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的十字架》,又称《特辰宫小礼拜堂的祭坛画》,这是应女伯爵图恩之请而绘制的一幅祭坛画。 画面构图采用了哥特式教堂玻璃窗的造型,前景是枞树环绕的山峰、立在山上的十字架及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基督,背景是漫天的彩霞。三道探照灯似的强烈光束自山后射出,直指天空。 《波罗的海的十字架》 “闭上肉体之眼,那么你将会首先用精神之眼看到图景。这将给你在黑暗中看到的世界带来光明,并从外表感染心灵。”——弗里德里希 《雾海中的漫游》,在这幅画中弗里德里希的“德意志民族精神”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张扬。 画中,云雾缭绕,群山巍峨,一位被有意放大了比例的人物站在画面正中的高山之巅,其思想者的姿态、“一览众山小”的气概,使人过目难忘。 他像是一位引领者,带领我们跟随他越过被他踩在脚下的云雾,将目光投向远处若隐若现的连绵群山,让思绪自由升腾于浩瀚无边的茫茫宇宙。 如果我们追溯到艺术家所处的时代,1817年创作此画时,虽然普鲁士与反法同盟击溃了法军,但是德意志的统一依旧遥遥无期。 也因此有人认为弗里德里希的画中强烈的爱国情感与对德意志民族的高度认同正是源于此时,而表达于此画。 《墓园入口》 《山中观月的两个男人》,现在不少人认为画中的两个男人是弗里德里希本人和他的得意弟子奥古斯特·海因利希。 创作这幅画以后,作者还作了几幅该画的翻版,其中的青年男子被换成女子,人们认为这是在海因利希英年早逝后,作者把他换成了自己的妻子(《山中观月的男人和女人》)。 画面的左侧是大块的岩石和常绿的松树,分别象征基督教中坚定不移的信仰和对永恒生命的渴望。 两位男子站在松树下面,右侧是一位老人,用拐杖支撑着身体;左侧的青年身材瘦削,他将手臂搭在老人的肩上,两人凝神注视着远方的月亮,他们面临着同样的命运,最终都要走向死亡。 画面的右侧是干枯的橡树和半隐在暗处的古代墓石。干枯的橡树根部已经脱离地面,树干向右侧倾斜着,似乎即刻就要完全倒下。橡树的树干粗壮,枝杈繁多、高大,可以看出它生前是多么地枝繁叶茂,就算如此也逃不掉死亡的命运。 画中的枝杈形象生动,锋锐有力,直扣人心弦。在枯树的后面是墓石,年代久远,暗示着从古至今永不停息的生生死死,象征着人世间生的虚幻。往左侧前方是一截树桩,暗示着两个人物终将死亡的命运。 在画面的中央是皎洁的月亮,象征着基督。月亮把死亡和生命分离开来,象征着基督作为救世主可以拯救人类灵魂的基督教义。此外整幅油画还揭示了生与死的对比,揭示了人生的变幻无常。 《海上生明月》,暗红褐色的大礁石上,默默地坐着三个孤独的人,光线将他们寂寞的背影清晰地凸显出来。 碧玉般的海面和被白云遮蔽的天空因天际金色圆月的出现,而被洒上一层金色。 在宁静的气氛中,惟有被微风吹拂着驶向岸边的两艘帆船。幽远和孤寂是主宰一切的要素,处于画面中心的三个人物都并没有成为视觉的中心,人物与充满忧伤的抒情诗般的风景相互交融但始终又相互游离。 《孤独的树》,弗里德里希在很小的时候就对荒凉的废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孤独和寂寥也是贯穿他所有作品的主线,弗里德里希把自己强烈的宗教情结、对彼岸世界的渴求都融入自然的风景中,创造了极富感染力的诗意画面。 这幅油画是弗里德里希后期的作品,前景中,一棵枝干扭曲的橡树茕茕孑立于苍凉的空气中,静静地生长着。 这是一幅足以让人为之怆然涕下的油画杰作,面对如此忧郁深沉的景色,不难理解浪漫主义诗人克莱门斯·布伦塔诺对弗里德里希的评价:“这是可以让野狼和狐狸嗥吼的画面。” 《吕根岛上的白垩岩》 ,吕根岛是德国最大的岛屿,位于德国东北部的波罗的海,是德国的旅游胜地。图中这片海滩的原始之美激发了无数画家、诗人以及作曲家的灵感。 《窗前的女人》,一位背对我们的年轻女子临窗而立,凝视着窗外。而这幅画中的主人公就是弗里德里希的妻子,她所在的房间正是画家位于易北河边的画室。 此画所要表现的是对窗外无限广阔的大自然的一种渴望,同时也是对孤独的内在灵魂的一种窥探。 从这两幅作品可以看出,即便是在生活最温馨浪漫的阶段,弗里德里希的画中仍带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哀婉与忧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