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本解读的层次和方法(孙绍振)

 江山携手 2018-05-11

文本解读的层次和方法

一直不敢整理孙绍振的讲话稿,因为自己听得不大认真,细究起来,可能是起得太早(凌晨5点),加上奔波,或者是本心对于讲座之类没有热心,所以尽管大名鼎鼎的孙绍振,一个来头不小的教育专家来做报告,我也克制不住地打瞌睡,所以只断断续续地记了一点东西,这样又从何整理呢?

朋友和我探讨《再别康桥》的教学,方想起孙老师讲过这课的分析。打开笔记,才发现,仅仅是我记录的这些,也反映了文本的解读也是很有方法的。下面略作整理,答谢朋友的厚爱。

1、“教师主导”地位应备受重视

教师主权受压抑,学生主体成霸权的时代应该改变了。因为教师主导,即教师主体引导,教师主体是专业的自觉的主体,是系统的长期的积累的生命,而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只是人格的平等,而不是学识。这一点钱梦龙先生就是教师职业的华佗,他早就指出了教师职业的弊病,教育行业喊出“保卫钱梦龙”的口号是正确的。

“对话”,不是一个新名词,而是历史的产物,早从孔子开始,所以必然它也有历史的局限性,所以才有“主体”一词的诞生,这个教师主体指自觉主体引导自发主体(学生为自发主体)。

说什么学生的独特感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学生的自发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主体水平是有限的,合作探讨也不行,因为他们水平相当,需要有更高水平的教师主体来引导。自发是无用的,只是从无知到无知。比如,《愚公移山》结尾写到夸娥氏移山,表明作者并没有否定了智叟。夸娥氏是谁?夸指大蚂蚁,娥指小蚂蚁,实际上移山的是蚂蚁,而作者要歌颂的正是这样的蚂蚁移山的坚毅精神;作品将要歌颂的对象起名为“愚公”,也只是用了反讽的艺术手法表达观点。所以有的老师还没有分析文章,就在学生的左右下先把文章否定掉了,这就把语文抛弃了。

重申的是多元解读,首先由把文本读懂。

我们老师当学生一望而知的时候,要叫他一无所知,要切记,几个水平不高的人,探究来探究去只是浪费生命。比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千古传颂,其实当初滕子京自己也创作了好几篇,但是却没有一篇传世的,滕子京亲眼见,亲手摸却写不出好的文章来,而范仲淹当时远在军中任职,未曾和洞庭湖谋面,却能写得如此动人,说明什么?不是看了就能写,不是真的就是美。(孙老师当场给我们读了滕子京的文章和诗歌)。

2、内容决定形式

朱自清的经典散文《背影》,可谓深入人心了,其父子深情就是怎样的感情?你知道文章中朱自清说的“祸不单行”的日子的背后是什么意思吗?当时父亲任职盐务局长,朱自清的母亲在身边的时候,父亲还算守本分,但是当时远在外地的父亲接连娶了两个小老婆,这在民国初期,已经禁止了,老婆们争风吃醋,闹到了官府,所以被罢了官职,这一下气死了祖母。朱自清的父亲亲手毁了这个家,作为儿子的朱自清仍然爱父亲,爱的深沉,爱的矛盾。所以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父亲对20多岁的朱自清的呵护还想对一个小孩子的爱,细心周到,但是朱自清是不接受父亲的爱的,对他冷淡,用言语顶撞父亲的种种呵护,直到父亲爬月台买橘子。作为父亲,为儿子买橘子,他并不感到艰难,但是朱自清的笔下,却做到了既表现了父亲不感到吃力,又让儿子感到吃力,让读者产生出情感的共鸣,朱自清的叙事功力实在深厚,体会到朱自清对父爱的复杂性。我们教师要学会一些叙事的鉴赏。

教师阅读文本的一般方法是什么?

自问:写了什么?想象文章不写什么,为什么不那样写?这样才真的懂得文本。

《小石潭记》先写水声清冽,后有“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不是作者不会描写,不会形容,却忽然用四个单字,为什么?因为这样简短急促,富有节奏感的变化,节奏就是抒情,给人应接不暇之感。学生可能意会但是不能言传,但是教师要把这些讲给学生。

文体很重要。

陈寿在《隆中对》中写刘备: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刘备自称时用的“孤”,这是陈寿加给刘备的,当时刘备只有2000余人,竟然敢称“孤”,这不是狼子野心吗?而《三国演义》里同样的片段,刘备自称“备”,一字之差,体现了作者的态度和倾向性,诸葛亮答刘备“ 则霸业可成。”而刘备自称“大业”,这些寓褒贬与记叙之中,叫“微言大义”。

所以

一、教师做专业的读者,就先设想自己是作者,“解读文本就是解读文本背后的秘密”。解密就要“解写”,解读为什么这样写,解读 出“为什么这样写,为什么不那样写”。

现在的语文课无事生非,原因之一就是教师解读文本不够。

为什么教师解读文本不够?通常读者只看到自己知道的东西,而看不到文本,换句话说,读者只看到自己。人的心理有他优越的一面,又有他的封闭性,所以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其实是“仁者不能见仁,智者不能见智,仁智者不能见勇, ”人的这种自我优越感遮蔽着自己的心,妨碍你接受新事物,皮亚杰理论也是这么说的。

二、教师要以作者的身份与文本对话。

很多老师重视“语感”,其实,没有抽象的语感,只有具体的语感,只有在特定语境下的语感。比如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其“东风”不仅仅指自然界的东风。那么我们怎么进入文本呢?

说到赤壁,想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羽扇”分明是诸葛孔明的道具,转给了周瑜,小乔当时也已经结婚十年了,根本不是“初嫁了”,当时也不过就是个战利品,根本没有诗中写的那么浪漫。为什么作者这样写呢?这里就是苏轼自况罢了,已经染上了作者自己的色彩。

所以,让学生“自己朗读自己体悟”,是最蹩脚的方法。再看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作者题目是告别康桥,诗中为什么却告别云彩?读诗我们知道告别的是这里的美景。“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河流里明明是水,却说不是水,因为“虹”才能表达其美。为什么愿意做“草”?因为“彩虹似的梦”,彩虹似的梦里沉淀着美好的回忆。甚至愿意为此“放歌”。“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这一转折句是为什么?沉默是无声,笙箫是有声,这里徐志摩运用从西方习得的“矛盾修辞”,因为无声的别离是最美的。那沉淀的梦是自己的“秘密”,不是一般的梦。这时候重温一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不跟人告别,只跟云彩告别,因为云彩也是不言无声的。我们知道,1928年是徐志摩离婚又结婚的一年。徐志摩的成功在于把如此复杂的感情凝聚在一个动作“轻轻的挥手”中。

我们只会写强烈的感情,而不会写微妙的感情,还原是又一解读的办法。我们要分析矛盾,或同类比较,这样更容易解读出特别的东西。

再如小说,通用的教学小说总要说到三要素,四结构,人物情节环境,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其实这根本不是小说特具的要素和结构。记叙文、戏剧、话本、故事都有这样的要素和结构。

“国王死了,王后也死了”这是故事;“国王死了,王后悲伤过度,也死了”这是情节。现在小说的情节淡化了,怎么办?比如《孔乙己》。我们要以作者的眼光去看。

孔乙己是什么人?他给别人开心,自己却不快乐,给别人开心的时候是自己狼狈的时候。小说中的笑有着摧毁的意义:无恶意的人摧残悲惨人的尊严而习以为常。“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而此时孔乙己已经用手走路了,他不仅得不到帮助还得面对同样的嘲讽,孔乙己死的命运是必然的。对一个生命的消逝是如此的麻木,19个钱是孔乙己最后留下的,是作者对人性价值的思考,难怪鲁迅称自己的这篇仅2000字的《孔乙己》为得意之作。

从9点到12点,孙老师没有休息一分钟,三个小时远远不止说这些,但是由于疏懒和前半段时间瞌睡几次,只记得这些,很不完整,但是经过整理,对孙老师的报告的条理清楚了,心里也亮堂多了。

文本解读的层次和方法(孙绍振) - 兵儿 - 温暖的港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