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张某 男性 63岁,主因发现言语不利及右侧肢体活动不利3小时入院。 患者入院前3小时睡眠醒后发现言语不利、吐字不清,理解及表达能力正常。右侧肢体无力,活动略笨拙。伴头沉,无头痛,无复视。 查体:BP 174/97mmHg, 神清 言语欠流利,双侧瞳孔 3mm,对光反射灵敏,双眼球各方向活动到位,无眼震。右侧中枢性面舌瘫,右侧肢体肌力IV级,双侧指鼻试验准确,双侧巴氏征阴性。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 头颅CT:未见异常。头颈部CTA:未见大血管病变。 诊断:脑梗死,给予静脉溶栓治疗,第三天患者四肢出现肌阵挛样抖动,双上肢明显,症状持续。 头颅核磁:脑干梗死。 脑电图:未见癫痫样放电。 考虑:肌阵挛,予左乙拉西坦片 500mg 2/日口服后症状缓解,未再发作。 讨论:此患者表现为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头颅核磁显示脑桥基底内侧梗死波及脑桥背盖部,为此次发病责任病灶,为基底动脉旁正中支病变所致。发病第三天出现四肢肌阵挛,经左乙拉西坦治疗后症状缓解。肌阵挛是指一块肌肉或多组肌肉的突发、短暂而又快速的、非同步的、不对称的、无节律的不随意性收缩。可在身体的局部出现,也可分布弥散而广泛。按照肌阵挛的起源部位不一,大致可分为:皮质、皮质 - 皮质下、皮质下、脑干、脊髓,不同解剖部位病变导致的肌阵挛病理生理也不一样。本患者症状起源于脑干,为脑桥基底内侧梗死波及脑桥背盖部,病变累及格-莫(Guillain-Mollaret)三角,导致肌阵挛发作。格-莫(Guillain-Mollaret)三角为中脑红核、延髓橄榄核及小脑齿状核连接而成,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三角形之边为橄榄小脑束(橄榄核通过小脑下脚与对侧齿状核相连)、中央被盖束(红核通过中央被盖束与同侧下橄榄核相连)和结合臂(齿状核通过小脑上脚与对侧红核相连)。格-莫三角构成了小脑的一个重要的反馈调节环路,从红核发出的纤维经中央被盖束到同侧下橄榄核,再到对侧小脑皮质、齿状核,而后返回红核。凡位于中脑、脑桥背盖部、小脑上脚、下脚及小脑的病变均可能造成上述环路的破坏,可能导致肌阵挛发生。对于肌阵挛有效的药物包括左乙拉西坦、丙戊酸钠、氯硝西泮等,脑梗死患者因需长期应用抗血小板药物,丙戊酸钠有引起血小板减少副作用,所以尽可能选择左乙拉西坦口服。
|
|
来自: 大鹏哥guvweh24 > 《业务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