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组:苗聪 林易霖 汪咲晗 欧阳思敏 赵源浩 道教的历史 道教的起源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并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道教最早可追溯于上古时期的崇敬自然与鬼神,从最早的人神沟通的占卜等多种方术,逐渐演变成殷周时期的祭祀上天和祖先。 周代鬼神崇信进一步发展,所敬的鬼神已形成天神、人鬼、地祗三个系统。并把崇敬祖宗神灵与祭祀天地并列,称为敬天尊祖。盖所谓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 道教的开端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兴盛起了尊崇黄帝和老子的黄老道教,后世将老子尊为道教的鼻祖。 西汉前期的统治者推崇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汉武帝后,黄老学说走向民间,与方仙道合流成黄老道,由政治信仰转变为宗教团体。西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陕西咸阳道士茅盈及其弟茅固、茅衷于句曲山采药炼丹,济世救民,百姓感其功德,遂改山名为“茅山”,茅氏三兄弟被称为茅山道教祖师。三茅真君得道于茅山,开茅山道派。灵帝时期,黄老道教徒张角在中原地区创立太平道,张角在184年领导发动了黄巾起义,遭受统治者的镇压而失败,太平道销声匿迹。 道教的成熟与盛行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炼丹术的盛行和相关理论的深化,道教获得了很大发展。同时道教也吸取了当时风行的玄学,丰富了自己的理论。东晋建武元年,葛洪对战国以来的神仙家理论进行了系统地论述,著作了《抱朴子》,是道教理论的第一次系统化,丰富了道教的思想内容。南北朝时,寇谦之在北魏太武帝支持下建立了“北天师道”,陆修静建立了“南天师道”。 唐高祖李渊认老子李耳为祖先,宋真宗、宋徽宗也极其崇信道教,宋徽宗更自号“教主道君皇帝”,道教因而备受尊崇,成为国教。此时出现了茅山、阁皂等派别,天师道也重新兴起。内丹之学始露于世。在理论方面,内丹学说极为盛行。 宋末元初的道教,在北方出现了王重阳创导的全真道。后来,王重阳的弟子丘处机为蒙古成吉思汗讲道,愿其勿要滥杀无辜,颇受成吉思汗信赖,被元朝统治者授予主管天下道教的权力。明代时,永乐帝朱棣自诩为真武大帝的化身,而对祭祀真武的张三丰及其武当派大力扶持。此时,道教依然在中国的各种宗教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 道教的衰落 清代开始,满清统治者信奉藏传佛教,并压制主要为汉族人信仰的道教。乾隆宣布藏传佛教为国教.以后的清朝皇帝对道教限制不断加强。鸦片战争后,国家落后衰弱,西方思潮入侵,道教更是江河日下。清朝道教的地位很低。 新中国成立后,在法律和政策上保证了人民的宗教信仰自由。1957年,中国道教协会在全真龙门派祖庭北京白云观成立,道教第一次有了统一的全国性组织。“文革”时期,道教遭受极大的破坏。1980年中国道教协会重新恢复工作。道教研究得以延续。 道教的教义 道教简介 道教,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 发源:是发源于古代本土中国春秋战国的方仙道 信仰:以“道”为最高信仰 宗旨: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 基本教义:尊道贵德,天人合一,贵生济世 重要神仙:三清,六御,财神,吕祖,妈祖 主要教派:全真,茅山,灵宝,正一,净明 道教祖师:老子,三茅,二葛,王重阳 始祖:太上老君(老子) 道教教义 1. '道'是道教的最高信仰.'道'是虚无的无的本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是超时空的永恒存在。'道'是唯一的。 2. 老子是'道'的化身,'道'可以演化成众多的天神、地祗和人鬼。 尊道贵德——道教最高信仰; 仙道贵生——道教鲜明特色; 清静寡欲——道教行为标准; 自然无为——道教生活态度; 柔弱不争——道教自我修养; 返璞归真——道教理想状态; 天人合一——道教文化主体; 天道承负——道教善恶报应; 性命双修——道教修炼要诀。 在神学方面,在道教文化杂而多端的内容当中,有一个核心,就是道教神仙信仰。道教作为一个成熟的宗教,具有一套自己的神学理论,有一种能够吸引人们进行追求的宗教信仰目标。这种信仰就是,人可以通过努力追求而成为长生不死、功能广大的神仙。这种神仙信仰乃是道教所阐发的神学理论核心。 在伦理方面,道教的伦理道德思想,反映在道教的教规、戒律当中。道教的伦理道德观念,既吸收了道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同时也吸收了儒、释二家的。其中对道教伦理观念影响十分显著的是儒家以忠孝为主轴的三纲五常思想。但和儒家不同的是,道教的伦理道德,主要是靠神灵的威力来贯彻的。道教一方面以长生成仙的美好幻想来引导人们自觉地遵守伦理道德;另一方面又用赏善罚恶的神灵威力来迫使人们遵守伦理道德。正面引导与反面恐吓相结合,使它的道德伦理准则,在社会上发生更大的影响。 在哲学方面,道教哲学的思想素材一开始就来自中国哲学,主要是道家哲学。道教大量地利用了道家哲学的理性论证,使道教思想中包含世界观、认识论、伦理学、人生论等丰富的哲学内容,其中神仙不死之'道'是道教哲学的中心范畴,神仙存在和人能成仙不死是基本的命题。
|
|
来自: 地瓜5gbq29yd5l > 《历史宗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