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副猪嗜血杆菌病

 基基ncif7nucml 2018-05-09
副猪嗜血杆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
  概述
副猪嗜血杆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

副猪嗜血杆菌病(又称glasser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主要危害仔猪和青年猪,引起病猪发热、关节肿胀、呼吸困难和多发性浆膜炎为特征的传染病。因副猪嗜血杆菌血清型很多,而且极易产生耐药性,因此通过疫苗和抗生素来控制本病难度很大,只能通过综合防治才能控制副猪嗜血杆菌病。 

病原
副猪嗜血杆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

副猪嗜血杆菌病又称多发性纤维素性浆膜炎和关节炎,也称格拉泽氏(格来西氏)病。其病原为副猪嗜血杆菌。

本病菌属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形态多变,有15个以上血清型,其中血清型5、4和13最为常见。一般条件下难以分离和培养,尤其是应用抗生素治疗过病猪的病料更甚,因而给本病的实验室诊断和免疫工作增加了较大难度。由于本菌对抗生素极易产生耐药性,也给治疗工作造成极大麻烦。

本病菌对外界抵抗力不强,干燥环境易死亡.60℃可存活5—20分钟,4℃可存活7~10天,常用消毒药可将其杀灭。

本菌对氟喹诺酮类、头孢类、增效磺胺类、阿莫西林、氟苯尼考、土霉素四环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药物敏感;大多数菌株对红霉素、氨基苷类、壮观霉素和林可霉素有抵抗力;极易产生耐药性。往往对发病初期敏感的药物,后期就有了耐受性,尤其是猪场长期而普遍使用的氨苄青霉素.本菌已对其产生了耐药性。 

流行特点
副猪嗜血杆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

病猪和带毒猪是该病的传染源,一般通过呼吸系统传播,也可通过消化道传染。2周到4月龄的猪都可能发生感染.但以5~8周龄的断奶保育仔猪最为多见.以致一些猪场的保育舍和生长舍猪群的死淘率因之而大大增加,给猪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有时哺乳仔猪也会发病,尤其是免疫水平较低的初产母猪产下的仔猪更易感染。发病率一般在10%~l5%不等,致死率约为50%,当混合感染严重时则死亡率会更高。无明显季节性,但常于恶劣环境条件下多发。

本病菌广泛存在于环境中,健猪鼻腔、咽喉等上呼吸道黏膜上也常有本病菌存在。属于一种条件性常在菌。当猪体健康良好、抵抗力强时,病原不呈致病作用,而一旦猪体健康水平下降、抵抗力弱时。病原就会大量繁殖而出现临床症状,因此本病的发生与流行常与以下的应激因素有关: 

饲养管理应激饲料营养失调、日粮数量不足、缺少饮水或霉菌毒素危害等。

环境管理应激栏舍卫生条件恶劣、饲养密度过大、舍内通风不良、氨气浓重、高温高湿或阴冷潮湿等:

生产管理应激断奶、转群、并栏、频密调栏、不当的阉割注射和引种长途运输等:

副猪嗜血杆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

极端气候应激天气骤变或过冷过热等:

疾病因素应激各种原发性疾病发生之后,特别是在猪群发生了呼吸道疾病,如猪喘气病、流感、蓝耳病伪狂犬病和呼吸道冠状病毒感染的猪场,猪只抵抗力下降,不但本病的发病率更高,危害程度会更大,也更加剧了原发病的病程或使病情复杂化。

疾病因素应激是继发本病和加剧猪病危害的重要应激因素,因此,强化其他疾病(特别是呼吸道疾病)的防制,对控制本病的发生、流行和减少猪病的危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临床症状
副猪嗜血杆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

一般在仔猪保育阶段多发,往往刚转入保育舍的仔猪生龙活虎,但经过2~3周后则相继出现症状。主要表现为短促咳嗽(每次2~3声),体温升高(40.5℃~42℃或更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有的无明显症状突然死亡。随着病情发展,咳嗽喘气加剧.呼吸促迫,有的鼻孔流出脓性分泌物,眼睑皮下水肿,部分病猪出现多处关节肿痛,行走困难(跛行),不愿站立,迭堆昏睡,食、饮欲废绝。有的皮肤潮红而后紫蓝,耳尖或边缘发绀(紫红),有时突然死亡。偶见脑膜炎,出现神经症状。

转人慢性后,多见厌食,咳嗽喘气日见加重.呼吸困难,渐进性消瘦,被毛粗乱,皮肤苍白或发绀.便秘下痢交替出现,四肢无力或跛行.最后终因衰竭而死亡,部分耐过的猪也因发育不良而成为僵猪。 

母猪常见产期延长,有时流产,产后无奶,便秘。有的出现高烧,呼吸困难而发生急性死亡。小猪初生体重小,常于三天内就发病,高烧昏睡,呼吸急促,顽固性下痢,最后衰竭而死亡。

剖检变化

本病最具特征性的剖检变化是:胸膜炎、腹膜炎、脑膜炎、心包炎、关节炎等多发性炎症。并有纤维素性或浆液性渗出。对本病猪尸的剖检,腹腔积满淡红色浑浊腹水,豆腐渣样淡黄白色的纤维素性渗出物附着于肠黏膜和肝脾表面:胸腔大量积水,以致打开胸腔时,积水就汩汩外溢。心脏包裹一层厚厚的绒毛样被膜,心脏与胸腔壁粘连,肺萎缩。全身淋巴结肿大,尤以腹股沟淋巴为甚。

类症鉴别
副猪嗜血杆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

因当前猪场病情复杂,且本病又多继发于各种原发病之后,一旦发生,往往造成误诊误治。可根据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加以鉴别。

本病常出现高烧、皮肤潮红、耳朵发绀.呼吸困难等症状,而误诊为蓝耳病附红体病弓形体病。蓝耳病常伴有明显的母猪流产和种猪的一系列其他繁殖障碍,而本病危害主体只是2周至4月龄的仔猪和生长猪;附红体病或弓形体病的体表出血与本病的体表皮肤潮红发绀有明显区别。

本病常出现高烧、喘咳和呼吸困难等症状而误诊为流感。猪流感多发于冬春季节,发病急剧.一旦发生,很快在猪群中传播蔓延,病猪精神委顿和咳嗽喷嚏症状明显,若无继发、并发症,少见体表耳朵发绀症状,且一周左右常康复自愈,几无死亡。“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是人们对猪流感病程的形象描述。

本病常出现体温升高、喘咳和呼吸困难等症状而误诊为胸膜肺炎。胸膜肺炎时。喘咳和呼吸困难症状明显,程度剧烈,有时呈犬坐张口呼吸姿势。而本病病猪咳声轻微,且每次只表现2~3声短咳。

本病常出现渐进性消瘦、被毛粗乱等症状而误诊为圆环病毒感染。圆环病毒感染用抗生素治疗无效,而本病在病初用敏感药物施治疗效尚可。

本病常出现关节肿痛、跛行和神经症状等而误诊为链球菌病。链球菌病虽有关节炎及脑膜炎症状,但典型的皮肤潮红、耳朵发绀症状却很少发生。

本病常出现喘咳和腹式呼吸症状而误诊为气喘病。气喘病多为个别少量发病,病程较缓和。呈连声咳嗽,用支原体敏感药物治疗有效,本病则呈两三声短咳,且多伴有体表、耳朵发绀、关节肿痛和脑膜炎等症状。

防治措施
副猪嗜血杆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

日常预防本病的治疗效果较差,做好日常预防工作才是避免本病发生流行的上策。如前所述,本病属十分典型的条件性疾病,任何应激因素都是发生本病的直接诱因,特别是本病多发于各种原发病之后,尽可能消除各种应激因素,尽可能控制其他疾病的流行,本病的发生率将会大大减低。因而日常预防工作应在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环境条件、消除应激因素、强化生物安全措施等前提下,着重做好两件事。

药物预防由于本病通常是作为继发或并发病发生的,且多伴有支原体的混合感染。在饲料中添加针对支原体有特效的药物组合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呼立爽100克+金霉素300克+阿莫西林300克或呼立爽100克+祈福80克,拌料混饲。

新氟强米先(主要成分:氟苯尼考)+朱保姆(主要成分:防风、柴胡、独活等)或阿莫西林+朱保姆,拌料混饲。

七清败毒散(主要成分:白头翁、苦参、板蓝根等)+或克拉先锋+富道维生素冲水喂饮。

疫苗预防使用疫苗防治本病是最有效的办法之一,病情反复发作或严重的猪场,更应抓紧抓好免疫注射。由于本病的血清型多,商品苗效果不确定。自家苗有一定预防效果;没条件的也可选用副猪嗜血杆菌多价灭活苗进行免疫。

母猪:从未注射过本疫苗的母猪,应于产前40天一免,产前20天二免;经免母猪产前30天免疫一次即可。

小猪:受本病严重威胁的猪场,小猪也要进行免疫,根据猪场发病日龄推断免疫时间,一般在10日龄到30日龄内进行第一免疫,每头注射1毫升,15天后再重复免疫一次,二免距预计发病时间至少l0天以上[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