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是我國長江下遊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是銅石并用時代文化,因發現于浙江餘杭良渚鎮而得名,距今約5250-4150年,在1936年被發現,經半個多世紀的考古調查和發掘,初步查明遺址分布于太湖地區。在杭州市餘杭區良渚、安溪、瓶窯三個鎮地域内,分布着以莫角山遺址爲核心的50餘處良渚文化遺址,有村落、墓地、祭壇等各種遺存,内涵豐富,範圍廣闊,遺址密集。八十年代以來,反山、瑤山、彙觀山等高台土冢與祭壇遺址相複合。
陶器以黑陶爲特色,制作精美,有的甚至塗漆。良渚文化時期最先進的的陶器制作方式是輪制,黑陶豆盤的形狀有圓形和橢圓形。良渚文化時期炊器大多是鼎。玉器非常發達,種類有珠、管、璧、璜、琮、蟬。其中玉琮個體大,高達18~23厘米,上面雕刻圓目獸面紋,工藝精湛,是中國古代玉器中的珍品,被譽爲「玉琮王」。形狀爲内圓外方,與古代的天地相通思想相吻合。玉器上刻有似神似獸的神人形像和神人獸合一的形像,它們可能是當時人們的崇拜對象。玉器上的紋飾除神人獸面圖像外,其他出現最多的圖案是鳥。
良渚文化的錢山漾一地出土有絹片、絲帶和絲線,是中國遠古時代最重要的家蠶絲織物。此外,還發現了許多祭壇遺址,如餘杭瑤山遺址發現的祭壇,平面呈方形,從裏向外爲紅土台、灰土圍溝和礫石台,外圍的邊長約20米。祭壇上一般都有大墓,可能是人們祭祀先祖、天神的地方。良渚文化時期的食物以水稻爲主。
良渚文化中物質文化十分發達,以鼎、豆、盤、雙鼻壺、帶流壺、帶流杯、尊、簋爲典型器,用于祭禮的玉器更爲發達,墓葬規格、聚落布局體現出嚴格的等級差别。良渚文化遺址主要分布在東到上海,南至錢塘江;西以茅山、天目山爲界,北達甯鎮地區邊緣的長江以南,圍繞太湖大緻呈三角狀,其影響達浙東、浙西南、皖南、華南、山東、蘇北等地。
與其他文化的關系
從草鞋山、張陵山等處的地層疊壓關系和器物對比分析,良渚文化是由崧澤文化演變而來的。崧澤文化的墓葬,以頭向南的仰身直肢葬爲主,這與良渚文化的基本一緻。崧澤文化的石锛,背面逐漸出現脊線,正處于良渚文化階形有段石锛的前一階段。兩者的穿孔石斧也相近似。崧澤文化的扁方側足鼎、細高把豆、高領扁腹壺等,與良渚文化的魚鳍形足和扁方形足的鼎、黑陶細高把豆、高領貫耳壺等有着繼承關系。另外,距今5600—5300年前的安徽含山淩家灘文化,大量的玉器體現了“玉器文明”時代人們把玉器飾品功能轉向具有社會功能,突出表現出玉禮器的作用和地位,一些玉器的形制如钺、壁和墓葬中大量陪葬玉器的方式同良渚文化也有着明顯的前後繼承關系。
關于良渚文化的發展去向,馬橋中層的青銅文化遺存提供了線索。馬橋中層疊壓在馬橋下層即良渚文化晚期遺存之上,發現的石鐮、有段石锛、三角形犁形器、斜柄刀,與良渚文化的接近,而後兩種石器的數量比良渚文化時期又有所增加。馬橋中層的黑衣陶與良渚文化的黑皮陶存在承襲關系,兩者的鼎、簋等器形也有密切的關系。至于馬橋中層含有較多數量的印紋陶,目前尚無材料說明與良渚文化存在聯系,其來源有待進一步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