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晓平│记忆魏晋

 老鄧子 2018-05-12

记忆魏晋 来自半亩芳塘文艺 07:28



  稽山苍苍,鉴水泱泱,魏晋之风,山高水长。

  

  丝丝缕缕,似烟若雾。绍兴的茶楼酒肆,阡陌僻巷,至今洇漶一脉嵇康的散淡,戴逵的孤傲,谢安的低调,子猷的张扬。魏晋风骨,千年绍兴,牵丝攀藤,藕断而丝连。

  

  曹娥江畔曹娥庙。东汉时期十几岁的女子,今天已被百姓尊奉为“曹娥娘娘”。曹娥庙内曹娥碑,“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大字费人猜详。《世说新语》有载,大字系东汉蔡邕所题。曹操与杨修,一对欢喜冤家。见碑文,自忖占据学问高地的曹阿瞒,当即考问杨修,轻慢之色,溢于言表。杨修书生一介,玩不出城府,答曰知道。曹操不悦,要杨修暂缄其口:待孤思量思量。也有一个好大脑,仅三十里路,曹操茅塞顿开。仍抱着对方舛错的心理,曹操让杨修也把答案写在手心。摊开手心,分毫不差。黄绢,有颜色的丝,暗指“绝”字;幼妇,年轻女子,打一“妙”字;外孙,女儿之子,合成“好”字;齑臼,受辛的器皿,“受”“辛”相合,为古体“辞”字。八字谜底,即为“绝妙好辞”,系蔡邕对邯郸淳所写碑文的评语。曹操感慨,嗟叹差杨修三十里路才华!一个凄美的人伦故事,一则诱人的文字谜语,一场探底的智慧较量。八字遗墨,和盘托出至情至性的杨修,从此开始步履踉跄。

  

  周家桥纸扇的题跋,尚能辨认些许王右军的风骨。正是江南梅雨时节,满城烟雨,水涨船高。桥堍头老妪挡不住内史兴致所之,一任其腕底墨华在扇面绽放。得陇望蜀人之常情,扇子题得少哉,题得少哉!翌日,会稽内史王羲之蹑手蹑脚间道闾巷。老妪秋水望断,只闻得淡淡墨香。距题扇桥不远,宽不盈三尺的躲婆弄东西绵延,虽年深月久,但青春依旧。

  

  竹林七贤,肆意酣畅,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风雅后世,飘逸至今。竹亭亭于绍兴山水间,宅前屋后,山腰涧底。冲开黄土万丈深,横破樊篱直石崩。原是岁寒早发芽,细雨一夜骨更硬。竹是骚客心底的梦中情人,非要取舍时,竟然“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也是画师笔下的唯美模特,庭院深深,太湖石旁,添数茎枝干,便竹影扶疏,整幅画都生出风骨。竹还是农夫肩头的乾坤杠杆,扁担吱呀,挑着的是庄稼,肩负的是家庭。竹更是篾匠手下的经天纬地,竹篾翻飞,或成工具或成器皿,如同庄生晓梦,变幻得难辨庄子和蝴蝶。人心如竹,万物和谐也。《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洋洋洒洒,鲁迅行文,精辟二字。

  

  至今,绍兴仍有踪魏晋遗风者,画师陈力农,可算其一乎!其早年的《世说新语绘画本》,或摹名士形状,或绘晋人衣袂,雪夜访戴,东床坦腹,身无长物,东山再起等这些发生在东晋会稽的典故成语,都在画本里有过惟妙惟肖的演绎。力农似乎用情专一,近些年,他不但画风未改,甚至连题材也如同舞台上的追光灯,一直聚焦在魏晋这一特殊的时段中。只不过,较之十年二十年前,他的画作已迥然有异。竹子,能听到沙沙的摇曳,人物,可感受到铮铮的风骨。而且水涨船高,常作鸿篇巨制。兰亭流觞亭内之《流觞图》,据说他画了半年有余,没有王羲之挥写《兰亭集序》那样快捷,但慢工细活,常使游客留恋忘返!


作者简介:朱晓平,男,1957年生,浙江省绍兴市人。供职粮食部门30余年。少时,做木作;及长,玩写作,发表小说、诗歌、散文十数万字。代表作《一池热水暖人心》《绍兴品桥》《梅雨三题》《粮库三章》《妻子的粮食春秋》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