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62--周 公 ● 归政成王定图腾

 梦想童年594 2018-05-07


他被尊为中国儒学的奠基人,是孔老夫子最崇敬的圣贤。西汉大思想家贾谊评价他说:“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对,这个牛人就是周公。今天,我们有很多熟知的典故都与他有关,比如“周公解梦”、“周公之礼”、“周公吐哺”等等。那么这个周公究竟是何许人也?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梦幻人生。

 

周公,真名姬旦,亦称“周公旦”,大约出生于公元前1100年。他是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是周武王的弟弟,也是周成王的叔叔。小时候,周公非常孝顺,忠厚仁爱,胜过其他兄弟,深得父亲周文王喜爱。长大后跟谁父亲东征西讨,打下了很多地盘,为周朝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50岁前后,父亲去世,其哥哥周武王继位。55岁前后,周族发动对商族的牧野之战,最后周族以少胜多大败殷商,商纣王自焚而死。58岁前后,哥哥周武王去世,武王的儿子成王继位。由于成王年幼才不过十三岁,于是周公为了维护周王朝的政治稳定,自立为王。干了七年后,成王长大了,周公主动还政给成王。十余年后病逝,终年大约80岁。

 

由于年代久远,周公详细的生平已无史料可考,出生时间和去世时间均无准确记载,所以本文在此只能大概推测。但是周公的一生还是做了不少伟大的事情,而且流传了三千多年。接下来,我们就说说周公的主要事迹,以便朋友们更好地了解这个历史伟人。

 


首先,周武王讨伐商纣王,周公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打仗嘛,总得师出有名。这个“名”一般的表现形式就是发布一篇檄文。武王伐纣的檄文是谁写的呢?就是周公。檄文被后世记载为《牧誓》,全文分作两段。第一段,痛斥商纣王只听妇人妲己的话,不祭祀祖先天地之神,连自己同祖兄弟都不进用,反而重用四方逃亡的罪人,让他们暴虐百姓,导致天怒人怨;第二段,申明自己是躬行天罚,宣布作战纪律,鼓励战士勇猛杀敌。檄文的作用就是鼓动和团结民心,一致杀敌,可以有效提升军队战斗力,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商纣王失去民心,很快就败亡了。

 

其次,周灭商之后,在治理国家和维护稳定上,周公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在如何处置殷商遗民和上层贵族的问题上,周武王一时拿不定主意。姜子牙说,不光杀掉殷纣,连敌对的殷人也不能保留,要统统杀掉。召公奭[shì]说,有罪的杀,没罪的留下。周公说,让殷人在他们原来的住处安居,耕种原来的土地,争取殷人当中有影响有仁德的人。周公这种“给以生路,就地安置,分化瓦解”的政策,深得武王的赞许,最后武王也只采纳了周公的建议。这个策略成功地解决了殷商的遗臣和顽民等问题,彻底消除了复辟的隐患,对稳定新建立的周朝有极大的政治意义。

 

二是周公平定三监叛乱,大义灭亲,推行分封制,巩固了西周中央政权,结束了殷商小邦林立的局面。因为成王年幼,不能有效治理国家,所以周公代理王位七年,亲自率军平定了他的兄弟们以及殷商遗子的反叛。而周公被后世津津乐道的也是他最伟大的地方,就是他辅政七年后主动归政给自己的侄子周成王。中国文明历史几千年,这样的贤明臣子寥寥无几呀。两千五百年后的明成祖朱棣打着“周公辅佐成王”的旗号发动靖难之役,最后照样大言不惭地夺了自己亲侄子朱允炆的皇帝宝座。一正一反,相比之下,周公的品德可谓万世之楷模。

 


再次,周公确立嫡长子继承制,营建东都洛阳,制礼作乐,为西周稳定政局和统治新开发的东部地区起了重大的作用。周公确立的嫡长子继承制,即以血缘为纽带,规定周天子的王位由长子继承。同时把其他庶子分封为诸侯卿大夫。他们与天子的关系是地方与中央、小宗与大宗的关系,加强中央政权的统治。同时制礼作乐,制定和推行了一套维护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级的典章制度。“礼”强调的是“别”,即所谓“尊尊”;“乐”的作用是“和”,即所谓“亲亲”。有别有和,是巩固周人内部团结的两方面。这就是所谓的礼乐制度,孔老夫子一生所追求的就是这种有秩序的社会,影响了后世几千年。

 

有人说,其实周公本来就已经篡位自行称王了,并且做了七年的周天子,最后周公还政于成王是迫不得已而为之。这个说法,确实有一定的依据。比如周公的兄弟们管叔、蔡叔,他们一直是忠于周王室的,他们看见周公夺了成王之位才起兵反抗,管、蔡并不是反叛周朝,而是对抗周公夺位自立为王。

 

山谷先生认为,从人性的角度,周公取年幼的成王而代之,可信。但是无论周公是不是真想篡位,毕竟他在身死之前很多年把王位还给了周成王,而且在王位上也只干了七年,无论他是否迫于政治压力,至少他做到了,还给了成王一个更稳定更繁荣的周朝。后世的武则天虽然还政于唐,但是她并不是心甘情愿的,她是在病危的情况下,无力经营政局了,被迫下的台。而周公并没有走到这一步,他和武则天的性质完全是两码事。周公的行为是积极正面的象征。

 


那么,周公的故事给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朋友们有什么样的启示呢?山谷先生认为,一个人想要成为万世景仰的精神图腾,他的“道德”一定是至高无上的。比如说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南宋的岳飞、明朝的于谦和海瑞,他们身上最大的道德标签就是“忠”。忠的对象是谁呢?是他们所在的国家。现在新中国新时代,政党天下替代了家天下,如果您是公职人员,忠于这个代表国家利益的政党,这是千古留名的基础条件。

 

有政治野心的人往往喜欢这么一句话:人这一生,要么流芳百世,要么遗臭万年。当然,遗臭万年总比从来没有存在过要精彩万倍。而流芳百世与遗臭万年之间,也许就取决于某个瞬间的思想转变。我们鼓励流芳百世,不提倡遗臭万年,那么就先把“忠”放在心头。然后,除了忠,还得有足够的能力。周公也好,诸葛亮也罢,他们个个都是能力超强的代表。那也就是说,无论我们处在哪个时代,如果要成为能够沉淀得足够久远的正面名人,道德和能力二者缺一不可。

 

除此之外,周公在重视人才、教育后代上面,也是享誉千古美名的。曹操的诗作《短歌行》中有一句是这么写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吐哺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周公礼贤下士,求才心切,为了早点见客,进食时多次吐出食物停下来。在教育后代上,周公也留下了著名的古训《周公戒子》。其核心的意思是,用恭敬的态度来保有宽以待人的品行,就会得到荣耀;用节俭来保有广大的土地,必定会有安定;用卑谦来保有显赫的官职,这就是高贵;用警备之心来保有人口众多,兵强马壮,就意味着胜利;用愚笨来保有聪明睿智,就是明智;用浅陋来保有渊博,也是一种聪明。

 

三千年过去了,周公的故事和作品,依然影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后辈。站在每一个不同的生命成长节点上,我们去读周公,总会有不同的收获和感悟。有时读懂了忠义,有时读懂了谦逊,有时读懂了人性,有时读懂了自己。此时此刻,您又有什么样的感悟呢?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