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阳晚报遗落在岁月里的纺花车

 刘沟村图书馆 2018-05-11
遗落在岁月里的纺花车
稿件来源:南阳晚报*南阳网

  岁月悠悠,许多往事都湮没在烟雨中,唯远去的童年时光,哪怕世事变迁,却一直会深深地铭记在泛黄的记忆中。年已耄耋的王宏俊回望童年时,难以忘怀的,是母亲日夜摇着纺花车纺着棉线的身影。

  纺花车即纺线车,是用来把棉花纺织成棉线的一种简易的劳动工具,由它纺织出来的线是老粗布(老土布)的原始材料,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传统农耕时代的农具。王宏俊幼年时,最常见的一幕就是妇女们纺花的情景。纺花前,首先要把一块块棉花搓成一个个手指头粗的花捻(即棉条),纺线时,右手摇着纺车把,左手大拇指和食指捏着花捻的一头,先捻出细细的引线,接着就慢慢扯出长长的白线来。那时候,几乎家家都有纺花车,一般人家穿的衣裳鞋袜,全靠纺花车纺出线后织成布缝制而成。

  由于父亲做小生意,当年居住在市区菜市街东的王宏俊家一度不穿自己织的老土布衣裳,而是买衣服穿,但日军对南阳的侵略和野蛮暴行改变了他们的生活。1940年,王宏俊10岁那年,日寇不时在南阳狂轰滥炸,其中一次出动29架飞机前来轰炸,以仲景路为中心的南阳东关一带被炸成了废墟,“当时我们一家为躲避日军轰炸,提前住到了离城十里的外婆家。敌机开走后,我父亲跑回来看,瞅见我家房子后面落有炸弹,我们住的草房早已烧没了。”失去了房子,父母不得已租房供一家居住,家里的生活也一下子变得拮据起来。

  为了节约用度,王宏俊的母亲借了一个旧纺花车开始纺线,以供应全家人的衣着鞋袜,当时年仅十三四岁的姐姐也帮着母亲搓花捻,用线拐子把纺出的棉线拐成线桄。那时候,白天只要得空,母亲就坐在纺花车前纺花,王宏俊常见她右手摇纺车,左手扯棉条,时而高高上扬,时而斜斜后拉,一根长长的棉线就从她左手指尖的棉条中抽了出来。每个晚上,母亲必会熬夜纺线。因为点灯费油,她找来火麻秆点着,靠那点极为微弱的光照着继续干活。很多次,王宏俊深夜醒来,便看见母亲仍坐在那儿不停地纺花,“嗡嗡”的纺花车声在宁静的夜晚悠悠回荡,他就在这声音的陪伴中又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纺花车当时虽家家户户几乎都有,但织布机并不多,小村庄大概有两台,大村庄有十台八台。纺好棉线,母亲就把线桄送到有织布机的王宏俊舅母那儿让其帮忙织布。从母亲纺花到舅母织成布,需经过轧花、弹花、纺线、浆染、落线、经线等大大小小72道工序,然后自己染色、自己剪裁和缝制,经过这么多繁复辛勤的劳作之后,一件土布衣服才得以完工。除了衣衫,母亲纺的线还用来做针线活,纳鞋底、纳袜底、缝缝补补……

  那些年,纺花车是王宏俊一家人穿衣的保障,辛劳的母亲用纺花车不停唱响的“嗡嗡”声,编织着一家人的温暖,也让全家度过了那段艰难的年月。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王宏俊家日子逐渐好起来,熬花了双眼的母亲才告别了纺花车。

  如今母亲已不在人世42年了,城市里也再难寻见旧时的纺花车,王宏俊便凭着记忆,用钢笔一笔一笔地描画出纺花车、织布机的样子来。画着画着,那些工具好像就放在他眼前,他仿佛又听到那“嗡嗡”的纺花车声,也仿佛看到,母亲正坐在车前,不紧不慢地摇着纺车把……⑦6

  王宏俊手绘记忆中的纺花车

  手绘搓花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