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宛城的井

 刘沟村图书馆 2018-05-08

 阅读古宛城

17

讲述热线:13838959792

说起井,感觉已经很遥远了,无论是实物还是其饮用的功能。

然而,水井对于人们的贡献曾是如此的大,除了白河水外,古宛城的居民们主要靠水井取水,在没有自来水的时代,它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直至上世纪50年代末,城区内还有百余眼水井,它们,是城市自来水供应前人们生活的依靠,亦是自来水供应不足时人们有力的指靠。

随着时代的发展,完成了历史使命的水井退出了生活的舞台,一个个淹没在城市的高楼、道路、花坛、民居下,除了大井街、南井夹道、北井夹道这几条尚含“井”名的小巷外,在老城区街头巷尾,已再难觅一口井的存在。

(上篇)

百余口井,曾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水源

井是谁发明的?我特意查了一下,一查方知说法多多。有说黄帝发明的,“黄帝正名百物,始穿井”。有说神农氏发明的,“神农既育,九井自穿,汲一井则九井动。”还有人认为是伯益发明的,这同样是个天赋异禀了不得的人物,说他发明凿井技术,大概与他佐禹治水卓有成就有关,毕竟长期和水土打交道,是易于发现地下水的秘密的。当然也有人说,水井的发明非一人一时一地之功,而是个相对的历史过程。

查了一番井的起源,倒让我真正理解了老辈人对水井的感情,不管是谁发明了井,既然古代人们就各存己见,从另一方面说明了井对人们生存的重要意义。单就南阳来说,清朝末年,南阳城内居民的用水除了白河,就是分布全城的浅土井水,据清光绪三十年《新修南阳县志》记载,当时城内浅井有十眼,东关浅井五眼,南关浅井两眼,这些井浅的一丈多深,深的三丈多深。不过,随着居住人口的显著增加,南阳城的水井也逐步多了起来,1949年左右有80多眼,到1957年便发展到147眼。

听老南阳人说,南阳城的浅井中,咸水井比淡水井多,硝碱含量大,有苦咸味,而白河水甜,所以人们乐于饮用,城内茶馆、商号饮用水都来自白河。但对百姓日常生活来说,井水是离不开的,“想喝好茶水就到茶馆买一暖水瓶水,但做饭、洗菜还得靠井水。”网友晨语说,一口井总是能管一大片人,浅井用扁担钩系着水桶取水,深井则用辘轳绞水,打了水后或担或提或抬着弄回家去。

一口井能管多少人?清光绪时井的数量虽不算多,可城市内人口也相对较少,那么上世纪50年代的147眼井,供水情况又如何?从《南阳市城市建设志》得知,当时城内区供应食水人口最多的是王府山井,供2000人;东关区供应食水人口最多的是市场街井,约3550人;南关区供应食水人口最多的井是西关井,约供680多人用。而供应人数较少的,多为机关的井,从十几人到百人不等。不过,朝山街的一口井,仅供不满十人用水。大概是离白河近,有上好的白河水吃,所以就不愿吃井水了吧。

供用的人口多也好少也罢,绝大多数南阳人终究离不开那口井水;井深也好浅也罢,它们都源源不断地涌着水,年年岁岁,岁岁年年,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上世纪50年代还制订有水源卫生保护规定,由区政府负责整顿管理水井,井台加高以防流进污水,井的周围100米以内不准有厕所及死水坑,并派人定期用漂白粉对水井进行消毒。井水是如此的重要,即使是1966年南阳市开始供应自来水,但一旦供应不足断水,人们还得回过头来指靠井水。

我对井边打水没有太深的印象,但看过不少人写的关于水井的回忆,也常会在偶遇水井时,忍不住探头看看那深而略带神秘的井水,想想这真是一个怎样追捧和颂扬都不为过的发明,在过去,在遥远的古代,它造福了原本只能依地表河流而居的人们,养活了一方人一村人一城人,在井水清凉而微漾的波澜里,日子一天天地流动。

□本报记者 李 萍 文/图

我对水井的感觉,源自多年前读到的《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太阳出来去干活,太阳落山就回家休息,凿一口井就有水饮,耕种田地就有饭吃……这民谣如此简单、质朴,让我顿感上古尧时代无忧无虑的农耕生活气息,脑中因此对井有了一种特别的认识,总觉得一掘之下,汩汩井水便会喷涌而出,那水质,想必是澄澈甘甜的,喝了,自有一番清凉舒爽。

因了这样一种印象,我对井水便有一种向往。但不知从何时开始,不少城市现存的为数不多的古井成了文物,而在南阳,除了医圣祠内的医圣井、卧龙岗上的诸葛井,街头巷尾那些曾与人们朝夕相伴的水井,早已是背影都无处可觅了。

只是,谁能忘记那些水井呢?老南阳人记忆中的宛城旧事里,怎会没有一口口井水微漾呢? 

三眼井梅花井,已成为难以忘却的记忆

老南阳的井,是一种生活的印记,从小吃着井水的人,对井无不饱含着深情的眷恋。其中,三眼井、梅花井,是城内颇具盛名的水井,尽管与街头巷尾诸多水井一样,它们也难逃消失的命运,但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却无法退出老南阳人的记忆。

一口井要养活那么多人,为增加水井利用率,有的井口便用凿有三个孔的石板盖着,可同时供三个人打水,称之为三眼井。老城三眼井曾有两个,一为东关三眼井,一为南关三眼井。东关三眼井旧址在书院街南头西侧,这个冬季,我曾数次走过那里——书院街、上游街、粮行街以及新生街会聚在这儿,接送孩子的、购物买菜的,人们来来往往,是个热闹的所在。往昔有三眼井的时代这里也必不会冷清,打水的人们进进出出,井边有着热腾腾的生活味。

市民王琳小时候上学每天都路过东关三眼井,也曾偷偷趴在井沿往下看,只觉得井水深幽,且有一种清凉感从里面传来,“当时年纪小,觉得水井特别深,看了觉得害怕。”正因为井深,东关三眼井上架有取水用的辘轳。辘轳,这种工具常让我联想到诗,也许因为曾看过“美人伤别离,汲水长待晓。愁因辘轳转,惊起双栖鸟”,所以,东关三眼井,因了辘轳而在我的想象中变得诗意了。

南关三眼井旧址在解放路上,早些天我从吉庆巷穿行到解放路时,忽然想到它,便向旁边一位老人打听,他顺手向西一指,“就在那个楼房位置。”我当时正站在吉庆巷最西端,他所指的楼房偏西北一点,与吉庆巷隔着解放路相望。老人家在北关,“我们那儿以前也有井,但没这个大,可惜盖楼房时都填了,要不然也让现在娃们看个稀奇。好多东西都没啦!”

因了他这句话,我当即沿着解放路向南去寻梅花井旧址。南阳“三梅”中,大家都知道梅溪河,知晓梅花寨者也甚多,但“三梅”之一的梅花井有几人记得呢?梅花井就在昔日南城门附近,曾经的南关影剧院旧址内。据《南阳市志》记载:梅花井,位于宛市故城南门月城东侧约40米处,砖砌,深约18米左右,井口铺凿孔磐石,直径约1.5米,汲绠数道,清晰可见。井底有5个大小不同的泉眼,泉水旺盛,一齐喷发,酷似梅花怒放,人称“梅花泉”,又称“梅花井”,水味甘甜。但梅花井何时修造无考,自明洪武年间至1948年,3次因修城和拆城被封闭或填平,1950年又修复使用,1956年因建南关剧院,用石板盖于地下。

如今,城门早已无存,影剧院亦成历史,空荡的场地成了驾校所在处,大部分路面被硬化。梅花井具体在此处哪个位置?我不得知;它是否未填实而是仍被石板盖于某个角落?我仍不得知。数年前本报曾有记者对此探访过,但得到的说法不一,梅花井,与其修造日期一样,似乎就这样成了一个谜。⑦3

(明日请看《古宛城的井 医圣井诸葛井,岁月积淀下的文化符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