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作为人类社会不可逆转的发展方向,它带来的最大改变就是磨灭了每一个地区的个性,让世界趋同。对艺术而言,世界各地的作品也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这种大融合的趋势之下,艺术教育如何让趋同性的艺术“个性”起来?教师又将如何因材施教,最大程度地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才能,彰显其个性? ▲跨文化视野中的意大利当代艺术展暨中意院长论坛现场 解决全球化统一模式的方式和出路 4月11日,由凤凰艺术年展组委会主办的“跨文化视野中的意大利当代艺术展暨中意院长论坛”在湖南湘西凤凰古城举办。来自意大利和中国各大美院的院长及教授齐聚凤凰,就全球化背景下中意当代美术教育的问题及前景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对话。其中,多位美院院长均认为美术教育当前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同质化”现象严重,即特色办学的缺失。 ▲米兰布雷拉美术学院院长弗兰科·马洛克 “全球化不是以个人为主体,而是以促进集体和大众化需求为首要目标。意思就是原来各民族、各国家有很多不一样的表达,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这些文化可能变得没有自己的特色。”一直致力于美术教学的米兰布雷拉美术学院校长弗兰科·马洛克认为“全球化直接否认了艺术是个性化特质的呈现,应该是像孩子那样有自己鲜明的基因性和传承性。” ▲中国文联副主席、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 对于美术教育而言,“所谓的‘同质化’就是各大艺术院校,无论是教学评估、学科设置、专业建构、人才培养等都没有明显的特色。”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在接受采访时谈到。 如何在艺术教育中应对全球化?佛罗伦萨院长克劳迪奥·洛卡将目光转向了传统文化:“意大利作为一个保留众多特色文化传统的国家,我们在艺术教育中非常注重对传统的研究,因为只有对传统有深入的了解,才能超越传统创造新的东西。” 中国的艺术院校也非常注重将教学和传统文化相结合,例如“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推行的‘工艺美术+’课程优化计划,便是在关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设计教育的探索,注重在基础教育中融合中华传统文化造物体系与造型体系,培养设计师的民族文化情感,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潘鲁生在《提升艺术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一文中写到。 除了注重传统研究外,关注小众文化也不失为抵消全球化的重要方式之一。米兰布雷拉美术学院校长弗兰科·马洛克认为“我们没有必要完全否定全球化,可以多注意一些小众文化,如民族学和人类学这种微不足道却内涵惊人的学科,从中可能找到一些解决全球化统一模式的方式和出路。” 高校“自助餐”式教学可行吗? 出路有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当前的艺术教育面临着哪些问题?又有哪些措施可以采取? 随着以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为标志的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发展,整个社会开始越来越智能化、自动化、数字化。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这样的大趋势给学校老师的知识构成造成了极大的挑战,因为许多基础知识,学生可以通过MOOC、混合式学习、翻转课堂以及多种APP等现代化的平台和手段获得,不一定要去课堂,这是当代教育很严峻的问题。 据研究,在未来我国710万工作岗位将消失,700种职业,47%的工作都可能被人工智能/机器人取代,而同时也将出现许多新职业。面对未来职业的改变,教育领域必须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即由以知识记忆为主转向能力培养为主,更加注重培养人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更加注重培养人机合作的能力。那么,高校和老师在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应担当什么样的角色呢? ▲深圳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吴洪 “学校在设置课程时要强调学生的差异化培养,这并不是要设置统一的课程,而是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给予不同的指导。”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吴洪在接受雅昌艺术网采访时谈到。 “对此,我们专门设置了兴趣课堂,与社会上不同公司的首席设计师合作,把他们的项目引入课堂,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练习;另外,我们每周安排老师对学生开放答疑,就是不管什么专业什么年级的学生,都可以找自己喜欢的学科老师进行咨询,这种形式可以在课堂之外发挥老师的作用。” ▲江汉大学艺术学院、现代艺术学院院长王心耀 这样的课程设置对老师的知识储备和素养有了较高的要求,江汉大学艺术学院、现代艺术学院院长王心耀认为“一个好的老师一定要有开阔的思维,不仅要对绘画、美学有所研究,还要对历史、社会学、科学等学科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你只有全面理解这些内容,才能对这个世界有一个客观的理解,才能引导学生如何观察这个世界。” 但这样的教师资源每个高校又有多少?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杭间针对当前美术教育“同质化”的问题,也谈到可以采取“自助餐”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自选课程,“但目前的问题是没有老师能开出许多让学生自由选择的课程,例如中国美术学院这样的一所老学校,在课程选择上就有非常多的局限,更别提那些新成立的艺术院校。” 那么高校如何才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自助餐”?加强中西方高校的交流合作不失为一个重要途径。“跨文化视野中的意大利当代艺术展暨中意院长论坛”上,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就中意两国美术院校的交流合作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学校层面开展联合办学,校际间互设研究机构,设立专业分院。 2:教师层面互派访问学者,建立教授工作室,促进双方师资互动。 3:学生层面打通学习通道,促进学生互换、学分互认。 4:课程层面实现合作共享,开放网络课程资源、开展国际工作坊。 5:学术层面加强交流互动,召开国际会议,合作科研项目。 6:实践层面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促进意大利优秀的企业及设计师参与实践教学,组建国际化“双师型”队伍,落地一批实践教学项目。(注:节选自《潘鲁生:中意美术院校的合作展望》) 这些方式同样也适用于国内高校间的合作,与此同时,“综合类高校还可以加强艺术学院与其它系科之间的合作,比如综合材料、物理、化学等,以应对日益更新的科技手段。”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吴洪补充到。 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哪些变化? 随着多种课程和学习资源的出现,教师的角色和作用也在发生着重大变化,他们将不再是直接传授知识,而是要承担起为学生订制个性化学习方案的角色,即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制定不同的学习规划,并且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 ▲四川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重庆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庞茂琨 在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庞茂琨看来,“好的老师不是纯粹的传授技术,而是传授自己的理念,老师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的意识和思维能力。”深圳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邹明在长期从事艺术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方式:“研究生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特点,为他们设置不同的方向。”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曹意强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原史论系院长曹意强认为:“艺术学院的主要作用就是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大的空间,一切最好的条件,引导他们发现自身的才能。” 可以说,丰富的课程设置+教师的针对性指导,这样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个性培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