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圣”王羲之抄《道德经》,换肥鹅的目的是什么?

 ljf2623 2018-05-13

东晋时代,曾出现过我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羲音xi),人们喜爱他写的字,赞赏他的人品,把“书圣”这个美名赠送给他。王家在东晋是一个名门望族。王羲之的长辈都做过东晋的大官。富裕的家庭环境固然是王羲之成才的一个条件,虚心刻苦,坚持不懈才是王羲之成为“书圣”的根本原因。

王羲之从七岁起就跟着叔父练习写字。他酷爱写字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传说他平时走路时也用手指在身上划来划去,时间一长,衣服上就有了裂缝和窟窿。他家的后院有个小池塘,王羲之练完字就到池塘去洗笔。当他写的字受到大家赞美时,那池塘的水已变得乌黑了。除了刻苦练习,王羲之还善于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

少年时他学习三国时期著名书法家钟繇(音yao)的楷书一个笔划就要练好几张纸。以后他又向女书法家卫夫人学楷书,同样勤奋认真。青年时期他游历了许多名川大山,深入地研究晋朝以前有名书法家的书法。他广泛吸收别人的优点,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的楷书很好,草书最佳。由于他才华出众,加上伯父、叔父都是朝廷重臣,东晋皇帝委派他做过刺史,还让他当过右军将军。

所以后人也称他为王右军。他不爱京城的繁华,一生中很多时间都住在风景秀丽的会槽。 公元353年春末夏初,王羲之邀约一批朋友到会稽物山明的兰事举行宴会。大家一面喝酒,一面写诗公期会快眼完了的时候,大家一共写了三十七首诗。有人建 又把它汇成集子,取名叫《兰亭集>;并请王羲之写一篇序。羲之高兴地答应了。

他一边磨墨,一边思索,展纸握笔,挥笔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兰亭集序》。在这篇序里王羲之对如何度过短暂的一生,如何评价别人的一生,想出了独到深刻的见解。由王羲之亲笔书写的《兰亭集序),历来被认为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瑰宝,可惜它已经失传了。人们敬仰王羲之,喜欢他写的字,并因此而编撰了许多有趣的故事。

据说有一次,一位老太婆抱着一捆自编的六角扇,到集市叫卖。这六角扇做工虽然牢实,但结构单一,形式呆板,更没有什么装饰。老太婆在集市上喊了半天,喊得口干舌燥、声音都嘶哑了,一把也没有卖出去。这时王羲之路过这里,看到这情景很同情老太婆。他走上前去对老太婆说:“老妈妈,你的扇子上面没有写字作画,大家怎么会买呢。”老太婆看看这个态度和蔼的陌生人,叹了口气,说:“我家没人会写字作画呀!”

王羲之对老太婆说:“这样吧,由我在你扇子上写几个字,可以吗?”老太婆正担心自己一家人起早贪黑编出的扇卖不出去,眼下有个好心人愿意帮助自己,怎么会不答应呢? 老太婆急忙点头表示同意。王羲之就到街旁的店堂借来笔墨,挽起袖子,在老太婆第五拥六角廊,把把都被王羲之写上了害可交期老太婆对满头大汗的王羲之不尽感激的话。离开的时候,王羲之对老太婆说:“等会你告诉那些来看扇子的人,说扇子上面的字是王右军写的。”

王羲之走后不久,有一个人走过来就拿起一把扇子仔细打量。老太婆就说:“那上面的字是王右军写的。”那人听了老太的话,一下就买了五把扇子,高高兴兴走了。不一会,老太婆那一捆扇子,就被闻讯从四方赶来的人买光了。浙江绍兴市有个题扇桥,传说就是王羲之题扇 的地 方。 还有一个故事,说的是山阴地方有个道士。他非常喜欢王羲之写的字,很想请王羲之给他抄-卷《道德经》。但他同王羲之不太熟悉,不大好意思开这个口。后来,他打听到王羲之非常喜欢鹅,他心头便有了个主意。 有一天,王羲之同几个朋友乘舟游玩,忽见下游一一处地方,有一群大白鹅在江面戏水。那群白鹅经过主人精心饲养,一个个长得羽毛洁白光润,肌肉丰满结实,长喙(音hui)鲜亮挺直。看着,看着,王羲之含着赞叹的神色呆住了。他决心要找到主人,将这群鹅全部买下。这时鹅的主人出现了一就是那个道士。他对王羲之说:“既然王公喜爱这群鹅,我也只好忍痛割爱。不过,我不要银两....' “那你要什么?”王羲之急切地问。 道士说“我别无所水,只想请王公替我抄一卷老子的《道德经》。”王羲之听了这话,爽朗地笑了,然后说:“这好办,我证想谈读《道德经》呢! 那我们就成交了吧。”王羲之抄了一卷《道德经》,换回来一群大肥鹅。有关王羲之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它的主题都是表现后人对这位技艺高超的书法家的无限仰慕与热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