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京战:笔名苇可,河北安平人,1947年生。现为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国白洋淀诗书画院艺术顾问。主要著作:《飞行员论文选》、《苇可诗选》、《苇航集》、《中华新韵(十四韵)》(执笔)、《诗词韵律合编》、《网上诗话》、《新韵三百首》、《“诗词韵库”检索与输入软件(光盘)》(合著)、《居庸诗钞》。 诗话(5) 直笔与曲笔
为诗如为文,有时要用直笔,有时要用曲笔。直笔开门见山,通达晓畅。状物不蔓不枝;抒情不弯不绕,如快人快语,直达胸臆,读后有淋漓尽致的畅快。曲笔曲径通幽,委婉曲折。状物侧面下笔,偏处着色;抒情千回百转,如一波三折,回环激荡,读后余音袅袅,绕梁三日。有时曲直交错,虚实相生,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非拘于一法也。 杜甫《石壕吏》的结尾“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便是曲笔的典范。“逾墙走”的老翁回来了没有?“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的老妇是否被抓走了?作者不作直接回答,而是用“独与老翁别”曲笔作答。试想,如果直接回答,一是没有必要,二是趣味大减。不直接说破,把回忆和推理留给读者,把巨大的心灵创伤传递给读者,让读者把卷沉思,痛楚叠加不已,真是“此处无声胜有声”。 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试想,“卷帘人”是现场亲眼所见,这还能看错吗?一夜的风雨,就“绿肥红瘦”了?变化有那么快那么大吗?那不是真的“绿肥红瘦”,二是诗人的心情使然。作者用“应是”一词,那就是说应该是这样,不一定真的是这样。作者的感情心绪,渲染渗透于海棠花树,产生了“绿肥红瘦”的曲笔,成就了这一千古名句。 瓦桥关故址位于今河北省雄县城西南,地当冀中大湖白洋淀之北,拒马河之南,与益津关和淤口关,合称“三关”(即杨六郎所镇守之三关)。三关早已不存,无遗迹可考,去瓦桥关凭吊怀古,怎么下笔呢?我们看杨逸明《瓦桥关》是如何用曲笔妙手回春的:“一行人立雨潺潺。齐向村翁指处看。超市左边餐馆右,当年雄矗瓦桥关。”诗人使用曲笔,以虚通实,化虚为实,虽然未见一砖一瓦,却让读者想象到了瓦桥关当年的风采。曲笔是诗人点石成金、起死回生的法宝。 曲笔带来诗趣,趣浓于酒,令人一唱三叹。杜甫《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餐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既写“客至”,却不让“客”露面,自始至终不见“客”的影子。全篇皆用曲笔,却写的活灵活现,趣味盎然。杜甫是善用曲笔的语言大师。他的绝句《赠汪伦》,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曲笔舒意,远胜万言。 笔者才拙,虽欲效法,尝试描摹,难登堂奥。曾试用曲笔作绝句一首如下。《双河果园樱桃》: “不言红紫不言娇,圆润晶莹一例抛。凤目龙珠人用遍,如何教我写樱桃?”行文至此,谨缀于后。其中得失优劣,与读者共同研讨勉励之,庶几免于效颦之讥。
雨魂与诗魂
天以雨滋润万物,同时也滋润了人的精神世界,提供了诗词创作的天然素材。《诗经·郑风》:“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大概是最早写雨的诗句。诗人们见雨而生情,借雨而抒情,托雨而寄情,以雨而传情。千姿百态的雨姿,造就了千古传诵的名篇佳句,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地传达了雨的美感,使人为之倾倒,为之陶醉。 雨似天水,从天而降,涤荡尘垢,一洗乾坤,使人感到一种清新美。“渭城朝雨挹轻尘,客舍清清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十八员外》)便是写的这种清新之美。 细雨如丝,微雨如雾,笼遮河山,如纱如幕,迷濛之中,展现的是一种朦胧美。“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翁卷《乡村四月》),“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便是写的这种朦胧之美。 雨降于天,因时而至,来去无拘,急徐自如,其中蕴育着一种安闲恬淡之美。“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便是诗人对这种恬淡之美的品味和欣赏。 急雨如泼,骤雨如注,似乎覆盖一切,无坚不摧,体现出一种巨大的力量感,这是一种雄壮之美。英雄伟人多用此寄托自己的豪情壮志,显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便是如此。“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岳飞《满江红》)更是借雨抒怀了。至于“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则是以动衬静,用了“欲擒故纵”的笔法。 下雨天一般阴云密布,气温低冷,天地间笼罩着一股寒湿之气,阴郁之氛,最易助长哀切之情,传达一种愁苦之美。“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使人想起“屋漏更遭连夜雨”的哀叹。到了“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真是字字泣,声声泪,使人如闻呜咽之声,而不忍卒读。这就是愁苦之美所具有的强大的震撼力量。 诗人又将自己的身世际遇寄托于雨中,人生入雨,雨映人生,让雨景成为一种命运的诉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一丝淡淡的凄凉,让人品尝到了这种凄凉之美。“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杜牧《夜雨寄北》)则把千般思绪万种离愁,尽付与巴山夜雨之中,充分展现了一种绻缱缠绵之美。“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订连封四州》)把自己所受的打击迫害,尽融于雨中,使人读后怵然心惊,黯然伤神,感悟到一种悒郁之美。苏轼超脱旷达,随遇而安。他被贬海南,出行遇雨,反而兴高采烈。“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似仙风道骨,飘然于化外,表现出了一种超然之美。 苏东坡大概是最爱雨的诗人。因久旱得雨,他还专门建造了一座“喜雨亭”,专门写了《喜雨亭记》。文中写道:“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可见,他的喜雨,首先是从老百姓“身上衣裳口中食”着想的。这与单纯欣赏雨的自然美,有着不同的境界。从自然界方面来说,雨是人们的衣食之源,这应是雨之魂。从人类社会方面来说,劳动是人们的衣食之源,这应是诗之魂。“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杨万里《插秧歌》)“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父歌》)诗中赞美的是雨中的劳动,是劳动中的雨,把雨与劳动人民的生产活动紧密结合了起来。或许,这才是雨魂与诗魂的归宿吧。 商丘市诗词学会 商丘市诗词学会是商丘唯一一家在商丘市作家协会领导下成立的专业诗词类社团组织。旨在普及诗词格律知识,学习诗词创作技巧,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建设美好精神家园。 顾 问:李传申(释然) 会 长:徐永学 李智信 副会长:徐建华 侯公涛 章宗义 刘成宏 徐泽昌 王文正 李辉民 秘书长:徐泽昌(兼) 副秘书长:邓芳修 李山松 朱光伟 黄 灏 王继峰 乔宇振 杨正伟 |
|
来自: WENxinHANmo > 《写作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