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太极拳推手时“抨劲不丢”

 觅书时代 2018-05-11

论推手时“抨劲不丢”

“抨劲”分为狭义的“抨劲”和广义上的“抨劲”。狭义上的“抨劲”指的是整体之劲走弧形,向前上方的劲。和形意拳的崩拳之劲一样。是有方向和角度的。这是依十三势中四正的“抨劲”来概括的。

从广义上讲,“抨劲”,就是功夫,简单的说就是整体练成一家,一举动,整体旋转、位移,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随腰腿而动,并有向外的支撑之劲。没有固定的方向和角度,也没有具体分为那个部位,功夫高的人浑身上下每个地方都有这种劲。而且,不管是抨、捋、挤、按,还是采、挒、肘、靠,或者是各种劲法相互变化,都依此劲为基础。《十三势说略》讲“勿使有缺陷处,勿使有凹凸处”既是此意。

我们做个比喻,没有抨劲就类似一个跑了气的大皮球,有了抨劲,就是充足了气的大皮球。皮球的每一个球面上的点都可以承载球体的重量,都能在球体运动时传出整体的动能。

但是,因为“抨劲”在初级阶段是通过手臂来表现出来的。练拳练出了“抨劲”,就是指在腰腿之劲可以传到手上了,不管习练者出拳攻击之时,还是自身手臂受到攻击之时,力都可以传到脚上,手臂不会软、散、无力。所以,一般意义上说一个人 “抨劲”好,都会讲:“手上的‘抨劲’不错,或者说:“手上‘抨劲’很大”、“手‘抨’的很圆”等等。李亦畲在《五字诀》中有言:两手支撑,一气贯穿,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虚,而左已去。此处之“两手支撑”就是抨劲。

所以,对于一般练太极拳而言,抨劲往往指的就是整体劲在两手臂上的支撑之劲。

笔者曾做过一个解释-----在人突然遭遇外力撞击,例如遭遇车祸之时,不自觉的手臂会挡驾,有“抨劲”的人,虽手臂筋肉没有用很大力,但汽车的撞击之力不能使其手臂撞瘪,人整体飞了出去,但伤不了;没有“抨劲”的人,紧急之中,虽用很大力,但手臂还是支撑不住自身的重量,或手臂被撞瘪,或肩部被撞散,或腰部被撞得后仰,这时人虽撞出去不远,但却受内伤。

内家拳界的前辈们常常告诫后人,要把身上的劲挂在手上。李仲轩前辈也曾经说过,练功练到可以两手挂在单杠上,把人挂起来,就算练出功夫了。其实也都是这个道理。

“抨劲”是太极拳的母劲,老前辈喜欢把它称为“骨子里的劲”,恩师看到弟子或再传弟子中,刚练出抨劲的,称之为“练出刚劲了”。所谓“刚劲”不是刚猛之劲,是身体基本练整了,具备了一定的功力。

所以,常常我们见到内家拳的高手在推手时,可以把人整个放飞出去,其实就是推手的双方都具备一定的“抨劲”,又借力借的好的表现。

当然,“抨劲”不是练挨打用的。刚出“抨劲”的人被打时由于自身的受力部位可以承担整个身体的重量,但走化尚不巧妙,故而会被放的很远。不过,反证过来,在接劲的一霎那,受力者的劲是传到脚底的;那么换一个场景,自己在发力的时候,运用的也就是整体之劲了。此时,威力很大,而且不需要蓄力,手臂微动,腰腿发力就可以。劲越整,打的越干脆利索。

由于推手是自己人练习功夫的一种手段,两手臂有更多的接劲练习。所以,“抨劲不丢”在推手时对于练习者的感受也就更明显。其具体要求是指在推手时,两手臂放松,肘部保持一定的弧度,小手臂不可离身子太近,并在腰腿之劲的带动,协调运动。发力之时,找准点,力从脚起,一动皆动;受力之时,抨住劲,随身步的变化,或进或退,或化或发。正所谓“手不可妄动”既是此意。但是,也要说明,手上的“抨劲”,不是两手臂绷着劲,用力的撑在那里。那样就成了死劲。“抨劲”是功到自然成的表现,接手之时,虽然放松,但是却威力十足。

“抨劲不丢”的作用

太极拳推手的目的是轻灵活泼求懂劲。劲,就是看不见的敌我双方的整体之劲。劲是无形的,但是,在发劲之时却是有方向、角度和大小的。太极拳是武术,武术都要解决一个最基本的问题,那就是杀伤力。没有杀伤力,打了敌人几拳都伤不了对方,就很麻烦了。所以古枪谱有“枪不透甲不扎”的要求。原始的武术或者求速成的武术,一般通过练习力量和速度来解决这个问题。太极拳则不然,它是通过练习整体力来解决这个问题。事实证明,后来武术界的各家各派都采用此法。不过就是强调的程度不一样而已。

所以,推手之时一定要有用腰腿之劲带动两手的意识和功夫,切不可两手乱舞。这样莫说练不出所需的功夫,即使有一点“抨劲”也会被推散了。

当年杨家前两代祖师教拳之时,都是要求习练者三年之内不许学推手,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弟子们的整劲,并在三年之内形成一定的条件反射,以免推起手来规矩全无,浪费了师徒的光阴。

但是,有了一定的抨劲之后,因为有求胜的心理,而自己的走化功夫不到。所以,一旦推手,规矩就又丢了。-----发力之时,由于整体之劲尚未完全形成,力由脚起就显得没有胳膊发力来的直接,所以就不用腰腿之劲,改为胳膊的推、抓、拿等等,以求赢人;受到对手发力之时,自己害怕被放出去,失了面子,所以招式就更多了,有的自以为聪明,干脆搭手之时,故意把手臂之劲与身体之劲散开,一遇攻击,手是软的、散的,力传不到整体,故而避免被放出去。还有的,遇到来劲,身子左歪右斜,前俯后仰,不惜舍掉身形来化开对方之力。还有的更是干脆什么都不顾,上来就是摔跤。这就是“抨劲”丢了,在杨家传统太极拳看来,就是错误的。

其原因有:

第一,上面我们讲到,推手虽然是求知彼的功夫,但还是在进一步的培养自己整体之劲,所以,一旦在推手时养成了局部乱动的意识,那么就破坏了功夫的进程。练出来的就是软、散之劲。未来在技击之时,就没有了任何的优势;

第二,推手时运用整体之劲去接手,本来就很难,而恰恰就是如此才可以练出功夫。尤其是推手时双方的速度并非一成不变的,刚好可以练出“知节拍”的功夫;

第三,前面我们讲到“懂劲”的“劲”是看不到,却真实存在的整体之力,在推手之时只要双方平心静气,“抨劲不丢”,就可以在长时间的练功之后,“听”到对方的来劲,慢慢的越来越清晰,对其方向、角度、大小的判断也越来越明了,这时就入门了。

第四,推手不管有多么重要,终究还是练功的一个步骤,上升不到技击,都是空的。但老前辈常说“推手就是接触的散手,散手就是不接触的推手”,那么推手怎么才可以上升到技击呢?这个问题,咱们在推手篇章里会详细的介绍。在这里就简单对于“劲”来作以说明。如果想把推手过渡到技击,在“劲”上,就是要把推手练出来的判断,由近及远,由接触到不接触。甚至到双方持械技击亦是如此。

第五,推手也是遵循太极拳练功的基本顺序,“由大圈到小圈,由小圈再到无圈”。其接劲的幅度会越来越小,变化会越来越巧。这时对于习练者的整体功夫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比如,推手的高级阶段要求打化一体,就是在接手之时连化带发。外形根本看不出来,不懂的人还以为是“顶”出去的,只有具备一定功夫的人才看的明白。这都是需要在“抨劲不丢”的基础上练来的。

到了器械就更是如此了。假如敌我双方都是持刀相搏。最好的办法就是敌我刚一照面,不招不架,一刀解决对手。这只有“懂劲”了才可以做的到。功夫不成熟之时,就很难有这种能力。另外,如果敌人的功夫也不错,或者敌人突然偷袭,措手不及,需要招架呢?首先,持刀之手是不能软或者泄的,否则还是性命不保。那就需要双刀相接的瞬间,可以在“劲”上不和对方的刀成180度的“顶劲”。否则,再好的刀,也要被砍坏。这就需要接刀之时劲走弧形。这也是“抨劲不丢”。

但是,严格意义上讲,推手是很复杂的功夫。推手之时的要求也很多,欲练出好的功夫要求更是苛刻。习练者一定要按照规矩练习,现在很多人的推手和技击脱钩就是基本原则丢了。恩师常讲,“推手之时切不可有求胜心理”,“不要追一时之胜负,笑到最后才是甜的”。

另外,“抨劲不丢”不仅仅是在推手过程中如此,在散手,器械技击之时亦是如此。尤其是实战之时,手上没有抨劲,就不能接、化对方来力,自身也发不出冷脆之劲。

东莞归真太极拳社原创

选自郭石磊老师《太极拳抉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