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史笔谈65:赵匡胤兄终弟及与老太太临终一句话有关,最终成迷案

 金色年华554 2018-05-13

本号打算以连载的形式,从大宋的人和事入手,以史料为基础,用通俗语言、清晰逻辑再现北宋100多年政权的跌宕起伏,姑且起名《宋史笔谈:北宋王朝盛世梦》。此为第65篇。


一切都得从961年杜太后的去世开始讲起,她的去世改变了诸多人物的命运。

建国之初,赵匡胤既要应对内部治国理政,又要筹划对外战争。

赵匡胤母亲杜太后的死,给他在皇室内部又套上了一个枷锁。

宋史笔谈65:赵匡胤兄终弟及与老太太临终一句话有关,最终成迷案

杜太后从小到大,见过了中原地区太多的父子相争、兄弟相残及眼花缭乱的帝王轮换,厌恶了战争与争斗。

她深受五代影响,知道儿子的帝位来得太过容易,却坐得并不安稳。当时赵匡胤才刚刚平定了李筠、李重进的叛乱,禁军功臣、地方强藩的关系远未理顺。

所以儿子做了皇帝,看似风光无限,可一旦有祸,就难以挽回,可别如过眼云烟随风飘散一样。

她极不放心儿孙们今后的日子。凡事均起于内部,要想赵家有福,得以统治长久,断绝外人的野心,那么首先就要预防萧墙之内的争斗。

遗言

961年六月,她已经病重。赵匡胤悉心服侍,不离左右。

这天,杜太后把赵普叫进来。她要趁着还有一口气,预先定下规矩,杜绝变乱。

赵普自从滁州侍奉赵弘殷后,与赵匡胤情同异姓兄弟,杜太后也把他视为家人。今天就是要他做个见证。

宋史笔谈65:赵匡胤兄终弟及与老太太临终一句话有关,最终成迷案

杜太后当着赵普的面,问赵匡胤,知道你为什么能够做皇帝吗?

赵匡胤哭着,未做回答。

杜太后说,我是大限将至,你哭也没有用,我问你的乃是大事!

赵匡胤当然不想提陈桥兵变的事,此时只好敷衍道,我做皇帝都是因为祖上及您的恩德。

杜太后笑道,不对!那是因为柴荣传位给幼儿,如果后周有年富力强的皇帝,怎么会轮到你做皇帝呢?我这辈子生了五个儿子,大的和最小的都死了,剩下你们兄弟三个。现在,你35,光义23了,光美也快14岁了。长大了,我都放心了。如果想不让外人得利,就定下规矩,你之后按顺序传位给两个弟弟,再到你儿子。这就是社稷之福!

杜太后知道赵匡胤孝顺,更是个兄友弟恭的好大哥。果然,赵匡胤没有拒绝,哭着答应了。

杜太后还叫赵普在纸上记下来,末尾署名"臣普记"。

金匮盟约

赵普听到这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决定,不禁感到肃清五代乱世仍然任重道远。统一天下易,改变民心难。

作为读书人,他深刻知道"嫡长子继承制"的好处。可五代十国这几十年的历史,将什么道德伦理、制度规范全部扫荡一空。重建这一切,太难了,但又势在必行。

如果没有道德伦理、制度规范的重建,那我们辛苦建立的宋朝与其他五代又有何区别?怎么去维持国家的长治久安?

见赵普记下了,杜太后要赵普出去宣光义、光美、德昭进来,告知他们。

宋史笔谈65:赵匡胤兄终弟及与老太太临终一句话有关,最终成迷案

赵普连忙阻止,说,你放心,这事我们记下了。贸然向他们宣布,还怕他们有其它想法,不利于稳定。不如我把这盟约封入金匮之中,交由皇上找个口紧的人藏起来,等有需要的时候再公布。

杜太后一听,觉得也有道理,就答应了。

实际上,赵普的想法是,此事不能当真,更不能流传出去。

后患

杜太后总算放下心来了,再无遗憾地离开了人世。

她想,定下了规矩,外人就应该断了念想。兄弟们、子孙们也是一样,就不要你争我抢的,这天下是人人沾光、个个有份,大家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要和平友爱。

杜太后并不糊涂,也不偏爱谁,只是本着一个普通老太太的美好心愿,在临走前希望大家和谐相处。好比普通人家的老人走之前,先把分家的事情定好了,你让我、我让你,大家再无嫌隙,满是天伦之乐。

她没去想十年之后,儿子的江山会越做越稳,一个太平盛世就在眼前。那时,乱世已平,孙子也大了,这种临终遗言该怎么处理,该怎么办?

她没去想,这也不是她所需要解决的了。作为祖辈,她只管眼前几年,保证赵家江山不被外人觊觎就行了。之后怎么发展,怎么再分家,那是赵匡胤需要考虑的问题了。

她不会料到,国家大事不同于普通小事,美好的愿望终究太过理想。

她的遗言逐步影响了听命者及相关人员未来的命运。


多谢欣赏。读完此篇,如仍感兴趣,敬请关注本号,后续连载更精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