。失去了安全、自由的前提,无论提供的服务有多优质,终会沦为“鸡肋”。诚如我们选择出行交通工具,无论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安全、自由退改签是前提,而后方才考虑性价比、舒适度、时间段……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到底,手机App始终是提供服务的工具箱和中间站,而非只进不出的活“貔貅”,依法合规登记注册用户信息无可厚非,如Facebook、Twitter、Evernote等提供个人数据导出功能更应是基础服务。没有人希望自己在社会中成为“透明人”,推己及人,亦应该保护和归还他人的合法信息。 于不少人而言,兴许尚未意识到自己的合法权益正在被侵犯,但对于手机App运营商而言,莫欺大众不懂法、“懒”追责,知法犯法、违背道德,且不说有损诚信,若不悬崖勒马迷途知返,必免不了牢狱之灾,更会陷入信任危机。与其悔之晚矣,不如亡羊补牢、防微杜渐。唯有行为依法合规,方有优势竞争后的口碑、利润、基业长青。 华暄正经话儿 你有故事,我有笔,咱们一同书写这段经历。 投稿邮箱:1785512723@qq.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